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酒醉後給一小國賜名,國名一直被沿用至今,現已成世界強國

凌晨的日出日語怎麼說

古語有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一名。”由此可見,姓名對一個人的重要程度,對個人尚且如此,對國家更是無需贅言,一個國家的名字,體現了它的精氣神,更是民族凝聚力的表現。

1300多年前,一個小國派遣使者來到強大的唐朝進行朝貢,而除了朝貢,使者這次前來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便是請求唐皇為他們國家改名,這個國家便是日本,而那時候的它們,還被稱為“倭國”。

眾所周知,日本這個國家本身是沒有悠久的歷史和文明的,根據現有資料可知,“日本民族”是由古代中原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微量馬來人等人混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生活,才繁衍了下來。

公元57年,正值我國漢朝時期,國力非常強盛,九州的倭奴(日本福岡縣的一個小國)國王聽聞後,便派出使者來到漢朝朝貢,並請求漢朝皇帝給他們賜個名字,由於日語中的“我(わ)”發音為“wa”,所以最開始接觸他們的人,便將其音譯為“倭人”。

《後漢書》中記載:“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緩。”由此可見,當時我們稱呼日本為“倭國”,當年光武帝劉秀還賜給他們一枚金印,上面刻著“漢倭奴國王”,也就是說,日本正式接受了“倭國”的稱呼。

然而隨著日本人對漢字的理解加深,他們這才知道原來“倭”還有“矮小”的意思,而“奴”更是非常低賤,這下他們自然不願意,於是在公元607年,派出小野妹子向隋朝上表文書,希望我國可以給他們改個名字,但隋煬帝並沒有理會他們,日本只能繼續使用倭國這個稱呼。

終於,他們等到了一個好機會,時間來了公元670年,唐高宗平定了高句麗,日本立馬派使者前來祝賀,當然了,主要目的不是祝賀,而是找機會請求唐高宗改名,《新唐書》記載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沒錯,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想出了“日本”這個名字,理由是國家的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故而名曰“日本”,這樣自大的國名,唐高宗一聽眉頭皺了皺,故而沒有同意這個請求,日本只能繼續等待機會。

再後來,倭國便爆發了“壬申之亂”(公元672年),天武天皇上位以後,立刻中斷了與唐朝的外交關係,不過等到公元701年,文武天皇上位,又趕緊恢復與唐朝的外交關係,並且馬上派出以粟田朝臣真人為首的代表團出使唐朝。

而這個時間,正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帝武則天統治時期,她客氣地款待了倭國使臣,由於這次倭國帶了不少好東西,並且態度非常不錯,武則天一高興就喝多了,看著女皇喝醉,日本使者立馬抓住機會,再次請求皇帝為他們國家改名。

武則天雖然喝醉了,但人還是清醒的,她對這個倭國還是有點印象,以前他們不是提出想改名為“日本”嗎?今天高興,就隨了他們吧,也不是大事,倭國使臣一聽,那是感激涕零,等了那麼多年,終於成功了,從此以後,倭國便改名為“日本”,並沿用至今。(《史記正義》上書: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史記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