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一份奏摺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奏摺的作者是

于成龍

,內容是推薦

于成龍

為江寧知府。

于成龍

推薦

于成龍

,乍一看,還以為是于成龍毛遂自薦呢,其實,這是兩個人重名了。

清朝有兩個于成龍,寫奏摺的這個于成龍是山西人,時任兩江總督,人稱“大於成龍”。被推薦的這個于成龍是直隸人,時任通州知州,人稱“小於成龍”。而本文的主角,則是大於成龍,他被譽為“清朝第一廉吏”。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原來,康熙十九年,于成龍被康熙任命為兩江總督,兩年後,他的得力助手、江寧知府陳龍巖去世,于成龍想找一個像陳龍巖這樣忠貞幹練的人來接替他的位置,於是便推薦了通州知州于成龍(小於成龍)來繼任,這才有了上述奏摺。康熙看到于成龍的奏摺,最終決定特事特辦,繞過吏部,直接任命通州知州于成龍(小於成龍)為江寧知府。一時間,江寧同時出現兩個于成龍,成為一時佳話。《清史稿》雲:

同時兩于成龍,先後汲引,並以清操特邀帝眷,時論稱之。

由於兩個于成龍曾一起共事,都很清廉,後來都做到了一品總督,所以後世經常把他倆的故事弄混。本文,筆者來和大家分享“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龍(大於成龍)。因為于成龍一生大部分都在底層為官,因此關於他的文章或許有些瑣碎,但筆者希望大家克服這些瑣碎,透過史料,詳細認識于成龍,讓大家瞭解他為何能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動容。

一、不以溫飽為志,勿昧天理良心

《清史稿·于成龍傳》雲:

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明崇禎間副榜貢生。

于成龍是山西永寧州人,也就是現在的呂梁人

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龍出生,他母親病逝得早,于成龍是繼母養大的。明朝崇禎十二年,于成龍參加鄉試,中了副貢。所謂“副貢”,是指鄉試額外錄取的名額,不算舉人,但能參加科舉會試。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根據當代作品《於公傳》記載,于成龍本來有能力考中舉人,但因為在試卷痛陳時弊,結果被考官打壓,因此成為“副貢”。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史料支撐,因為于成龍此後並沒有中第。清軍入關後,于成龍先後多次進京趕考,都沒能高中,一直到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推薦到國子監讀書,結業後以“監生”的身份進入仕途。

熟悉清史的讀者應該知道,清朝以科舉為正途,“監生”不僅會被“科班”出身的官員笑話,一般在仕途上還不會有大的成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時期的名臣田文鏡,田文鏡是“監生”出身,在康熙朝熬到60歲,基本上都在底層為官。後來雍正慧眼,提拔田文鏡為河南巡撫,河南的“科班”官員照樣看不起田文鏡。這就是“監生”的無奈。

于成龍出仕為官時,已經45歲,過了不惑之年。以他的身份和年齡,前途並不明朗。果然,吏部給於成龍的第一個職位,就很不樂觀,這個職位就是羅城縣令。

《清史稿》雲:

羅城居萬山中,盛瘴癘,瑤、僮獷悍,初隸版籍。

意思是,羅城位於萬山中間,剛納入清朝版圖不到兩年,那裡瘴癘盛行,並且還有少數民族叛亂,前兩任知縣一死一逃,其他人都想方設法走關係迴避這個職位,于成龍耿直,吏部便派于成龍去羅城。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有朋友勸于成龍不要去羅城,當官是小,不小心丟了性命就不划算了,于成龍卻說自己此行“

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

”,他告別妻兒,孤身一人南下廣西,當他來到羅城的時候,發現情況比自己想的更糟。《清史稿·于成龍傳》記載:

遍地榛莽,縣中居民僅六家,無城郭廨舍。

意思是,羅城縣荒草叢生,城內竟然僅剩6戶人家,甚至連縣衙都沒有。這樣的情況,讓于成龍窘迫不已,于成龍只好在一個破爛不堪的關帝廟中辦公,他親自寫告示安撫百姓,並且向上級申請,親自帶兵去征討山賊流寇。治安穩定之後,陸續有百姓回來,于成龍又申請糧食和農具免費發放給百姓,鼓勵他們開墾耕種,他還減免稅賦,興辦學堂和養老院。于成龍在羅城縣待了7年,史載:

