《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四月初八,午時,南京,陰雨連綿。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伴隨著齊鳴的禮炮,龐青雲距離巡撫寶座僅有一步之遙。而身後,尚有一個眼睛通紅的姜午陽,手中握緊匕首,一瘸一拐地向龐青雲走來。

姜午陽才不是他的對手,他甚至根本不能被稱之為對手。他的一身本事都是龐青雲親手所教,又怎麼敵得過龐青雲呢?

所以,當姜午陽又是一刀撲來時,龐青雲根本沒有任何恐懼,因為他知道,自己可以輕鬆接下這一刀。

可是這一次,他沒接住。

背後的一陣劇痛,讓龐青雲猛的一震,喪失了反應能力。而姜午陽的刀,也就這麼捅了進來。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是火銃……”多年的從軍經驗讓他立馬判斷出了是什麼武器攻擊了他的後背,此時,陳公的話更是猛地浮現在腦海了。此刻,龐青雲終於什麼都明白了。

可惜,死神已經到來。

而這一刀,就連姜午陽也詫異不已,他猛地將刀抽出,再次刺入龐青雲的體內,龐青雲仍然毫無反抗之力。

龐青雲重重地倒在了地上,他趴在泥濘的道路上,全身上下因為疼痛而不停地抽搐。

他轉過了身,看著神情凝重的姜午陽,似笑非笑地向他說道:“投名狀……”

姜午陽一刀狠狠地刺入龐青雲的心臟,徹底終結了這位即將上任的江蘇巡撫的性命。

“刺龐者,姜午陽是也!”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這個故事,原本叫做刺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馬刺馬,被刺者自然是姓馬,名也不叫青雲,而是新貽。這便是當年遇刺的兩江總督馬新貽。

《投名狀》借用了刺馬的殼,卻拍出了一個與之幾乎不沾邊的故事。

這個故事背後,充斥著權謀、征伐和背叛。

故事的開端,源於背叛。

因為遭到魁字營的背叛,龐青雲所率部隊在和太平軍的戰鬥中全軍覆沒,只剩龐青雲一人,靠著詐死的方式偷生了下來。

龐青雲也背叛了自己的部隊。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他渾渾噩噩地行走在荒涼的土地上,望向前方,一片渺茫,直到一個女人出現在了他的視野裡。他不知道該往哪裡走,但直覺告訴他,跟著這個女人,可以活下來。

他跟著這個女人走到了一間破舊的小屋裡,靠著一碗熱粥、一張溫暖的床,還有那個溫柔的女人。那天,他們聊了一夜,並且溫存了一番,是那個女人使他確信,自己還活著。

次日醒來,女人已經走了,龐青雲感到一切都如此的不真實,但卻又真實地發生過。他決定活下來。他去附近的當鋪當了自己的鎧甲和寶劍,並且像個乞丐一樣蹲在路邊等口飯吃,但他腳上的那雙將軍靴,還是讓他在乞討的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

而後,姜午陽和趙二虎先後出現,彼時的二人,還是土匪,正在計劃搶劫太平軍的軍糧,而龐青雲,只是個旁觀者。

靠著高強的武力和超凡的膽識,龐青雲幫午陽和二虎擺平了太平軍,這對於多年征伐的龐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然而,匪就是匪,搶來的軍糧很快又被清軍收走,就在全村一籌莫展,又是龐這個外人出了主意。

“為什麼不投軍?”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這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了。

為了維護這支隊伍的團結,或者說,為了換取所有人的信任,龐和二虎、午陽納投名狀,立血盟,結為生死弟兄,帶著整個村的八百號精壯男兒投奔清軍。

自此,權謀上線,三大要素正式齊聚。

是日,陰雨連綿,烏雲密佈。

兄弟三人跪於雨腳如麻的堂中,正對著坐在堂上的三位大人。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很多人都在討論,這三位朝廷大員對應的是晚清哪三位高官,但經本人數次查詢後,其實每個晚清大員都無法和這三人完全對應上,硬要對的話,也只能拿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來對。

