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樓上看黃河,青銅峽市遊青銅峽,塞上明珠青銅峽的別樣風情

黃河樓上看黃河,青銅峽市遊青銅峽,塞上明珠青銅峽的別樣風情

黃河樓上看黃河,青銅峽市遊青銅峽,塞上明珠青銅峽的別樣風情

武漢有黃鶴樓,這裡有黃河樓。

黃河岸邊這座精緻的小城又被稱為塞上明珠,作為寧夏古縣之一,在寧夏具有承接東西、連線南北的區位優勢,是沿黃城市帶中最具發展潛力、最具發展活力的城市。這裡既是邊塞古鎮、又是旅遊名鎮;在此可欣賞古長城,又可領略黃河風情;2019年5月18日青銅峽市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她又因為有黃河樓、黃河壇而更令人嚮往,“黃河樓上看黃河,青銅峽市遊青銅峽”,想來也別有一番風情。

青銅峽市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吳忠市北部,因境內有谷青銅峽得名,青銅峽又名青山峽、峽口山、硤口山,《水經注》謂上河峽,因峭壁凝暉時呈青銅色得名;另說“牛首、峽口兩山對峙,黃河穿峽而過,山光水色相映,宛如開然銅鏡”,故名。這裡北與永寧縣相鄰、東與靈武市及利通區交界、南與中寧縣為鄰、西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接壤。下轄1個街道、8個鎮:裕民街道,峽口鎮、青銅峽鎮、大壩鎮、小壩鎮、瞿靖鎮、邵崗鎮、陳袁灘鎮、葉盛鎮,境內有連湖農場、樹新林場;總面積2324。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7。6萬,市府駐地裕民街道東距利通區6公里、北距自治區首府銀川市54公里。

黃河樓上看黃河,青銅峽市遊青銅峽,塞上明珠青銅峽的別樣風情

境內歷史悠久,據考證在中石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基本上屬戎狄、匈奴等民族牧獵之地。秦漢屬富平縣。北魏太炎三年(436)設薄骨律鎮,孝昌二年(526)改為靈州,市域屬之。北周屬回樂縣。隋屬靈武郡。唐朝分屬回樂縣、靈武縣。北宋初境內屬靈州,鹹平五年(1002)入黨項;西夏為順州。元朝屬甘肅行中書省寧夏府路靈州。明朝屬陝西都指揮使寧夏衛。清雍正三年(1725)在寧夏右屯衛基礎上設寧朔縣,治寧夏府城(今銀川市滿春鄉),因此地古代為少數民族朔方的遊牧地帶,取使朔方安寧之意命名,市境分屬寧朔縣和靈州;乾隆三年(1738)寧朔縣移駐寧夏府城西大街,同治十一年(1827)增設寧靈廳。

1913年寧靈廳改金積縣,以金積山為名,因金積山在縣南,山多赭土,日照則色如金,故名;治今利通區金積鎮;市境分屬寧朔縣、金積縣,均屬甘肅省朔方道;同時寧朔縣遷治新滿城(今銀川市金鳳區)。1929年寧夏道改為寧夏省,市境隨屬。1932年寧朔縣遷王洪堡(今永寧縣望洪鎮)。1941年寧朔縣遷駐至瞿靖堡,1943年駐地再遷至小壩堡(今址)。1945年屬寧夏省第一督察專員區。

黃河樓上看黃河,青銅峽市遊青銅峽,塞上明珠青銅峽的別樣風情

1954年市轄金積縣部分屬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1954年9月寧夏省併入甘肅省,市轄寧朔縣部分屬甘肅省銀川專區。1958年市境直屬寧夏回族自治區。1960年寧朔縣、金積縣的大部分轄區設定青銅峽市,駐地青銅峽。1963年青銅峽市改為青銅峽縣,並遷駐小壩。1964年5月城市公社改置為青銅峽鎮。1966年4月吳忠縣(今吳忠市利通區)陳袁灘公社劃入,1968年12月劃出。

1972年市境屬銀南地區。1979年11月小壩公社小壩大隊與縣城組建小壩鎮。1984年恢復青銅峽市(縣級)仍駐小壩。1985年瞿靖鄉、葉升鄉撤鄉設鎮。1987年市政府駐地遷至立新鄉。1991年10月青銅峽鎮析河西部分置為大壩鎮。1994年6月峽口鄉撤鄉設鎮。1998年因南地區改為地級吳忠市,青銅峽市隨屬至今。2003年7月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更名為裕民街道。2004年12月利通區陳袁灘鄉劃歸青銅峽市,同時撤鄉設鎮。

黃河樓上看黃河,青銅峽市遊青銅峽,塞上明珠青銅峽的別樣風情

市域位於寧夏平原中部,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這裡屬中溫帶乾旱大陸性氣候,有處於寧夏引黃灌區的精華之地,具有發展農業優勢,農業歷來是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糧食總產量連續12年排在全區第一位,盛產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以及肉奶、禽蛋、蔬菜、果品等各類農副產品,有被譽為貢米之鄉、葡萄之都等美稱,礦產以非金屬礦為主,其中輝綠岩、石膏、重晶石、礦泉水等礦產資源儲量較為豐富。

青銅峽市2020年曾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以及2020中國夏季休閒百佳縣市等榜單;這裡有頗具民族特色的回鄉民俗風情園,也有有號稱“寧夏小八達嶺”之稱的北岔口明長城,還有西北最大最多的佛教廟群牛首山寺廟和始建於西夏時期排列奇特的108塔,陳運和詩《或許,有一百零八個遐想》就是寫的這裡;境內主要有廣武口子門巖畫、金沙灣、黃河風情園、黃河大峽谷、中華黃河壇、黃河樓、董府、青銅峽水庫及鳥島等景點。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