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基建技術逐漸被世界認可,

中國工程隊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建橋、鋪路,世界各國將我國稱之為“基建狂魔”。

中國的造橋技術更是備受稱讚,

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更是讓世界刮目相看。

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的造橋技術就已十分先進,隋朝修建的趙州橋質量極好,屹立不倒1400多年。

但是,如此年代悠久的古橋、文化瑰寶,在60多年前“消失”了?

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科學建成趙州橋,屹立千年而不倒

許多90年代的孩子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的語文,也學習過茅以升的作品《趙州橋》,對這座歷史悠久的古橋留有記憶。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大石橋,是一座完全由石頭建造的石拱橋,一千多年來一直屹立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的河面上。

趙州橋的有名之處在於它的唯一性。

首先,趙州橋運用的“敞肩拱”

結構形式是世界首創的橋樑建造方式

其次,它

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石拱橋

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最後,趙州橋

也是目前發現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還是目前發現儲存最完整的石拱橋。

隋朝595年-605年,當時的造橋匠師李春收到一道聖旨,要求他修建趙州橋,

這座橋橫跨洨河南北兩岸,全長50.82米、寬9.6米、高7.23米、重2800噸。

作為一座拱橋,趙州橋擁有一個大拱,大拱長達37。4,主孔跨徑37。02米,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趙州橋的大拱兩側有兩個小拱,是為了節約石料而特別設計的。

隋朝的時候運輸行業並沒有現在發達,聰明的

造橋匠師李春

就地取材,他

選用了附近州縣生產的青灰色砂石來打造趙州橋。

這種灰色砂石質地堅硬,為趙州橋屹立千年在材料上打下了基礎,

在技術設計上造橋匠師李春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延長趙州橋的使用年限。

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一是他在設計拱券的時候採用了“下寬上窄”的建造模式,使每個拱券都互相依靠著向裡傾斜,逐漸收縮從橋的兩端到橋頂的寬度,利用力學結構增加橋體穩定性。

二是在主拱券上沿橋寬方向均勻地設定了5個鐵拉桿,協助橋體支撐,三是增加設定護拱石,從外部保護橋體。

四是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形成“鐵腰”,增強橋體連線的緊密性。

五是利用扁弧拱造型,在節約石料的同時,

科學減輕橋的自重,降低橋樑因為重力原因造成的損耗。

不僅建得穩固,趙州橋的實用價值也不容小覷,

它絕不是一座簡單的觀賞橋。

趙州橋橋身分為三部分,兩側用來給行人通行,中間過車馬,做到了人車分流的通行效果。

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這在今天的橋樑使用規範中司空見慣,但這種規範的交通模式在隋朝是一個跨時代的創新性舉措。

1000多年後的19世紀,西方才出現人車分流的交通秩序,而我國隋朝的趙州橋就已經實現了。

公元605年,趙州橋落成後,橋上人車往來絡繹不絕,一使用就是1400多年。

久經風雨,趙州橋多次以“修舊利新”的原則修繕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州橋暴露在烈日、風雨及寒暑的交替中,難免留下歲月的傷痕。

據史料記載,

趙州橋共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從唐朝開始,

趙州橋出現了“傷痕”,

洪水和戰亂讓橋身共計8處被毀

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1963年的一次大水還淹到了趙州橋橋拱的龍嘴處,住在附近的居民回憶當時的情景,對橋身的晃動心有餘悸。

趙州橋還經歷了不計其數的地震,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發生在1966年3月8日。

這一天,河北省邢臺市發生了7。6級的大地震,地震中心距離趙州橋只有40多公里。

自建成以來,趙州橋歷經歲月磨蝕,

古人對它進行了修繕,

其中,

明朝皇帝派出了御用太監監督宮廷能工巧匠,完成了一次橋身修繕工作。

他們更換了不少橋身的零部件,重新雕刻、描畫了橋上的異獸、文字等裝飾,讓趙州橋煥然一新。

這次修繕工作秉承了“修舊利新”的原則,沒有更改趙州橋原有的結構、材料種類和使用的力學原理,儘可能保持了橋的原貌。

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趙州橋作為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需要加強保護,因此1961年,趙州橋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修繕讓趙州橋“消失”

1933年,中國現當代“建築五宗師”之一的

梁思成前往河北考察中國古建築,他記錄下了趙州橋的樣子,並把趙州橋的有關資料釋出在了《中國建築學報》上。

趙州橋也因此得到了中國現當代建築界的關注。

1955年,現當代的專家們決定進一步修繕、保護這座屹立了1400多年的古橋。

這次修繕工作共持續了3年有餘。

然而,

這一次修繕工作沒有完全像古人一樣,秉承“修舊利新”的原則,而是更換了趙州橋的一些構件,加入了現代工藝技術,使橋身更加穩固。

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趙州橋,政府在趙州橋的下游,建造一個木質結構的便橋引道。

竣工後的趙州橋便開始禁止車輛通行,

貨物車馬從橋上過的畫面徹底成為歷史。

當梁思成再次看到“趙州橋”的時候不禁扼腕,古人留下的智慧之橋消失了,失去了其歷史底蘊。

1984年,河北省政府為了進一步保護趙州橋,為了保護好這樣一座曾經“工作”了1400百多年的橋,便以趙州橋為中心,建立了趙州橋公園。

於是,趙州橋有了屬於新時代的作用,傳承著屬於中國人民的智慧,供世人所敬仰與發展。

兩年後,趙州橋旁邊來了一位獨特的“新兄弟”——相關部門按照趙州橋的原貌新建了一座拱橋。

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在這座有著歷史傳承的拱橋上,汽車可以來回穿梭,延續著趙州橋的“生命力”。

而那些經過修繕更換下來的欄板、構件,都被收藏在了趙州橋景區的陳列室裡。

歷史的印跡依舊還在,也沒有“消失”,

他們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發揮著屬於自己的價值。

小結

中國的祖先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化瑰寶,

其中不乏實用型建築,如何保護、修繕它們成了後人需要認真研究思考的問題。

語文課本里的趙州橋:1400多年的古橋,在60多年前“消失”了?

如今的趙州橋並沒有“消失”,而是換了一種方式散發出了自己的魅力,但也同樣警示著我們文物保護應該在尊重文物本身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進行。

保護古物,不是銷燬古物上留下的古代印記,也不是對古物徹底的現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