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武德大事紀

【不講武德】,這四個字因為某個傳武網紅的拙劣表演而成為網路熱詞,不斷被套用,演繹,解構。

究竟什麼叫德性,既而什麼叫武德呢?德性,可以理解為正當性,包含自然法的正當性和社會範疇的程序正義,那麼武德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大致就是不搞突然襲擊,講究套路,不欺負老人等等。相反的,背信棄義、不擇手段、不按套路、不拘常理就被視作不講武德。

不講武德大事紀

不講武德,說到底是一種實用主義,或是價值上的反規則的虛無主義。歷史上,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升斗小民,從未停止上演背信棄義、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的劇目。

最出名的算是三姓家奴呂布了吧,不管是歷史人物還是文學杜撰,他的履歷告訴人們一件事,目標可以不清但方針必須明確:有利則為父,有奶便是娘。原則是什麼呢?名利色權而已,只要生活,英雄氣短但兒女情長啊。

不講武德大事紀

其實還有更出名的典故:田忌賽馬。調整出場順序固然可以在總體比分上獲勝,但上中下的邏輯順序已經被否定了,當規則被破壞,結果實際其實已經不具備合法性了。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使詐跟競技賽場上違規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宣揚田忌賽馬,表面上是提倡變通,實質上卻是在強化實用主義和違規的彎道超車。

不講武德大事紀

周幽王,就是烽火戲諸侯的那位,也不知哪根筋抽抽了,玩起狼來了的兒童遊戲,不是童心未泯,而純粹是色令智昏,為博褒姒一笑而負天下,堂堂天下之君不講武德至此又能有多大格局呢?

不講武德大事紀

還有常凱申同學,北伐尚未成功便急於同室操戈,背叛先總理遺志,玩弄起權術陰謀,揮刀指向同袍,乾綱獨斷背信棄義,最終為人民所唾棄,為歷史所拋棄。

不講武德大事紀

越王勾踐的勵志故事,通常是作為忍辱負重絕地反擊的正能量解讀的。可是,忘恩負義,兔死狗烹說的竟然也是他。范蠡、文仲兩位安瀾之士、肱股能臣,一先一後,一個出走,一個賜死,可悲而可嘆。

不講武德大事紀

都不講武德,源頭在哪呢?先秦學說以儒道墨法為主,耳熟能詳的是孔孟、老莊、墨子、韓非等人…其實還有重要的一位:楊朱,他幾乎是思想史上的失蹤者。

多花些筆墨吧,楊朱史稱楊子,他留下的幾乎只是一毛不拔這個詞語。其表述大概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悉天下而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則天下大治。說到底,這本質上是反皇權的個人主義,如同戰鬥檄文。這個思想加上墨家的兼愛非攻(反血統的人文主義)被孟子解讀為無君無父,其罪名之大可想而知。於是歷史上就有了“孟子闢楊墨”的說法,闢大概就是當下懟、diss的意思吧。孟子這個不講武德的傢伙,愣是將好好的學術爭鳴搞成意識形態的對峙。那麼,在追求大一統的語境之下,君王站誰自然是勿庸置疑的了,以至於後世仍被不斷地曲解之和誤讀之。

不講武德大事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田忌賽馬、兵不厭詐,還有諸如鑿壁偷光、懸樑刺股、孟母三遷之類的典故,它們在宣揚一種情懷、一種精神的同時,疏於程序正義的思考和公共道德的構建。為了勝利為了成功就可以不擇手段嗎?當我們一次次重複並強化實用主義,一次次沾沾自喜於低端的機智、技巧、變通之時,我們是不是事實上在一步步遠離正義和德性呢?

那個網紅傳武大師,那些不同領域的各路大師們,真正不講武德,極盡浮誇、矯造之能事的究竟是誰呢?

規則意識,說到底是一種修養,一種信仰,一種人格氣質,是人之為人的恆產。古人云,無恆產者無恆心。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