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生於何地,江蘇上古遺址揭示:伏羲或是南通人

在河南周口市淮陽區城北1。5公里處,如今屹立著中國18大名陵之一——伏羲陵(太昊陵),由於伏羲位居三皇(伏羲、女媧、神農)之首,因而太昊陵位居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陵”。

一直以來,固有觀點認為,上古時期中原地區孕育了華夏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正統所在,伏羲自然是中原地區之人,但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的江蘇青墩遺址中,考古專家發現遺址的情況與伏羲記載高度吻合,而且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易卦證據,進而由此推斷伏羲極有可能是江蘇南通人。

所謂青墩遺址,距今超過6000年,位於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沙崗公社青墩大隊,1973年為了建造居民點,當地村民開挖一條縱貫全村、長236米的青墩新河時,意外發現了這一座上古遺址。在青墩遺址中,考古發現眾多良渚文化風格的玉璧、玉琮、玉墜、玉環等玉器,以及眾多陶器和大量獸骨化石等,其中最重磅的是與八卦起源有關的麋鹿角化石刻紋。

伏羲生於何地,江蘇上古遺址揭示:伏羲或是南通人

01:青墩遺址位於伏羲活動範圍內

根據《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伏羲生於成紀,定都在陳地(今天淮河中上游一帶)。西漢時期,漢朝在今天甘肅省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設定成紀縣,《李將軍列傳》中說“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故槐裡,徙成紀”。從甘肅成紀到河南陳地,相隔數千裡,以當時的交通能力,伏羲估計不大可能如此遠端遷徙。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因此,伏羲生於甘肅成紀應該不可信,定都陳地有一定的可信度,即伏羲活動範圍應該在淮河流域。

伏羲生於何地,江蘇上古遺址揭示:伏羲或是南通人

青墩遺址位於南通海安,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下游交匯之地,以古通揚運河為界,以南屬於屬於長江水系,以北屬於淮河水系,青墩遺址位於古通揚運河以北,屬於淮河水系範圍。與此同時,考古發現青墩遺址的文物風格,與高郵龍虯莊遺址、淮安青蓮崗遺址等出土的部分文物類似,顯示出了青墩先民活動範圍。

除此之外,《古三墳》、《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等文獻記載,伏羲氏生活區域沼澤較多、雨水較多,居於河流湖泊之濱,比如發明八卦時文獻中說“草生月(草木生長時期),雨降日,河泛時,龍馬負圖”,還有華胥氏生伏羲時說“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而青墩遺址周圍的很多河流都從淮河洩洪入海,與文獻中的伏羲生活場景比較吻合。

還有一點,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而淮河流域水多蛇多,隨處可見、也幾乎隨時可見,古人對蛇是羨慕又恐懼,蛇毒辣的同時可以不懼大風大雨,或許由此崇拜蛇,創造了人首蛇身的形象。如果在相對乾旱的西北地區,估計古人也不太可能創造出人首蛇神的形象。

伏羲生於何地,江蘇上古遺址揭示:伏羲或是南通人

02:青墩遺址中蘊含原始婚俗變化

《山海經》記載,華胥氏“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莫名其妙地就感應身孕。與之相同的還有商周始祖,“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朝始祖)”,“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周后稷)。”撥開神話的外衣,其實就是母系社會時“知母不知父”的真相,還沒有建立婚姻制度。

相傳,正是從伏羲氏開始,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文獻記載,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實行“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婚姻制度的變化,也反映出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度。

青墩遺址考古報告顯示,早期墓葬為多人合葬,隨葬品稀少,反映出當時處於母系社會後期,或者說伏羲時代的早期,但在青墩遺址中晚期,墓葬為單人葬為主,頭朝東方,隨葬品較多,反映出當時已經進入父系社會,或者說進入伏羲時代的中晚期。

也就是說,青墩遺址的墓葬情況反映了上古社會的婚俗鉅變,或許就是文獻中伏羲改革婚制的結果。

伏羲生於何地,江蘇上古遺址揭示:伏羲或是南通人

03:青墩遺址與伏羲氏的漁獵貢獻

根據文獻記載,“結網罟以教佃(田獵)漁。養犧牲以庖廚”,伏羲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青墩遺址位於海安,周圍動植物資源豐富,可謂是古人生活的樂土。考古報告顯示:一,青墩遺址中有碳化稻粒,反映出青墩先民已經發展了水稻種植;二,青墩遺址中有各種骨簇、三叉形投擲器、鹿角迴旋鏢等,說明青墩先民狩獵業的發達;三,眾多家犬、豬、麋鹿等化石的出土,說明青墩先民畜牧業的發達;四,骨制魚鏢、叉、匕首等出土,以及蚌殼、魚骨等20多種水生物化石堆積物厚達15——20釐米,說明青墩先民在河裡捕魚撈蝦非常普遍。

在6000年前的遺址中,像青墩遺址這樣極具漁獵特徵的非常少見,文獻中特意提到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可能不是無的放矢。

伏羲生於何地,江蘇上古遺址揭示:伏羲或是南通人

04:青墩遺址與伏羲制八卦的傳說

文獻記載: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相傳商周之際,周文王於獄中演化,將伏羲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

關於伏羲氏制八卦的傳說,流傳了數千年,但一直沒有得到有力的證據,賈湖遺址、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大汶口遺址等原始人類遺址中,都沒有發現八卦的痕跡。因此,近代以來不少學者質疑八卦的歷史,認為八卦出現的時間可能不會太長,可能不會超過5000年,但青墩遺址的出現證實八卦歷史至少超過了6000年。

伏羲生於何地,江蘇上古遺址揭示:伏羲或是南通人

青墩遺址發掘過程中除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外,還出土了數量驚人的麋鹿角化石,其中許多麋鹿角化石上還留有古人刻畫的符號,不過這些刻畫符號並未引起專家們的重視。1983年,青墩遺址考古報告在《考古學報》上發表,只是將麋鹿角上的刻畫符號公佈出來。誰知道,考古報告一經發布,最不受重視的刻畫符號立即引起易學界、數學界和語言學家的高度重視,語言學家認為這是中國古老的原始文字,數學家認為是最古老的數字,易學家認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號。

最終,青墩遺址麋鹿角刻紋(見上圖)被眾多專家學者確認為是易學起源的初始符號,屬於易卦的早期形式,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數字卦畫,其中兩組有規律的原始數字符號為兩組重卦卦行,分別為經卦乾上艮下、震上乾下。

伏羲生於何地,江蘇上古遺址揭示:伏羲或是南通人

綜合以上四點可見,中國的三皇之首伏羲氏,極有可能不是中原之人,而是在古代長期被視為“蠻荒”的江蘇偏東南地區,青墩遺址一帶極有可能就是易卦的發源地。之後,青墩先民北上與中原文明逐漸融合,並傳播了八卦文化,最終易卦文化在中原地區大放異彩。

參考資料:《古三墳》、《山海經》、《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青墩遺址與伏羲傳說的淵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