陳大人是三人中最年長者,手握重兵,是長期主要負責對抗太平軍的大臣,但在此時連敗於太平軍,部隊損耗嚴重,且遭到朝廷的質疑,在此時正處於劣勢,對應曾國藩。(曾國藩創立湘軍,是長期對抗太平軍的主力,但在戰爭初期屢戰屢敗)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狄大人位高權重,話語權很強,且在三人中較為年輕,從電影中來看具有自己的私人部曲,但其部曲並未參與電影中的戰鬥,並且不斷遊走於陳大人、姜大人之間,勉強對應李鴻章。(李鴻章是曾學生,但同時與左宗棠關係密切,創立淮軍,在戰爭中依附於湘軍)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姜大人和陳大人一樣擁有個人部曲,與陳大人隱隱有相爭之勢,且進來勝績連連,氣勢正盛,對應與曾國藩相爭的左宗棠。(左宗棠創立楚軍,且一度勝績頗多,風頭上隱隱壓過湘軍,曾左也在戰爭中有過爭功的行為)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這三人是朝廷中不折不扣的實力派,在兩江大營被太平軍兩度擊潰後,他們是朝廷平定太平軍的唯一依仗。對於三兄弟來說,這三位大人,就是三個巨人,而他們,只是街邊的老鼠,希望討口飯吃。

當然,這也是龐青雲的權謀。

他知道陳公的困境,而從山寨拉來的八百人,正是他幫助陳公翻盤,也是幫助自己東山再起的重要資本。

“給我兵,我十日攻下舒城!”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為了贏得這三位大人的支援,尤其是陳公的支援,龐青雲必須給他們一個亮眼的成績,而十日攻下舒城,正是龐青雲在當前條件下的極限能力,他只能賭,賭自己能夠順利拿下這一戰。

“軍中無戲言!”姜大人惡狠狠地說道。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我。。。。。再給你一千五百精兵。”陳公捻鬚思索一番後,首先向龐青雲鬆了口。

對於龐青雲來說是賭,可對於陳公來說,又何嘗不是賭?

“現在沒有糧餉可撥給你。”

“不要糧餉!攻克舒城後,物資歸我們一半!”

”龐青雲,你字鹿山,就叫‘山字營’吧!“

就這樣,依據狄大人的賜名,山字營正式成立,而龐和陳公的交易,也就此達成。但是,陳公的兵,卻不受龐青雲指揮,他們只會在局面順利的時候出擊。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沒有糧餉,裝備落後,還有不受指揮的部隊,擺在龐青雲面前的是極大的困境,幾乎可謂是絕境。

但是他贏了。他用八百人攪亂了五千太平軍,換來了陳公精銳部隊的出擊,姜午陽更是成功將敵方大將一舉斬首。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陳公大喜,這一仗雖是龐青雲打的,但靠的畢竟是他的支援,在陳公看來,龐已然算是劃入了自己的派系,那一千五百精兵,他更是大手一揮,交給了龐青雲調遣。

“先取蘇州,再打南京,怎樣?”二虎向三位大人提出了下一步的戰略,卻換來了三人的嗤笑。

耿直的二虎不解這其中玄機,龐青雲卻是深解其中奧秘:

“蘇州是南京必經之路,蘇州破,南京必破。他們靠著打仗向朝廷要錢要軍餉,仗打完了,他們賺什麼?”

