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碩鼠》闡釋的哲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生活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什麼意思

你會不會有那麼一瞬間覺得很累,很想逃避,但迫於某種壓力,你還是不得不留下。我們都曾是懷揣夢想的少年,但在現實的風吹雨打下還是屈服了,心中還是有夢,但還是過著苟且人生,也許這也是支撐我們生活下去的理由吧。自古以來,在文學作品中,老鼠就一直以負面形象出現,它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貪婪肆虐,破壞性極大,是令人一聽其名就心生厭惡的害蟲。碩是碩大的意思,“碩鼠”這個詞語不管代表什麼,總歸不是好意。

詩經《碩鼠》闡釋的哲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全詩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開頭都是憤怒地申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黍”是麥苗的意思,短短八字,就把對老鼠的憎恨所表達出來,而這裡的老鼠實際上是指殘酷的剝削階級。詩歌用又肥又大的老鼠來比喻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統治階級,表現出他們對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剝削者的憎恨,這比喻用得精當貼切而有力,把勞動人民積鬱在心中的那些對不勞而獲的封建剝削者的怨恨宣洩出來。接下來便是更強烈的控訴,“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在這裡,“三”並不是指實數,而是表示數量多,“女”通“汝”,在這裡指剝削者。勞動者辛辛苦苦地侍奉著這些剝削者,不知幹了多少年,但是剝削者一點也不體貼、關心他們。在沉重的壓榨之下,他們意識到剝削者侵吞了了他們的勞動果實,甚至不顧他們的死活,忍無可忍,他們產生了要逃亡的念頭,下定決心要離開那些剝削他們的人,擺脫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去尋找那些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

詩經《碩鼠》闡釋的哲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在奴隸社會時期,經常發生這種奴隸們由於不堪忍受奴隸主的剝削壓榨而集體逃亡的事件,而這種“逝將去女”的思想也是當時社會階級矛盾的真實寫照。可是在階級社會里,真的有這樣一塊“樂土”嗎?這幾乎不可能,“樂土樂土,愛得我所”,“樂土”是詩人想象中沒有老鼠的幸福樂園,彷彿再說自己已經找到了安居樂業的處所。在那個時代,“樂土”“樂國”“樂郊”其實也只是幻想,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這樣的地方,所以這也只不過是詩人想象的美好地方。第三章的最後兩句,“樂郊樂郊,誰之永號”,他們不僅找到了這個地方,還由衷地讚歎:真到了那樣的好地方,還有誰會長嘆哀鳴呢?這裡更加突出了詩人們對理想之國的嚮往之情。

詩經《碩鼠》闡釋的哲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碩鼠》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將“復沓”形式運用得巧妙,有規律,又有變化。每章第二句的最後一字的變化,雖是為了樂章音韻的變換,內容均無大異,但這三個字也能顯示出勞動者不管什麼樣的糧食都沒有了,都被剝削者掠取了。第四句“顧”“德”“勞”的變換,顧惜、施恩、慰勞,層層遞進,揭露了奴隸主的醜惡嘴臉,更加強調了剝削者一定也不顧及勞動者。第六句“士”“國”“郊”的變換,突出了勞動者對理想之國的急切向往。第八句,“所”變成“直”,意為值得。意思是勞動者的勞動就能得到相應的報酬。而第三章卻不按常理出牌,忽然將整句變動為“誰之永號”,將勞動者怨恨剝削階級而嚮往沒有壓迫的世界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加深了這首詩主題思想的發揮。

詩經《碩鼠》闡釋的哲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碩鼠》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它反映了當時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它具有了史料的意義。關於它的創作背景,很多古籍上都有記載,王符在《潛夫論·班祿》中有言:“履畝稅而《碩鼠》作。”“履畝稅”就是按照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徵稅的多少,類似於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所以這首詩可能寫於封建時期,“碩鼠”比喻的其實並不是貪得無厭的奴隸主,而是地主階級,而篇中“無食我黍”的“我”也並不是奴隸,而是擁有人身自主權和部分土地所有權的自由民。正是因為“履畝稅”的推行,大大加重了自由民的負擔,所以他們才發出“無食我黍”的抗議。自由民才擁有自己土地上生產物的所有權,努力根本就沒有所有權,又怎麼會發出“無食我黍”的感嘆呢?

詩經《碩鼠》闡釋的哲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碩鼠》不僅直接表現出勞動者對不勞而獲和勞而不獲的不公平的社會現象的不滿,而且已經做出了反抗的行動,他們在憤怒地控訴以後提出要脫離剝削他們的統治者,去尋找理想的國土。但他們的反抗選擇的是逃離,而不是正面的對抗,這也體現了他們的階級侷限性,沒有足夠的反抗精神。他們所謂的“樂土”、“樂國”、“樂郊”其實根本不存在,這只是一種幻想,用它們來麻痺自己。這也反映了他們的無奈,正是因為他們難以對現在的生活做出改變,所以才會幻想著去過他們想要的夢想生活,做白日夢,這無異於“海市蜃樓”。但有夢總比沒夢好,有夢就意味著他們心中還存有希望,他們願意為之努力,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詩經《碩鼠》闡釋的哲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