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勳和張廷玉兩位清朝盛世的肱骨大臣,後者卻晚節不保

張廷玉,字 衡臣, 安徽 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進士,曾入值南書房,任刑部 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 乾隆二年 授總理事務大臣,特命進三等伯爵,堂堂的三朝元老、位極人臣。張廷玉死後諡號“ 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 太廟的漢臣。

劉統勳和張廷玉兩位清朝盛世的肱骨大臣,後者卻晚節不保

劉統勳,字延清,山東諸城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劉統勳官至宰相,為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於上朝途中,乾隆皇帝聞訊慨嘆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諡號文正。

劉統勳和張廷玉兩位清朝盛世的肱骨大臣,後者卻晚節不保

​ 他們都是中流砥柱,國家棟梁,劉統勳可取之處是,一忠到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和名份。此長處張廷玉有所不及,張廷玉曾涉嫌黨爭,乾隆帝因為他是前朝元老,才沒有處置。而最致命的是張廷玉好名!雍正在位時念及張廷玉勞苦功高,忠心耿耿,遺言容其配享太廟,此事讓張廷玉倍感欣喜。難怪,歷來文人為名不惜死,又有多少高人能免俗?

劉統勳和張廷玉兩位清朝盛世的肱骨大臣,後者卻晚節不保

​晚年的張廷玉在乾隆面前多次提及配享太廟之事,並奏稱“蒙受世宗遺命得到配享太廟殊榮,乞求聖上將所說立為憑證。乾隆很是氣惱,但還是給了一紙承諾。

劉統勳和張廷玉兩位清朝盛世的肱骨大臣,後者卻晚節不保

​看來功名利祿對人的迷惑何其深,智慧如張廷玉也深陷其中,所以張廷玉不貪圖虛名應該更厲害。功名是贏來的,爭不來搶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