請寬徭役,疏鹺引,建學宮,創設養濟院,凡所當興罷者,次第舉行,縣大治。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處處為百姓著想,視百姓如親人,百姓也待他如長者。羅城縣從最初僅有6戶百姓,到最後的“縣大治”。

很多人都知道于成龍為官清廉,但是他為官的難度,卻被忽視了。

因於成龍政績突出,廣西總督金光祖決定把全省唯一一個“卓異”的考績給於成龍,並且向吏部重點舉薦于成龍。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于成龍為官時已經45歲,在羅城待了7年,已經年過半百了。他說過,自己來羅城“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他做到了。看著羅城縣人口激增、百姓安居、耕耘有序、老有所養、幼有所教,于成龍的內心是愜意的。

宋代大儒張載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于成龍只是監生,他可能同時做不到上述四句,但他做到了前兩句,就已經很偉大了。

二、勇志所以敢,無往而不備

康熙六年,在羅城當了7年縣令的于成龍被提拔為合州知州(從五品)。合州屬四川,清朝初年,起義軍張獻忠以及後來的南明政權長期紮根四川,四川飽受戰爭洗禮,民不聊生,合州的情況並不好,《清史稿·于成龍傳》雲:

四川大亂後,州中遺民裁百餘,正賦僅十五兩,而供役繁重。

意思是,合州經過大亂之後,百姓才有一百多戶,一年的稅賦才15兩,但勞役卻很重。

于成龍到羅城縣時,只有6戶人家,現在到了合州,也只有一百多戶,吏部似乎看中了于成龍有治理“困難州縣”的能力,因此才把他調到合州。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于成龍到合州後,身穿布衣,深入瞭解合州百姓的生活,最後提出三大解決辦法。即“

請革宿弊,招民墾田,貸以牛種

”。

簡單來說,合州的弊病在於流民不願意來,流民不願意來的原因是當地的住戶一直排外。於是,于成龍下令讓各縣為新來的百姓解決居住和土地的問題,親自為這些百姓劃分田舍,並且登記入冊,引導新舊百姓和睦相處。于成龍還為百姓提供種子和耕牛的借貸。當時,朝廷命合州百姓伐楠木進貢給皇宮,于成龍憤然上書,說這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上司不以為意,于成龍多次上書,最終驚動了京城,朝廷取消了合州百姓的勞役。

經過於成龍的不懈努力,不到兩年,合州人口劇增,可耕種的土地擴大了幾十倍。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兩年後 ,于成龍被提拔為湖廣黃州府同知(正五品)。

黃州也是個“問題州縣”,最大的問題是盜賊太多。史載黃州盜賊“白晝行劫,莫敢誰何”,也就是說,別的州縣的盜賊,都是夜間偷偷摸摸地作惡,黃州的盜賊大白天光明正大搶劫,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裡。

于成龍到任後,第一件事就帶兵活捉了盜賊彭百靈,然後暫時赦免他的罪過,讓他幫官府打擊盜賊,戴罪立功。于成龍這種“以盜治盜”的辦法十分管用,那些小眾的盜賊在半年之內幾乎被清掃。但是,還有一個大的山賊團伙,仍在危害百姓。接下來,于成龍展現了他“勇”的一面。《清史稿·于成龍傳》記載:

嘗察知盜所在,偽為丐者,入其巢,與雜處十餘日,盡得其平時行劫狀。乃出呼役械諸盜,具獄辭,駢縛坑之,他盜皆遠竄。

意思是,于成龍暗查到了盜賊的巢穴,他偽裝成乞丐,和那些盜賊混在一起十多天,在詳細摸清盜賊團伙的人員結構、兵力部署和以往罪行之後,于成龍則暗中叫來官兵圍剿他們,幾乎將他們一網打盡。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墨子》雲:勇志之所以敢也。

