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心得 | 四面楚歌:項羽的敗亡原因

項羽是秦朝末年一顆耀眼的將星,在推翻秦朝的征戰中建立不朽功勳。雖然他沒有立朝稱帝,但從項羽分封諸王的舉動看,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西楚政權建立的四年間,項羽是實際的諸王之王,一副老大派頭。然而,漢軍於公元前206年暗度陳倉,僅用四年就把老大制伏,究其原因,與其說項羽敗給了劉邦,還不如說他敗給自己。所有的失敗,皆是西楚霸王咎由自取。

中國歷史心得 | 四面楚歌:項羽的敗亡原因

1.授人以柄。項羽帶著各路大軍滅秦後,做了三件授人以柄的事,為後來眾叛親離、群起攻之埋下定時炸彈。第一,洩憤報復。項羽將劉邦封王巴蜀,有違楚懷王的“誰先入關中誰為王”的約定。自古以來都是同情弱者,劉邦的不幸遭遇得到其他部分諸侯王惺惺相惜,這些人也成為劉邦滅楚可以團結的物件。第二,坑殺秦軍。為了避免秦軍降卒暴動,項羽連夜坑殺20餘萬秦軍,讓世人都認為西楚霸王過於殘暴,同時,更讓關中百姓覺得劉邦為人仗義、可以依賴,相當於幫劉邦在關中立了塊聖德牌坊,也為劉邦暗度陳倉奪取三秦埋下伏筆。第三,暗殺懷王。項羽的義帝楚懷王雖然沒什麼本事,但一直是反秦的旗幟。秦朝覆滅後,項羽命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將楚懷王暗殺,讓所有諸侯王對項羽失望心寒。跟著這樣暗殺老大的老大,將來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吃,齊、趙兩地首先跳起來叛亂。乘項羽率軍親征之機,劉邦已經暗度陳倉,打了關中三王章邯、司馬欣、董翳一個措手不及。怪只怪,項羽處理問題的方式太直接太霸道了,難怪要封自己為霸王。他以為授人以柄只不過過眼煙雲的小事,從而忘記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項羽的失敗乃至滅亡,從這時起已經命中註定。後世很多開國明君可能從項羽那裡吸取了教訓,想當皇帝不會硬來亂來,而是採取相對溫和的逼宮方式。比如王莽篡漢、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還有隋朝取代北周、唐朝取代隋朝等朝代更替,都是逼舊皇禪讓,在面子上、法理上都站得住腳,不怕別人說三道四,也沒人可以藉此拉大旗作虎皮。

中國歷史心得 | 四面楚歌:項羽的敗亡原因

2.剛愎自用。霸道的人多半有剛愎自用的壞毛病,在項羽身上尤為突出,想一出是一出,根本聽不進任何勸告,為此,他的亞父范增被活活氣死。范增70歲出山反秦,始終竭心盡力輔佐項羽,是楚營唯一能和張良相抗衡的謀士,而且更加老謀深算。問題出在項羽身上,他一方面看似尊重亞父,一方面又另行其道,對范增的老成謀國時而信時而疑,不像劉邦對張良那麼言聽計從。范增好不容易張羅了鴻門宴,項羽卻把劉邦給放了,已經讓範老頭氣得吐血,兩年後,項羽又中了劉邦和陳平的反間計,懷疑范增跟漢軍有瓜葛,從而棄用范增。範老頭哪受得了這份窩囊氣,在告老還鄉的路上直接氣病而亡。沒有范增的楚軍,從此就像沒有思想的老牛,在項羽的驅使下埋頭拉犁,從來沒想過抬頭看路。公元前204年,劉邦議和,項羽信了,但劉邦稍微喘口氣又開始對著幹;公元前203年,劉邦派紀信替他詐降,項羽又信了,發現上當時劉邦已經逃走,把紀信燒死只能洩私憤。這幾年的項羽,從將領蛻變成一介武夫,上陣殺敵尚可以一當百,完全拼的死力氣。然而,戰爭不是單挑,也不是打群架,不是哪一方勇猛就一定能贏,當面對韓信的幾十萬大軍時,項羽這樣的戰神可以做的就兩件事,一是突圍,二是死亡。

中國歷史心得 | 四面楚歌:項羽的敗亡原因

3.自私自利。現在人們對西楚霸王的美好印象,大多來自影視劇,而當代影視劇的人物原型,又來源於宋元明清的詩詞、戲曲和小說。事實上,項羽的高大偉岸,只表現在外貌特徵和武力超群上,從人品來講,他比混混出身的劉邦還要矮小。項羽對長者和領導的態度,前面已經說過,殺義帝、驅亞父的行為實屬不孝。一個沒有孝心的人,不可能宅心仁厚。所以,西楚霸王做出屠城和坑降卒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對待弟兄們,項羽也從來沒有客氣過,導致很多有思想有作為的將領混不下去。漢初三大名將中的韓信和英布全都背楚投漢,就連鍾離眛這樣把劉邦打得滿地找牙的死黨,最後也逃離項羽。後來,韓信的四面楚歌能有如此威力,導致楚軍人心渙散,前奏全都源自項羽本人。對待女人,霸王別姬的故事千古流傳,可歌可泣,然而仔細一回味,項羽的愛情觀遠沒有虞姬那麼純潔高尚。虞姬因為不想拖累項羽逃跑而自刎,項羽卻寧可看著虞姬死,也不肯說一句帶她逃命的話。朱元璋曾經評價過項羽,認為他“南面稱孤,仁義不施”。這個評價,對宋元以前對項羽的不實刻畫作出直接反駁。當然,還有一個人對項羽大加褒獎,影響了後世兩千年,這個人就是司馬遷。他在為項羽寫本紀時,大量運用藝術手法,把項羽塑造成一個悲情人物,特別是鴻門宴和自刎烏江的情節,寫得精雕細琢、活靈活現,似乎不是在寫史書,而是在創作小說。至於西漢的史官為什麼要這樣寫,原因就要問漢武大帝劉徹了。

中國歷史心得 | 四面楚歌:項羽的敗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