這正是權謀中慣用的老伎倆“養寇自重”了。

三巨頭出於這番考慮,不願意耗費自己的力量去剪滅蘇州的太平軍,但龐青雲卻並不是,對於他來說,戰功才是此時唯一的上升渠道,他唯有多立戰功,才能往上爬。

龐青雲的野心,使得他不滿足於臣服於三巨頭,他若想要要做更大的事,做更多的事,就必須拿下蘇州城這個硬骨頭。

於是,一場艱苦的攻城戰開始了。圍城數月,最終是蘇州城主(原型譚紹光)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這樣一場已經沒有意義的絞肉戰,他向二虎提出的條件:“善待百姓,解散士兵”,二虎同意了城主的條件,然而,龐卻在佔據蘇州城後突然變卦,決心殺降。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這一段影射了李鴻章蘇州殺降的歷史,依我們來看,這一行為無疑是既無人性,也不道德的,但龐青雲所面臨的困境,一如當年長平之戰的白起,殺降,是他作為一個統兵之人,所能做出的最能解決困境的決定。

這就是征伐的殘酷所在了,所謂“慈不掌兵”,正是如此。

這一著,龐青雲背叛了道義,背叛了這些可憐的降兵,背叛了二虎。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惱怒的二虎甚至一度要背叛龐青雲,帶領著親兵們返回山中,但在龐青雲的懇求下,重情重義的二虎終究還是不忍背叛龐青雲,他還是選擇了妥協。

而這整個過程中,姜午陽夾在二人中間,左右為難,在道義和理智面前,他選擇了理智,正如他始終喃喃自語的那句:

“大哥是對的。”

他跟著大哥的腳步,背叛了道義,背叛了二哥。

攻下蘇州後,龐青雲雖然可以直接威脅南京,但為了減少損失,他拉攏了姜大人麾下的何魁,也就是那個曾經背叛了自己的人。

在龐的遊說下,兩人聯手拿下了南京,可在進城後,龐青雲便把何魁一腳踹開,獨佔了整個南京城。

然而,就在山字營剛剛攻破南京城之際,就發生了一件性質惡劣的大事:二虎擅作主張,私分了朝廷糧餉。這一事件的發生,不僅僅是因為趙二虎的魯莽,更多的是因為二虎和龐的矛盾。二虎是個性情之人,先前龐在蘇州城的背叛,本就使他大為受傷,而如今攻克南京,龐又按餉不發。雖說龐這麼做是遵從朝廷法度,但在趙二虎看來,這無疑又是一次背叛,是對山字營全體將士的背叛。莽撞的二虎替龐青雲分發了軍餉,“糾正”了龐青雲的“錯誤”,卻不知這一次,他是為自己的死亡做好了鋪墊,也替龐青雲找好了理由。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很快,朝廷對平叛功臣論功行賞,龐青雲因平定蘇州、南京有大功,被朝廷封為江蘇巡撫,位居二品大員。

”我從殿外走到這兒,就用了三十年的時間,頭髮都花白啦!”望著這宏大的紫禁城,陳公不禁慨嘆,對身旁不過三十出頭的龐青雲不禁豔羨。

在朝堂上,龐青雲為江蘇百姓爭取到了三年的免稅,算是初步實現了自己當年救濟窮苦百姓的夢想。但他卻不知道,這次和太后的會面,已經為他最終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問題的關鍵,並不是這三年的免稅激怒了慈禧,而是龐青雲遲鈍的政治嗅覺。

“龐大人不從屬於任何派系,這才得到太后的垂青。”陳大人、狄大人還有龐青雲的私人會面上,陳大人如是說。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龐大人與軍隊做了了斷,今後便可以專心於政務了。”陳大人又說道。

“龐青雲,南京是給了你,你……鎮的住嗎?”狄大人問道。

話說的這份上,其意已經昭然若揭了:

南京,單靠你龐青雲一人,坐不住。

只不過這裡,陳大人說的是反話,狄大人說的是問句。

“龐大人,四月初八午時上任,利民利國利己!”狄大人又說道。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這句話中的玄機,龐青雲聽不出來,可陳大人已然明瞭,這裡魏宗萬老師細微的面部表情,已然表現了出來。

四月初八,午時,若是龐青雲不拒絕,這個日子便會固定下來,而上任的日子一旦固定,那麼便可以在其中,做許多手腳。

從結果來看,這一天,正是朝廷給龐青雲選定的死期。

“龐大人,要想有所作為,你得好好活著,好好活著!”陳大人臉色憂慮地說道。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這裡的陳大人繼承了其原型曾國藩的權謀老辣,同時也繼承了曾國藩較為仁厚的性格。