于成龍在黃州任職時,已經年近花甲,為了地方安定,他願意以老朽之軀犯險,這種勇氣,令後人仰視。

于成龍在黃州同知任上待了4年,他初來時,黃州盜賊橫行,他離開時,黃州河清海晏。

三、捨身平叛亂,視死猶如歸

康熙十二年,四川巡撫張朝珍給於成龍的考績仍為“卓異”,連續兩次卓異,這一次於成龍在吏部出了名。吏部尚書

對喀納

在退休之際,對於成龍的表現非常震驚,他親自過問,任命于成龍為武昌知府(從四品)。

武昌是魚米之鄉,于成龍終於不再主政“問題州縣”了,但是,天將降大任於于成龍,必將苦其心志,這一年,吳三桂在雲南舉兵造反,“三藩之亂”爆發。《清史稿》載:

吳三桂犯湖南,師方攻嶽州,檄成龍造浮橋濟師,甫成,山水發,橋圮,坐奪官。

三藩之亂爆發之初,吳三桂勢如破竹,雲南、貴州迅速淪陷,然後就是湖南和四川,在嶽州之戰時,清軍和叛軍僵持,軍需緊張,朝廷下令讓武昌知府于成龍迅速在後方修築浮橋,于成龍日夜趕工,不料突然爆發山洪,浮橋被沖垮,于成龍因此被免職追責。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于成龍被免職不久,又重新起復,因為他立了功。原來,于成龍昔日麾下有一名叫劉君孚的捕快,擅長治理盜賊。于成龍被免職後,劉君孚被吳三桂勸降,聚眾造反。湖北巡撫張朝珍火速召于成龍前來,派于成龍去招撫劉君孚,《清史稿》對這段記載較為傳奇:

朝珍以成龍舊治得民心,檄往招撫。成龍兼程趨賊砦,距十里許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來者日千計,皆貸之。先遣鄉約諭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騾往,從者二,張蓋鳴鉦,逕入賊舍。呼君孚出見,叩頭受撫,降其眾數千。

意思是,于成龍日夜兼程,在距離叛軍十里的地方停下腳步,然後開始大肆張貼告示,告訴那些叛賊,若是主動自首的,可免昔日之罪。叛賊們看到告示,軍心動搖,結果有上千人前來自首。然後,于成龍騎著一頭黑騾,帶著兩個隨從,撐著傘、鳴著鑼大搖大擺地進入了劉君孚的老巢。劉君孚被于成龍的威信所折服,主動出來跪在於成龍面前,接受招撫。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因於成龍立功,張朝珍向朝廷上奏,恢復于成龍的官職。當時,武昌知府已經有人補缺了,于成龍於是被調任黃州知府。

黃州是于成龍此前為官的地方,但他剛上任就遇到了新問題。為了平定吳三桂叛亂,清廷幾乎把各地的官兵都徵調到了前線,黃州也例外。因為後方空虛,那些不法分子開始尋機發動叛亂,史載:

有何士榮反永寧鄉,陳鼎業反陽邏,劉啟業反石陂,周鐵爪、鮑世庸反泉畈,各有眾數千,號東山賊,遙與湖口、寧州諸盜合,將趨黃州。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反賊四起,聲勢浩大。而黃州城僅剩數百名官兵,根本無法平叛。因此,有官吏建議于成龍放棄黃州,退守麻城。于成龍表示:“黃州乃七郡門戶,如果黃州失守,對前線的打擊將士致命的。”于成龍表示自己會堅守黃州。于成龍火速動員百姓,招募了兩千多名勇士,將叛軍一一攻破。最危險的一次是在何士榮來攻打黃州時,于成龍親自帶領眾人出擊。《清史稿》雲:

成龍策馬冒矢石逕前,顧千總李茂升曰:“我死,汝歸報巡撫!”茂升戰甚力,尚聖自右出賊後,賊大敗。

于成龍帶兵冒著箭雨指揮眾人殺敵,奮不顧身,當他身臨絕境時,他對身邊的千總李茂升說:“如果我死了,你立即報給巡撫知曉。”眾人見於成龍視死如歸,士氣大振,最後竟逆轉戰況,打敗了何士榮。

