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炎帝烈山氏曾經是一個輝煌的氏族——她開創了原始農業的發展之路。那麼她的祖地在哪兒?她最後的歸宿在哪兒呢?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炎帝陵

作為曾經出過共主——炎帝的氏族,烈山氏的發展狀況是怎麼樣的呢?她與古厲地又有什麼關係?烈山氏與神農氏又有什麼區別和聯絡?且見下面分析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些名詞的定義,才好進一步界定、分析。在以前講古代姓、氏的區別的時候講過,“姓以別血統,氏以分貴賤。”

烈山氏是一個氏族的稱號,也稱“氏號”,在封建國家存在的時候,就是國號。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人格化的神農氏

氏是繼“姓區別血統”以外,在相同血統內部的進一步區分。

所以,氏比較的前提是血統相同,即同姓。如果不同姓,那麼氏就沒有比較區分的意義。

當然,

如果氏號成為一種榮耀的象徵之後,那就是發生質變,成為專有的稱謂。

例如烈山氏,它就是專指炎帝所出的氏族。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烈山氏祖地——湖北隨縣厲山鎮

“烈山氏”這一稱號雖有尊號的意味,但主要的功能仍是血統內部的區分。如炎帝世系內部分為烈山氏、共工氏、應龍氏等等。他們都是姜姓,然後用氏號來區分他們所屬於的分支。

“神農氏”這一稱號則完全是一個尊號。它只有神格沒有人格。

神農是發明農業的神。所有擅長農業的、農業較發達的氏族都可以被稱為神農氏。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高平炎帝陵

當然,它是華夏族的後裔總結出來的,是隻屬於華夏文化的。

比如,與炎帝同時期的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他們的原始農業也是相對很發達的,並不比炎帝部落落後,但他們就不能稱為神農氏。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炎黃子孫的華夏雙祖——河南炎、黃雕像

因此,

烈山氏和神農氏都是炎帝部落的氏號。只是烈山氏偏功能性,僅是炎帝所出自的氏族的專稱;而神農氏則完全是一個尊號,整個炎帝部落包括烈山氏、共工氏、應龍氏、或許還有勾龍氏、夸父氏等都屬神農氏的範圍。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共工氏的後裔——逐日的夸父

姜姓的炎帝部落起源於渭水河畔的姜水河邊,因此以姜為姓。隨著部落的東遷,而慢慢走上了原始農業發展的道路。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

社即土地,稷即五穀。炎帝世系分為兩支,共工氏善治水平土,為水龍。烈山氏善觀火授時為火龍。二者都是原始農業相對發達的原始部落。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炎帝陵

在古漢語中,烈、厲、列音同而通用。所以,烈山氏也叫厲山氏或列山氏,有時也稱連山氏。

烈山氏的祖地在溳水河畔的厲山——今湖北隨縣厲山鎮。厲山又稱烈山。

至今隨縣仍是一個農業大縣。可見,其地發展農業之得天獨厚。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烈山氏祖地——湖北隨縣厲山鎮

而厲也隨著烈山氏的遷移而成為各地所在多有的地名。

在其祖地,在西周時有諸侯國厲國。這個厲國在隨國東北不遠,屬今湖北義陽縣厲鄉。

在潁水岸邊也有一個歷國——今河南禹縣,離應龍氏所在的魯山不遠,當是烈山氏的分支,以與應龍氏合作防禦苗蠻勢力北上。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古應國古玉神鷹

在苗蠻集團拓展生存空間的擠壓之下,烈山氏開始向北、向東拓展,並且以陳地為都。所謂的都,是相比於城邑更大的人口聚落。而陳地是東夷集團始祖太皞的祖地,烈山氏的北向進取可見一斑 。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太皞陵——陳地今河南淮陽

在陳地東北也有一個厲國——今河南鹿邑縣東。這個厲地當是烈山氏防禦東夷集團的前沿。

炎帝與蚩尤大戰失敗,北上又敗於黃帝。烈山氏損失很大——南方的土地被九黎族佔據;北方與黃帝結盟,被迫取消華夏共主——“炎帝”的尊號。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涿鹿黃帝城

涿鹿之戰勝利後,東夷集團中少昊氏族成為黃帝的勢力,黃帝任命的、管理東夷的少昊清很可能有黃帝的血統。所以才有《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所載的,“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還有“少昊乃顓頊之叔”的說法。

將一部分蚩尤嫡系的九黎族人分給應龍氏,並將其分封到了山西應縣;而其餘的大部分九黎族人歸烈山氏所有。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應縣木塔

烈山氏分為兩支,一支在山東菏澤鄆城附近建立古黎國。

之所以以黎為國號,很可能是因為國人中九黎族族人的比例太高,烈山氏只好入鄉隨俗。但是烈山氏的文化也在這一地區得以傳播,如在今山東鄄城、濟南都有歷山的存在。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舜廟

在兗州故地建立逢國的“炎帝之孫”——逢伯陵就是出自這一支。逢國故地也是後來姜齊封國的依據。有意思的是姜尚被封於齊國,也是採取入鄉隨東夷之俗的方式,迅速鞏固了統治。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姜齊始祖姜尚——垂釣於渭水

烈山氏另一支在山西長治長子縣附近。

如祀炎帝為祖的黎侯國就屬於這一支。烈山氏人數太少,為了穩定統治不得不允許九黎族族人按照自己的舊俗生活。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山西長治的古黎侯國

長子縣有很多神農炎帝的遺蹟和傳說。

尤其是發鳩山和“精衛填海”的神話,是否是在哀嘆烈山氏的文化傳統被東夷文化習俗所淹沒?以至於後世,幾乎再也聽不到烈山氏發聲。華夏集團內部代表炎帝世系與黃帝世系爭奪領導權的反而是共工氏。

在長子縣西南的山西垣曲縣,也有歷山的存在,說明烈山氏由長子縣發展到這裡過。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山西長子縣的精衛填海雕像

而在長江南岸的安徽省貴池市有大曆山的存在。這個大曆山也簡稱歷山,或許是厲山祖地中的烈山氏族人南遷的遺蹟。

不過這些厲山、歷山的出名不是因為烈山氏,而是因為帝舜在還是平民的時候,曾經在歷山耕耘過。

“精衛填海”的哀鳴——炎帝烈山氏的“沒落”?

華夏三祖——黃帝、炎帝、蚩尤

綜上所述,烈山氏雖然在涿鹿之戰後就泯然眾人矣,但其實仍然存在著,只是比較全面的融入了華夏族之中。

烈山氏因戰爭而開枝散葉,成為華夏族內部華夏世系和東夷世系民族融合的粘合劑。

我們後世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身上也都承繼著一部分炎帝烈山氏的血統和法統。

血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