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紫砂壺用什麼機器?全手工制的紫砂壺和機制的有什麼區別?

以目前的手工業水平,還不能達到完全機制紫砂壺的水平。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紫砂壺是沒辦法做到批次生產的。紫砂壺的泥料、造型、紋飾等的千差萬別決定了紫砂壺製作不可能流水作業。從這個角度來看,依靠機器單獨完成一件紫砂壺是不可能的,紫砂壺作品,都可以說是“手工”製品。但“不能流水作業”不代表紫砂壺的製作過程沒有機械工具的參與。從成型工藝上來說,紫砂壺可以分為全手工和半手工。一字之差,決定了紫砂壺的價值。在收藏家和業內專家的眼中,傳世經典與名家精品,一般只屬於全手工制壺。

傳統“全手工”的定義是,成型只用“工具”,而不用“模具”。而現在“全手工”的定義,稍有變化:凡是能夠用手工製作而用手完成的,就是全手工。有些用“模具方式”,稍微規範一下形態的;是不可與完全依靠“擋坯”成型的方式與性質相提並論的。所以“全手工”的概念,在各個時期與各人理解中會不盡相同,但道理是―樣的,都需要高超技術與高等藝術合二為―地創作精品。

全手工製作紫砂壺,對手藝人的基本功要求甚高。全手工成型工藝,不僅要求藝人對紫砂泥料、製作工具有充分的瞭解;還有工藝手續煩瑣與週期性長、容易變形與很難形成批次,所以一個作者一般不能在短時期內創作全方位、多品種的作品。故而,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很多普及型的從業者一般不會輕易選擇這種工藝方式。

而“非全手工”作品相對而言就容易得多,比如“擋坯”成型,首先它對“打泥片”的要求就不是那麼“苛刻”,對“泥性“及工具的熟知程度,要求也不是太高;由於大部分成型步驟要藉助“模具”,那對“基本功”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再加上可以開發很多的品種及可以大量的複製等眾多優點,所以“非全手工”作品,極具普及性的實用價值與商業價值。

成功的“全手工”作品,都是高超的專業技能與脫俗的審美眼光的創造結晶,其間凝聚與體現現著作者的汗水、智慧與綜合藝術素養,要求作者在製作時,能有“眼到手到”隨意賦形的把握能力。有鑑於“全手工”作品的難度,所以這類作品不約而同,都會選用上等的原料。更多的還是名家作品與經典佳作,自古至今,一直如此。

明代時大彬的成功,不僅是“善於總結前人之法”,更多是“隨手製作,頗極精工”的“全手工”功力。清代陳曼生與楊彭年合作的享譽於世的“曼生壺”經典,也許當初陳公看上的就是楊彭年“隨意用手捏成,而有天然之趣”的高超“全手工”技藝。全手工紫砂作品,不但體現了獨有的民族特色、藝趣品位;還原汁原味地還原出傳統作品的精神面貌、神采風韻。作者的同樣作品,也會存有不同的變化,再有是數量有限,符合了當前收藏品位與藝術品位的潛在價值觀,所以深受收藏家們的推崇與歡迎。

鑑定紫砂壺是否是全手工製作,也有一個方便快捷的方法:可細緻查驗茶壺四周,若找不到模具痕跡,可認為是全手工制壺;壺身內壁,細看有泥凳的木紋印,可認為是全手工制壺;造型工藝過渡自然,神韻氣質豐滿,可認為是全手工制壺。

全手工制壺不僅是表現藝人綜合能力的唯一方式,同時也應是傳承紫砂作品真實技藝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