話說到這份上,陳大人已算是仁至義盡了,但凡龐青雲聽出了這話中的玄機,便不至於落得身死的下場。我心裡替龐青雲已經找了三條活路:其一,正式投入三巨頭的派系,屈居其下。陳大人也好,狄大人也罷,哪怕是投奔與他交惡的姜大人,龐青雲都不至於身死,因為三巨頭是漢臣,他們雖有擁兵自重的嫌疑,但對於勢單力孤又年輕的太后來說,他們三人才是真正的依仗,辛酉政變後,太后與大批宗族大臣交惡,他們三個漢臣領袖更成為太后的腹心。只要龐青雲肯彎腰,投靠三人中任何一人,太后出於這三位腹心的考慮,都不會殺他。此為上策,也是對龐青雲個人最有利之策。

其二,龐青雲主動向慈禧請辭,哪怕留在中央做個四五品的官員,都好過去江蘇做巡撫。這個推斷出自小李子傳達的一句話:“太后說,你還年輕,君臣相伴會長久。”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放棄江蘇巡撫,留在中央從低階官員慢慢幹,成為太后在朝堂中的一枚孤子。這是太后最期盼的結果。若天下為一盤棋,太后為棋手,三巨頭也同為棋手,雖然聽命於太后,但畢竟也在棋盤上佔據一方,頗具實力,非太后輕易可以移動,而龐青雲若留在中央,便可成為太后在這棋盤上的一枚孤子,任由太后騰挪使用。此為中策,是對太后最有利之策。

其三,就是臨時修改上任時間,讓朝廷措手不及,來不及佈置刺殺。這樣一來不但能避開朝廷的刺客,或許還能避開姜午陽的襲擊。但這一策缺陷就是,此後時日裡,龐青雲要無時無刻保持小心,因為他不知道朝廷的此刻或姜午陽會在什麼時候再次出現,將刀刺入他的胸膛。此為下策。

可惜的是,龐青雲沒能聽出弦外之音,也就註定不會選擇這三策中的任何一策。

既然龐青雲已經是必死之人,狄大人索性火上再澆一把油。

“在蘇州,趙二虎說要走,一呼百應,在南京,他又私分朝廷軍餉。”

“你山字營姓趙啊!”

這一著,是要龐青雲自斷臂膀。

可是龐青雲看不到這一層,他所能意識到的只是,他必須在兄弟和仕途之間,選擇一個。

龐青雲選擇了仕途。

這不是他第一次背叛了二虎,可以說,他在開頭就已經背叛了二虎:他在村裡遇到的那個女人,就是二虎的妻子。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而在他意識到這一點後,他卻並沒有和那個女人劃清界限,反而更加渴望得到她,甚至在二虎入蘇州那晚,他以為二虎已經死了,便向那個女人許諾,若自己能活著,一定回來娶她。而到了南京,他更是直接和她在船上纏綿,不巧的是,這一幕恰恰被路過的午陽撞見。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種種因素之下,龐青雲殺心已起,決意殺掉二虎。

而二虎呢?

二虎在這一路上,雖與龐青雲在許多問題上矛盾不斷,甚至一度鬧到要分家,但二虎從未背叛過龐,即便是何魁的挑撥之下,二虎也堅辭拒絕,不曾背叛大哥。而後副官傳來假訊息說龐青雲城外遭遇何魁埋伏,請二虎商討對策,二虎更是不疑有他,單騎前往城外,殊不知,這卻是一趟赴死之旅。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亥時,南京城外,暴雨傾盆,二虎單人單騎,行走在雨中,尋找著大哥的痕跡。而後,一支利箭在劃破陰冷的空氣,射入二虎的胸膛,二虎從馬上跌落下來,緊接著又是一支支接踵而來的利箭,射進二虎的身體。二虎佇立在雨中,不停地咒罵著何魁,直到最後倒下,乃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在擔憂著大哥的安危……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二虎是真正的義士,即便他粗鄙、魯莽,沒有龐青雲那樣的大格局、大視野,但他的忠誠與仁義卻毋庸置疑,可憐的是,二虎的忠誠最終沒能換來太平後的榮華富貴,卻迎來了大哥的背叛。

