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去世為何稱駕崩,和尚去世為何稱圓寂,而仇人去世怎麼形容?

皇帝去世之所以稱呼為駕崩是因為皇帝在古代代表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皇帝去世就相當國家少了精神支柱,代表支撐江山社稷的支柱崩塌。

而皇帝作為天子,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來人間進行管理,統御各方,是天下百姓所擁戴的帝王,皇帝擁有的權利凌駕於國家機器之上,古代帝王可以駕馭和支配國家內的臣子和百姓來維護江山社稷,國家安危,使得國家和平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皇帝去世為何稱駕崩,和尚去世為何稱圓寂,而仇人去世怎麼形容?

《漢書·高帝紀》 記載:“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

皇帝死亡是從皇帝所駕馭的權利中取“駕”字,精神支柱崩塌中取“崩”字,最終構成“駕崩”,所以古代皇帝之死稱之為駕崩。和尚去世稱作為“圓寂”是佛教用語中的意思。

“圓寂”一詞也是出於佛教用語,經過時間的延續和發展,佛教中人圓寂代表去世的說法也在“世俗”中普及傳播,佛教之人雖然最開始也是普通人,但修行佛法後就區別於“常人”,我們還是世俗之人,而佛教中人則一般稱呼為僧侶、和尚。

和尚是佛教之人的統稱,代表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和尚去世後代表死亡的稱謂“圓寂”。在最開始並不是所有的和尚去世後都可以用“圓寂”代表,在最開始時只有功德圓滿的得道高僧去世才能用圓寂表達。圓寂代表的意思是“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佛教之人雖然都稱為和尚,但不是所有的和尚都能修行有很高的功德,和尚的修行也分有一定的等級,在最開始時普通的僧侶和尚去世不用“圓寂”表達。

《大寶積經》卷五十六中記載:“我求圓寂而除欲染。”

《賢首心經略疏》中記載:“涅槃,此雲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皇帝去世為何稱駕崩,和尚去世為何稱圓寂,而仇人去世怎麼形容?

佛教用語圓寂是取“圓滿諸德”中的“圓”字和“寂滅諸惡”中的“寂”字所組成,故稱為圓寂。圓寂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代表圓滿大德淨出塵間一切惡念,歸入無漏寂靜涅槃界。圓寂亦指離開生死之苦,享靜妙之樂中,窮至極之果德。

圓寂最開始的是稱為“滅度”、“入滅”,但無論是“圓寂”還是“滅度”、“入滅”都不足以表述“常、樂、我、靜”的圓滿狀態,容易聯想到斷滅的一面,音譯“涅槃”便和圓寂等詞有相同意思。

皇帝、和尚的去世因為有著不同的身份等原因都有專用稱謂表達,那麼仇人之死該怎麼形容呢?仇人的去世就沒有什麼專用的稱呼了,好聽點可以稱呼為“愁死了”、“歐耶”等,這些用詞沒有什麼太大的實質意義,但語調有著不一樣的特別,也算是對仇人之死的“文明用詞”了。

仇人顧名思義就是因怨恨而敵視之人,是自己所討厭、厭惡的人,生活中難免會遇見一些“傷害”自己的人,比如不小心踩了一腳,被同事、領導刁難,但這些人可算不上仇人,只是我們生活中所遇見的一些挫折和困難。

仇人是代表給自己造成重大、長久的傷害才可謂算是“仇”。比如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見兩家因為恩怨,之後互相針對傷害而演變為“世仇”,這樣的仇恨才可謂是“仇人”,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如國家在處於“弱小”,國力不強大時,被他國侵犯,侵略,而只能看著同胞、親人、朋友死在侵略者手中時,心中便充滿了仇恨,而侵略者就是“仇人”,面對仇人之死,心中難免會產生快意。

皇帝去世為何稱駕崩,和尚去世為何稱圓寂,而仇人去世怎麼形容?

人之所以稱為人,是人比動物擁有更加豐富的感情色彩,人擁有感恩之心,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自然也有憤懣之心。普通人不是和尚、道士等修行之人,普通人有正常的七情六慾,對於親人或者他人的死亡,心中是充滿緬懷與哀悼的,但對於仇人之死,心中自然的難免有或多或少的快意感,對待這些人死亡的表述,也會參雜強烈的感情色彩,自然是怎麼痛快怎麼表達了,多為感到是罪有應得。

《史記·趙世家》記載:“ 範吉射 、 荀寅 仇人 魏襄 等謀逐 荀寅 。”

古人對於仇人也是抱有敵視的眼光,對於仇人也會採取一些報復行動的措施,如《史記》中記載,範吉射、荀寅的仇人魏襄等謀劃驅逐荀寅,之後讓梁嬰父取代他的位置,又驅逐範吉射,讓範皋繹取代他。對於仇人去世的快意心理並不能算是負能量的一種體現,相反我們對於朋友來了會有好好進行款待,對於恩人也會報答,如果和敵人、仇人苟同一起,相信對於正常人來說也是做不到的。

皇帝去世為何稱駕崩,和尚去世為何稱圓寂,而仇人去世怎麼形容?

