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這是你的高中語文課本。它平平無奇,勾起了你回憶中的快樂、感慨以及微微作嘔。

然而,我卻從中發現了課本編寫時的重大“漏洞”,這樣的“漏洞”在書中有數百個之多。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人教版新版語文課本封面

將書翻到《燭之武退秦師》這一章,我們能看到這樣兩組短語:

“共其乏困”以及“秦伯說,與鄭人盟”。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課本是這麼解釋“共”與“說”這兩個個字的:共,通“供“,供給;說,通悅。

“通“,相信大家都知道,是通假字的意思。

在學生時代,我們都被這個概念折磨得死去活來。

因為課本中的每一個錯字,我們都要背誦。

其實我們背的許多所謂通假字,根本與“通假“一點關係都沒有。

上面提到的“共“和”說“就是如此。

01

古今字

共,我們來看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兩隻手一同捧著一個器皿。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亞共覃父乙簋 商代晚期 整合3419

共,最原本的意思就是:同,同有,共同。

後來,共又從這個最原本的意思上引申出許多其他含義,包括:供給;恭敬;拱衛。

古人覺得,一個字有這麼多意義,一定會混淆的,於是就將“共”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表達不同的引申義,將不同的意義區分開來。

與“共“有類似情況的漢字,“責”,也由最原本的意思引申出了“債務”這個含義。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乙39 合21327

古人同樣為了防止混淆,就將“責”加上單立人旁,表示“債務”的意思。

這一類字,被稱作古今字,表達的,是文字發展過程中,同一個漢字在時間上的形體演變。

“共”就是“供”的古字,“責”就是“債”的古字。

02

假借字

解釋了“共”,我們來看“說”。

根據清代朱駿聲的著作《說文通訓定聲》,“說”是一個假借字。說的本義是“談說,言說”,被假借為“愉悅”。

那麼假借字是什麼意思?

我們先來看一個甲骨文。

這個甲骨文中央的圓圈與點,代表著太陽;而圍繞在“太陽”四周的四個小枝杈,代表著剛剛萌發的小草。

你能猜得出這個甲骨文代表著是什麼字嗎?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甲2034 合28822何組

就是“莫”。

我們可以看到,“太陽”上下兩邊的草在漢字演變過程中,變成了草字頭和“大”。

而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日且冥也”,也就是“太陽將要落山”的意思,而並不是我們熟知的表示“不能”的意思。

那麼表示“不能“的意思是怎麼產生的?

原來這個意思實在是太抽象,古人想不出該怎麼造字,於是代表這個意思的字,只能用嘴說出來,不能用筆寫下。

可是他們記錄語言時,一定要寫出來怎麼辦?

那就只好借用聲音相同的“莫”來表示這個意思了,反正念起來都是一樣的。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後來,人們越來越頻繁地用“莫”表達“不能”,為了與“莫”原本的意思相區分,就在它下面加了一個“日”,變成了今天的“暮”。

這種現象就叫做假借。

在《說文解字》中,“假借”是指:“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意思是:本來某個含義沒有字可以表達,借用了某個聲音相同或者類似的字來寫下它。

除了古今字和假借字,還有一種用字現象叫做“同源字“。

翻開你的初中語文課本《陳涉世家》這一篇,其中有一句話是: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課本把“唱“依然解釋為通假字,通”倡議“的”倡“。

可事實上,“唱“和”倡“來源於同一個字,這個字表示的含義是”早起後吆喝夥伴們一起幹農活“,從這個意義上引申出”歌唱“與”倡導“兩個含義,並分別改造了字形用來表意。

而今天,“唱“和”倡“源頭的那個字已經消失不見了。

兩個字就是這麼被聯絡起來的,所以也不是通假字。

03

通假字

那麼通假字到底是什麼?

同一時期漢字的借用現象叫通假,通假屬於借用範疇,即臨時替代。

比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麼一句話:“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倍項王也。 ”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其中有一個“倍”字,意思是背叛。在當時,“背”已經被用來表示“背叛”的含義了,可司馬遷偏要用“加倍”的“倍”。

這就是通假字:

本來古人已經創造出一個字來表示某個意義了,可出於某些原因,用了另一個讀音類似或者一樣的字替換掉這個字,來表達同樣的意義。

通假字與被通假的字,必須在作者寫下文章時同時存在,這兩個字才形成通假關係。

其實通假字就是古人在寫“錯別字”,屬於文字規範化問題。通假字的成因大致如下: 1。古代漢字數量較少,為了滿足記錄、表達需要,臨時借用。 2。讀書人使用文字的主觀隨意性及後繼者跟進仿效, 形成了使用習慣,約定俗成保留下來。 3。政府沒有很好地規範。 4。抄寫或出版業者粗心大意,等等。

[1]

這些複雜的原因,歸根結底在於,在先秦時代,比起文字,人們更重視語音,只要不影響讀音的錯誤,字用得對不對,就沒那麼重要了。

比如“伏羲”這個名字,可以有“宓羲”“庖犧”“包犧”“伏戲”等等寫法,就是因為它們的讀音相同,所以是否一定是“伏羲“這兩個字就不重要了。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其實,這些所謂“漏洞”只不過是因為古文字演變過程太過複雜,難以歸納,對於高中生來說資訊量過大,不得已把所有用字現象都簡化成通假字罷了。

參考文獻:[1]高緒亮.古通假字、古今字和異體字芻議[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0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