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也可以用科學量化!原來EMUI11的互動設計是這樣來的

近期,華為EMUI 11帶來了“因人而宜”的煥新互動體驗,其中“一鏡到底”的流暢動效與律動鈴音的聲振協同,使使用者可以真正體驗到“手眼心合一”的舒適操作。這背後自然離不開華為人因研究團隊的徹夜努力,這支“夢之隊”由清華、浙大、中科院等院校心理學、人因工程專業博士與碩士組成,他們用科學的人因研究成果量化使用者體驗,讓EMUI 11迎來了視、聽、觸的多維升級。

使用者體驗是門大學問,但也能被科學量化

9月11日,華為EMUI官微放出的一則影片,向用戶揭開了EMUI 11基於人因研究成果的一鏡到底動效背後的秘密。從廣義來說,“一鏡到底”是指電影工業中運用高階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的手法,比如希區柯克的《奪魂索》就是“一鏡到底”的先驅。而在EMUI 11“一鏡到底”動效中,華為人因研究團隊和UX設計團隊利用前後兩個介面共享的內容、或者是共享的區域編排過渡效果,從而確保了視覺焦點的連貫,簡單來說就是“視覺效果不cut”。

體驗也可以用科學量化!原來EMUI11的互動設計是這樣來的

體驗也可以用科學量化!原來EMUI11的互動設計是這樣來的

在實現EMUI 11“一鏡到底”流暢動效的過程中,華為人因研究團隊邀請了大量志願者參與人眼追蹤資料採集,這個時候就需要透過精密的桌面式眼動儀來協助抓取了。透過眼動儀,可以觀察、獲取和研究受測試志願者觀看手機介面變化時的眼動資料,如果注視點更集中,注視軌跡不雜亂,就說明視覺感受更加流暢。

體驗也可以用科學量化!原來EMUI11的互動設計是這樣來的

上面這張圖,其實就是桌面眼動儀分析使用者眼動資料後的科學量化過程,綠色的圓點表示了注視點。根據人因研究團隊的實驗證明,一鏡到底轉場動效比普通轉場動效擁有更加快速的搜尋效率;在資訊量較為密集的日曆介面中,能讓使用者瀏覽時注視點更加集中。

體驗也可以用科學量化!原來EMUI11的互動設計是這樣來的

體驗也可以用科學量化!原來EMUI11的互動設計是這樣來的

此外,人因研究團隊在更多互動體驗上也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測試,比如全域性手勢導航的返回手勢、側邊欄手勢、返回桌面手勢、多工手勢、快切手勢……每一種手勢都在志願者配合下進行了高達2592次的真實操作,最終共計測試了15552次滑動,從而更加精準的識別使用者觸發全域性手勢的意圖。華為人因研究團隊就是透過這種“笨方法”,獲得了來自參與測試志願者的海量有效資料,用於改善使用者操作互動體驗,最終實現了更流暢、更舒適的動效互動,可謂是“比絲滑更絲滑”。

律動鈴音,聽覺與觸覺的完美協同

如果說一鏡到底動效是視覺與觸覺的完美交融,那麼EMUI 11基於人因研究成果的律動鈴音,就實現了聲音與振動的協同共振。舉個例子,當天上有一道閃電劃過,由於光速和聲速的快慢不同,你肯定先看到閃電的樣子,再聽到打雷的聲音,因此會有一種不真實的割裂感。而EMUI 11透過大量人因研究的科學實驗,確定了一組關鍵資料,那就是以響鈴發生時間點為分界線,振動如果出現在鈴聲節拍的-46ms~23ms區間內,使用者就會感到聲音與振動是舒適同步的,而不是割裂的。

體驗也可以用科學量化!原來EMUI11的互動設計是這樣來的

因此EMUI 11將基於人因研究的聲振感知同步結果,分別注入了來電、訊息與鬧鐘三種鈴聲場景中,實現了完美同步的專屬振動,為使用者帶來了極具沉浸感、協同感與愉悅感的聲振協同體驗,而且取了“律動鈴音”這樣的名字,看來華為人因研究團隊不僅有理科生的縝密思維,還有文科生的細膩浪漫。

“一鏡到底”讓你的視覺更聚焦,基於人因研究的全域性手勢導航讓系統互動變得更懂你,而律動鈴音則讓你在聽覺與觸覺上擁有更一致的體驗。華為EMUI 11將人因研究成果進一步運用於實際的使用者場景,持續為使用者打造“因人而宜”的視、聽、觸互動體驗,展現出了科技在理性之外的感性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