仇恨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我們無法避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進行自我約束,不要和一些沒有素質和小人一般見識,心胸闊達,才會有更加寬闊的舞臺,不要因為一些情緒、羈絆影響自己的心情和心態,心胸寬闊也會使得自身心情愉快,不至於為一點事情而生氣,這樣不僅是自身素質的體現,也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改觀,相信和心胸闊達之人相處也是人人樂於看見的,並且心情愉悅也會長壽哦!

《漢書·外戚傳》記載:“ 太后持天下八年,病犬禍而崩。”

接下來了解一下其它群體稱謂。

皇帝死亡稱為駕崩,不過駕崩不代表就是皇帝之死,駕崩也可以用於古代的皇太后、太皇太后之死,皇帝的正宮皇后也可以用“崩”。死在古代是有不同的等級之分,根據不同的 職業、級別有著不同的稱謂,古代帝王之死所用的駕崩是其它群體不能使用,因皇帝之死表示的是“皇駕崩塌”之意,是帝王之死的委婉表示方式,在最開始天子之死是用“薨”表示,之後才有了“駕崩”的叫法。

《戰國策·秦策五》記載:“一日山崩陵,子傒立,士倉用事,王后之門必生蓬蒿。”

《易·乾》中記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皇帝去世為何稱駕崩,和尚去世為何稱圓寂,而仇人去世怎麼形容?

皇帝之死還有“山陵崩”、“龍馭賓天”等說法,相傳黃帝去世時是乘龍離開人間,為此有了“龍馭賓天”的稱謂,代表古代帝王乘龍昇天,古代皇帝穿的朝服也是龍袍,繡九條龍的龍袍是古代帝王的專屬禮服。

在《周易·乾》中記載,皇帝尊位用“九五之尊”代表,“九五”,數有九,五居正中,若峰,在其之巔,具鼎盛之勢,不偏不倚,代表帝位,表示位高而不傲,謙和之德,是為太和之意對應。

在古代皇室建築、傢俱陳設和生活容器等方面也能經常看見龍的圖案,也多用九、五兩個數字,帝王的龍袍實際龍紋是不少於九條,在正面或者背面看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正好和九五之數吻合(龍袍就不多做解釋了)。

古代除了皇帝等地位最高的人之外,諸侯王、王妃、妃子們的死叫“薨”,公主、皇子亦是。卿大夫的死叫“卒”,士人之死叫“不祿”,普通庶人之死稱“死”,在後世的說法叫“去世”、“逝世”、“過世”、“下世”、“離世”等。

和尚之死除了用圓寂表示外,還有滅度、入滅、歸寂、示寂、入寂,或是音譯涅槃表示,遠離生死之苦而言,賢聖命終即入於涅槃,是為圓寂,涅槃也有重生的意思,在未死之時,證得涅槃,可謂是真成就。佛教僧侶去世的用詞,大多都是表達滅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一切苦樂,入於解脫的境地。

尼姑之死也稱為“圓寂”;教徒之死稱為“昇天”;道士之死稱謂有“登仙”、“羽化”,意為修道之人得道而飛昇成仙,表示遠離了人世間的塵囂,最終如臨仙境。

皇帝去世為何稱駕崩,和尚去世為何稱圓寂,而仇人去世怎麼形容?

除此之外,還有英雄之死稱為“犧牲”、烈士之死稱為“就義”、為國家而死稱為“捐軀”、救助他人而死稱為“獻身”、公務之死稱為“殉職”;師長之死稱為“千古”、長輩之死稱為“見背”、在病榻之死稱為“斷氣”;遇險之死稱為“罹難”、突然病死稱為“暴亡”、親人之死稱為“永別”、在他鄉身死稱為“客死”、嬰兒之死稱為'夭折、短命之死稱為“早夭”、“夭亡”,罪犯之死稱為“斃命”、仇人之死算是去除心病。

各位讀友怎麼看待侵略者之死,仇人之死呢?可說說你的看法,建議正能量探討。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援。

本文宣告原創,侵權必究。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