史載:“

凡二十四日,東山賊悉平

。”于成龍僅用了24天,就平定了諸多賊寇,為前方的大軍解除了後顧之憂。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湖廣總督蔡毓榮對於成龍高度評價,給他的年終考績又評了一個“卓異”。連續三次“卓異”,讓于成龍震驚官場,連康熙也聽聞于成龍之名。許多京官一打聽他竟然是“監生”出身,更加驚歎。所謂英雄不論出身,于成龍詮釋了這句話。

四、青雲扶搖上,監生赴封疆

康熙十五年,于成龍因繼母病逝,需要回鄉丁憂。湖廣總督蔡毓榮親自上書給康熙,說于成龍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申請讓于成龍奪情(堅持崗位,不回鄉守孝),因正值三藩之亂最關鍵的時刻,康熙批准了蔡毓榮的請求。

康熙十六年,康熙新設定了江防道,于成龍被康熙任命為江防道臺(正四品)。于成龍在新崗位上只待了一年,第二年便被康熙提拔為福建按察使(正三品)。于成龍之所以能夠得到飛速提拔,除了他政績突出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康熙已經注意到了于成龍,有意培養于成龍。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于成龍到福建上任時,已經62歲,當時三藩之亂尚未平定,臺灣明鄭集團趁機攻打泉州、漳州等地,康熙派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率兵平叛。康親王為了對付明鄭勢力,決定堅壁清野,規定凡是敢出海者,按通敵罪下獄。一時間,成千上萬人受到株連。于成龍知道,大多數百姓都是因為生計困難才被迫出海的。於是,于成龍找到康親王,向康親王求情,《清史稿·于成龍傳》記載:

成龍白康親王傑書,言所連引多平民,宜省釋。王素重成龍,悉從其請。

康親王久仰于成龍的大名,現在於成龍為百姓求情,他立即釋放了這些百姓。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後來,康親王要徵民夫數萬人,于成龍認為這讓百姓太過勞累,康親王最終放棄了這個選擇。

《論語》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于成龍作為福建按察使,本是負責一省刑獄,他能懷著仁愛之心來開展自己的刑獄工作,就註定他和其他官員不同。

在福建,于成龍清理了前任積壓的案件,史載他“判決明允,獄無淹滯”,他斷案公正,獄中沒有一起冤案。于成龍的表現,讓福建巡撫吳興祚非常欣賞,他上書給康熙,舉薦于成龍乃“廉能第一”,康熙大喜,升任于成龍為福建布政使(從二品)。康熙十九年,于成龍調任直隸巡撫。在直隸,于成龍展現了他的鐵面和柔情。所謂鐵面,指的是對同僚,所謂柔情,指對百姓。

于成龍到直隸後,聽聞各州縣私加火耗(百姓交稅時需要額外再交一部分,以填補銀兩損耗)賄賂上級,于成龍下令嚴禁此等行為,違者一律嚴厲查辦。在於成龍到來之前,直隸官員貪腐成風,于成龍到來後,拿下了幾個州縣官,吏治開始清明起來。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對官員嚴厲,對百姓于成龍卻十分仁愛,宣化、懷安等地發生洪水,八百多頃良田被泥沙沖毀,于成龍來不及請示,決定私自放糧救災。

在當時,如果私自動用官糧,是要受處分的。但于成龍認為百姓為大,不怕丟官罷職。賑災完畢後,于成龍又上疏請求為百姓減免賦稅。

康熙二十年,于成龍奉旨入京覲見,康熙看到65歲的于成龍骨瘦如柴,又問他任上的事,他對答如流。康熙感嘆說:

“為政當知大體,小聰小察不足尚。人貴始終一節,爾其勉旃!”