二虎死後,龐青雲算是徹底與山字營劃清了界限,當初一起從山裡出來的老班底也不再效忠於他,而此時朝廷要除掉他的最後一層顧慮,也被龐青雲自己徹底打消。

只有姜午陽全程一直被矇在鼓裡,他始終認定龐青雲是為了二嫂要殺二虎,也因為他的全程懵逼,不僅沒能救回二虎,更是害死了一條無辜的性命。

姜午陽在征伐的過程中,雖說一直聽從龐青雲的指揮,他也是義士,但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義士,他是一個搖擺的義士,而且他也因為魯莽做出了許多錯事,但在最後,他還是迴歸了義,他遵照投名狀“兄弟殺我兄弟者,必殺之”的原則,去刺殺龐青雲,即使他很清楚,自己根本不是龐青雲的對手。

他迴歸了義,也認清了龐青雲。龐青雲過去為了救民於水火而殺人,此時卻為了自己的仕途,連自己的過命兄弟都下得去手。他早已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或許說,他本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所謂救民於水火,只不過是他為自己找的藉口。就如殺死二虎的那個夜晚,他所說的那些話,不過是為自己的背叛,找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罷了。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龐青雲背叛了兄弟,背叛了和自己一起打長毛的戰友們,他自以為和這些人劃清界限,就可保仕途昌亨。他精通征伐,是帶兵打仗的人才,卻摸不清權謀的門路,最終死於權謀的漩渦之中。

影片末端,龐青雲上任之際,三巨頭集體出現,他們正坐在一起閒聊喝茶,像是多年的老友,似乎先前從沒有爭端,而他們的話,更是隱晦地解釋了龐青雲為什麼必死。

“一個籬笆三個樁,沒有姜大人,真是不熱鬧啊!”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看到這裡,我才猛然明白,陳大人和姜大人的所謂爭端,其實不過是裝給朝廷的。

太后依仗他們三人,但對他們也有忌憚,因而這三人必須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和,才能讓太后放心。但事實上,在私底下,三人又是始終密切合作中,這才是三人能保證互利共贏,做政壇常青樹的秘訣。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可惜龐青雲不懂。

他自斷臂膀,不依附於任何派系,自以為表足了清白,卻只能換來太后的不安。

於是,震天的禮炮聲掩蓋了罪惡,子彈重重地打在龐青雲的身上,炸開一片血霧。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這子彈,比姜午陽的刀更疼。

龐已經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但此刻,他寧願死於投名狀下。

“投名狀……快……”

姜午陽一刀落下,一切都結束了。

《投名狀》 ——權謀、征伐與背叛

三兄弟的故事就此結束,他們的故事還會被編成各種版本,在後世傳頌,但在三巨頭等諸人眼裡,這個充滿血淚的故事,只不過是他們茶餘飯後的笑談罷了。

投名狀脫胎於刺馬案,但除了骨架相同,其血肉是全乎不同的。看得出來,陳可辛想借著刺馬的故事,勾勒一副波譎雲詭的晚清景象,但水平所限,他的展現其實並不充分,於徵伐上,只有點而缺乏面,體現的完全是非常區域性的戰爭,權謀的部分倒是有些許深入,但也並不充分,文章中的多數權謀分析是我依據晚清政壇的真實狀況以及我自己的腦補寫出來的,不能代表主創人員意圖。而背叛部分,我認為是拍的是非常精彩的,既是因為刺馬本身就是個背叛的故事,也得益於主創人員的努力。即便缺點明顯,我仍然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國產電影,至少豆瓣上的評分,是比它的真實水準要低的。一點拙見,願君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