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針的疼痛,可能都是你想象出來的

扎針的疼痛,可能都是你想象出來的

神經科學家Tor Wager

扎針事實上並不是很疼,但你想象它是疼的,就真的覺得很疼。以至於第二次扎針時,即便做好了心理準備,也還是會再次退縮。

近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對疼痛強度的期望值可以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錯誤的期望值一直持續存在,儘管現實一再證明它們是錯誤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Tor Wager說:“我們發現,在疼痛期望值和現實疼痛之間有一個正反饋迴圈。你所期待的疼痛越多,你的大腦對疼痛的反應就越強烈。你的大腦對疼痛的反應越強烈,你的疼痛期望值就越高。”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對自我實現預言的想法很感興趣,也有研究表明自我期望值可以影響一切。這項新的研究首次直接模擬了期望值和疼痛之間的反饋迴圈,及其背後的神經機制。

Marieke Jepma,當時是Wager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他注意到一些受試者經過反覆試驗後,即使知道了某樣東西不會對其造成嚴重的傷害,但仍然覺得它能夠產生傷害。主要作者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研究員Jepma說“我們想要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對疼痛的預期會如此難以改變。”

研究人員招募了34名受試者,並告訴他們一個符號(Low)表示低度的熱刺激,另一個符號(High)表示高度且疼痛的熱刺激。在實驗過程中,受試者被置於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機器(該機器可以測量大腦中的血流量)中,以檢測受試者的神經活動狀況。在60分鐘內,受試者會看到低度或高度的熱刺激提示(符號Low或 High),並要求他們回答預期的疼痛程度。隨後,不同程度的熱刺激會施加到受試者的前臂或腿部,事實上最熱的熱度也就像是抱著一杯熱咖啡一樣。最後,受試者被要求描述感受到的疼痛。而受試者不知道實際上施加的熱刺激強度與實驗過程中展示的符號並不一致。

研究發現,當受試者預期很熱的時候,參與威脅和恐懼的腦區就被啟用;於是他們在受到熱刺激時參與疼痛發生的腦區就會更活躍,這樣受試者就會表示出高度的疼痛感。而這與他們實際上接受到的熱刺激程度並無關係。Jepma說:“這表明,自我預期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疼痛。”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期望值也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在經驗中的學習能力。許多受試者表現出高度的“認知偏差”,即人們往往傾向於去學習我們所認可的事情,而忽視那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例如,如果一個人預期會產生嚴重的疼痛並且實現了,那麼下次他對疼痛的期望值就會更高。但是,如果實際疼痛沒有達到預期,下次他對疼痛的期望值也不會有所改變。

Jepma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會對疼痛狀況的恢復產生明顯的影響。“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疼痛或治療結果的負面預期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干擾患者的恢復,一方面患者會提高疼痛敏感性,另一方面會妨礙醫生判斷他們恢復的狀態。”

這項研究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受損的組織癒合後仍然會有慢性疼痛長期存在。Jepma說:“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意識到事情並不像你所想得那麼糟糕,這會幫助你改變你的預期,從而改變你的經歷”。

編譯:小貝 審稿:西莫 責編:唐林芳

期刊來源:《自然人類行為》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8-11/uoca-pcb111318。php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