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後宮嬪妃的品級是依據什麼劃分的?

清朝後宮嬪妃品級劃分制度的建立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一直到康熙年間才建立起了完備的后妃制度。清朝與明朝不同,後宮嬪妃講究出身,她們根據出身民族的不同和出身嫡庶不同以及受寵程度不同作為等級劃分的依據。

清朝的後宮嬪妃的品級是依據什麼劃分的?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後宮的制度劃分仍然很模糊,除了作為中宮“皇后”的人稱為大福晉(大妃)之外,其餘都為側福晉或庶妃。皇太極即位之初也遵循此例,直到公元1636年稱帝改元后,才將作為中宮地位的大妃正式改稱皇后,同時大封后宮,最出名的要數出身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崇德四妃”了。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寵愛的董鄂妃成了清朝第一位皇貴妃,但是直到康熙年間,後宮嬪妃的等級制度的確定和劃分才最終確定下來。

清朝的後宮嬪妃的品級是依據什麼劃分的?

出身民族:清朝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滿蒙聯姻的國策,由於蒙古在清朝建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蒙古貴族之女進如清朝後宮,或為皇后,或為嬪妃,從努爾哈赤時期到康熙年間,蒙古后妃在清朝後宮中的地為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太極後宮的一後四妃皆出自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她們在皇太極的後宮之中地位最為尊崇,是其他嬪妃,包括滿洲嬪妃不可比擬的。順治皇帝的兩位皇后也都出自蒙古,直到乾隆年間,隨著蒙古作用的減弱,蒙古嬪妃的地位和數量才開始降低。相對於蒙古和滿洲出身的女子來說,漢族女子在宮中的地位就要低得多了,她們不可能成為皇后(令妃皇后之位系死後追封),甚至被封為皇貴妃以及貴妃的可能都很低。比如出身漢族的乾隆帝婉嬪陳氏,在在嬪位上足足呆了四十六年之久。

出身嫡庶:封建時代最講究嫡庶之分。同樣出身於一個家族,正室所生的嫡出女兒就可以作為別人的正室,可以作為皇家的皇后,然而妾室所生的庶出女兒只能給別人做妾,入宮也只能作為妃嬪。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治年間同為阿魯特氏出身的一後一妃。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是崇琦正室所出的女兒,因為出身高貴,言談舉止有母儀風範而被選為皇后,而崇琦的妹妹阿魯特氏是崇琦父親的妾室所出,入宮後只被封為了同治帝的瑨貴人,在同治帝一後四妃中排名最後,因為是庶出女兒的緣故,慈禧太后對她並不看好,也很少理會。

清朝的後宮嬪妃的品級是依據什麼劃分的?

受寵程度:出身的民族不可以改變,出身嫡庶不能選擇,但是很多入宮的女子經過自己的後天的努力,也是可以逆襲的。相對於大量出身高貴的女子,很多出身不高的女子在出宮後憑藉美麗的容貌、聰慧的頭腦以及為皇家誕育大量子嗣而贏得了歷代皇帝的寵愛,她們也因此得以晉封提拔,升為皇帝的高階嬪妃,乃至成為皇后。例如康熙帝的良妃衛氏,原本是出身辛者庫的奴僕,在受寵後得以晉封為妃位。還有乾隆帝寵愛的令妃,從一個包衣奴才最終升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並在兒子繼位後被追封為皇后,成為了逆襲的典型。還有一些女子,因為為皇家生育了眾多兒女而被一路晉封,比如乾隆帝的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她因為先後為乾隆帝生下了四個兒子,最終得以從一個小小的貴人升到了位同副後的皇貴妃。

上文中提到的只是一些幸運者,一如宮門深似海,很多女子在後宮的漫漫生活中都是默默無聞直到死亡的,絕大多數後宮中的女子的宮中生活都不是能夠順遂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