意思是,于成龍為官清廉,不是靠小聰明,而是靠大氣節。

不久後,康熙任命于成龍為兩江總督(從一品),于成龍以監生的身份,在官場上磨礪19年,成為封疆大吏。從七品縣令,到從從一品總督,19年的時間,他連升11級,這樣的出身以及這樣的升遷記錄,十分罕見。《清史稿》雲:

成龍至江南,進屬吏誥誡之。革加派,剔積弊,治事嘗至達旦。好微行,察知民間疾苦、屬吏賢不肖。自奉簡陋,日惟以粗糲蔬食自給。

這段記載是于成龍為官的點睛之筆,更是于成龍偉大的原因。他嚴格要求官吏清廉自首;他改革弊政;他經常通宵達旦的工作;他喜歡微服私訪,暗中體察民間疾苦,底層官吏好或不好,他都瞭然於胸。另外,于成龍非常儉樸,每天吃粗糧。在江寧,很多同僚驚奇地發現,于成龍竟然不吃肉。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于成龍還引導江南人拋棄奢華的服飾和裝飾,建議大家穿布衣,拒絕奢靡和浪費。

《清史稿》雲:

“居數月,政化大行。”

于成龍為官清正,不貪汙、不受賄,更不結黨。康熙朝權臣納蘭·明珠多次拉攏于成龍,于成龍都無動於衷。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龍積勞成疾,病逝於任上。

五、歷史有記憶,筆者有觀點

于成龍去世時,剛滿68歲,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于成龍官至兩江總督,他去世後,很多被他彈劾的官員都等著看于成龍的笑話,可是,大家在他家中除了發現一套官府外,只剩下幾件破衣服,廚房裡還有沒吃完的爛菜葉子。史載:

汙衣舊靴,銀錢毫無,則海忠介之蕭條,棺外無餘物,冷落靈前有菜根也!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清朝名臣熊賜履給於成龍撰寫的墓誌銘中說:

“卒之日,金陵人為之巷哭。相率香燈祭與寢。日幾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遠近聞之,皆輟市,如喪其親……士民數萬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幹江水聲如不聞。”

意思是,于成龍去世的時候,南京的男女老幼、商販僧侶都痛哭流涕,衙門裡自發來了上千名百姓祭拜,院子都盛不下了。大家哭聲震天,如喪至親。于成龍安葬的時候,百姓徒步20裡跪地相送,長江水都被哭聲所遮蓋。

康熙聽聞于成龍去世的訊息,十分悲痛,又聽聞于成龍清廉至此,更是感動不已,康熙帝決定親自為于成龍撰寫碑文,稱他為“天下第一廉吏”,並賜于成龍諡號“清端”。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于成龍去世約40年後,清朝建立賢良祠,雍正帝特地下旨,將於成龍和那些王公、大學士們一起,第一批入祀賢良祠。雍正在給官員的奏摺中,多次提到先帝時期的于成龍,要讓官員以于成龍為楷模。

于成龍去世約60年,乾隆帝在讀《聖祖實錄》時,數次對於成龍動容,乾隆多次派遣禮部官員到于成龍家族祠堂祭拜,並御賜“清風是式”匾。

于成龍45歲才出來做官,最後卻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垂青,究其原因,就四個字:忠、正、廉、能。

對於于成龍,筆者有三方面評價:

首先,

他是一個忠臣和能臣,他平定匪亂,治理“困難州縣”,都能證明他不僅對朝廷忠誠,且十分有能力。

其次,于成龍是一名勇者

。他不怕困難,“不以溫飽為志”,把“困難州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他不怕丟性命,敢獨闖匪窩,敢率兵拒敵。他不怕丟官罷職,敢為百姓私自放糧。于成龍能有如此成就,和他的“勇”有很大關係,他的“勇”,不是無畏,而是無悔。

再次,于成龍是一位正直的廉吏。

他不貪汙、不受賄,更不結黨。康熙賜他“天下第一廉吏”的標籤,並沒有壓倒他,因為他承受得起。

最後,于成龍是一個靈活的人。

很多人認為,于成龍清廉自守,或許為人有些保守。其實並不是,于成龍敢於改革弊政,敢於改革江南風俗,證明他並不迂腐。若說他保守,那他“保”得一定是百姓的利益,“守”得一定是做父母官的準則。

于成龍:為官19年連升11級,清朝第一廉吏,讓康雍乾三代帝王動容

《論語·子罕》雲: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大清廉吏于成龍,應當是一面鏡子,不論變遷,不論流年,後人都應該隨時拿出這面鏡子,用“他”來理一理形象,正一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