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啥意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是人們對於日常生產生活的一種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很多俗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流傳至今的,俗話有其存在的意義,當然,也有些俗話由於所處時代的發展限制,存在偏頗之處,但是,也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俗話,例如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話——“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這句俗話是什麼意思?有無道理?

第一、六十不交言

俗話說:“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啥意思?

人們常說:“

家有一寶,如有一老

”,這句話放在古代,非常適用,因為古代的資訊傳遞並不發達,人們的觀念也是多年不變的,並不會存在“代溝”的說法,老人家過來人的經驗,對於年輕人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然而,時至今日,也要採取辯證的態度看待這個觀點,老人家的經驗和閱歷,有可取之處,然而也不可避免的,有些觀念也過於陳舊,與年輕人存在代溝和分歧。

如果這個時候,就不要與老人家爭執了,雙方都要相互體諒。人到六十,身體已經走下坡路了,身心衰弱,如果此時起爭執,可能會出現不好的事情,畢竟如果王朗再年輕幾十歲,就不會被諸葛亮氣死了。

第二、七十不留宿

俗話說:“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啥意思?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到七十,算是古稀之年,一個“稀”字,表明在古代,能活到七十歲的人是少有的。當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水平的進步,社會保障的發展,現在的人們活到七十歲,並不是少見。

雖然現在七十歲不算老,但是,在飲食起居上也要格外注意。這句“七十不留宿”雖然很現實,但是也是有理由的,七十歲留宿,不僅僅對老人家不好,如果發生什麼不測,對於出於好心留宿他的人,最終也會帶來不必要的禍端,典型的例子便是摔倒,老人家對於自己家的環境,比較熟悉,摔倒的可能性比較小,如果到了陌生環境留宿,則摔倒的機率就比較大了,上了年紀摔一跤,可不是小事。

第三、八十不留飯

俗話說:“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啥意思?

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留飯”,絕大多數是拜訪、聚會,八十不留飯,一來勸導人到八十,則儘量要減少不必要的外出,二來,人到八十,最為講究的是飲食,一旦吃錯什麼東西,也是比較危險的,既然是留飯,在飲食上也要照顧到別的客人,這樣就不能兼顧到老人家的飲食了。

總結:“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也有其他的說法,例如“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

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等等,總體上看,都是說三個年齡段,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三壽”(上壽、中壽和下壽),古人對於三壽的定義不同,在《左傳》中,認為上壽是百歲、中壽是九十、下壽是八十。在《春秋》中,認為上壽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在《莊子》中,則認為上壽是百歲、中壽是八十、下壽是六十。

這句俗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當然也存在偏頗之處,但是換個角度去理解,還是有道理的,那就是:

人上了年紀,不要輕易動怒(年輕人老年人雙方都不要隨便起爭執)、注意居住(例如地板是否光滑、鞋底是否防滑、傢俱邊角是否磕碰、睡眠環境是否安逸等等)、注意飲食、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出行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