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稱得上最後的明朝人?

1645年朝鮮鳳林大君從北京回國時,九名明朝僕人隨行返回,史稱九義士。在接下來的300年裡,這九個人的子孫後代在朝鮮社會被稱為王朝人,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明朝的遺民,直到現在,他們是最後的明朝人。

誰能稱得上最後的明朝人?

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明朝最後一面旗幟在臺灣省倒下,只有東國之地留了最後一面殘山剩水。明朝滅亡200多年後,對明朝的思念貫穿了朝鮮的政治和思想生活。在最初的幾十年裡,復明運動是朝鮮王位合法性的最大來源。朝鮮君臣以大明遺臣自居,尊周思明思想根深蒂固。大明天地,崇禎日月讓他們自豪地宣稱朝鮮是大明朝鮮,叫我做大明人。直到1897年大韓帝國建立,仍有人要求朝鮮高宗北伐中原恢復大明。

明朝以傾國之力御日援朝,朝鮮以赤誠報道,是中國古代史上朝貢關係的典範。朝鮮君臣一直刻意維護著大明遺民的身份。東方的遺民一直被稱為皇朝人,其後代被稱為皇朝人的子孫,嚴格區別於其他歸化的中國人。這些遺民的後代免除了兵役,獲得了只有兩班的科舉資格,因此他們可以永遠保護皇朝人民。

朝鮮200多年來對萬折必東的堅持,使得皇明人血脈不絕。到目前為止,韓國首爾華陽洞朝宗巖仍有一群人組織明義會,重建大統廟,崇拜明太祖、神宗、崇禎三帝,鳳林大君九義士、宋時烈等先賢編纂《朝宗巖文獻記錄》、《朝宗巖文獻記錄續集》、《朝宗巖文獻記錄》

顯然沒有官方網站,網際網路上也很少有可靠的資訊,只有一篇反覆轉載的自媒體文章。為了準確描述,除了現場圖片,作者只引用學術出版物,努力正確描述這些

明人

誰能稱得上最後的明朝人?

根據馮爾康教授《文化史散論》一書頁181-185,1684年,宋時烈建議加平郡守李齊杜在朝宗河沿岸祭祀崇禎。宋送給李崇禎手書《思無邪》模本和自己手書的孝宗大王文字日暮途遠,至痛在心,義士許格,白明海也有同樣的願望。白明海從漢城宣武祠獲宣祖大王萬折必東,再造藩邦御書。李齊杜將三者刻在朝宗河邊的岩石上,並在崇禎烈日祭奠。這是民間自發的祭祀,比1704年朝鮮國王建造大報壇祭祀了20多年。

後大統廟建於朝宗巖,明朝正月初四建國,每年這一天舉行祭祀明太祖的祭祀儀式。1804年,朝鮮宗室李玟手書《朝宗巖》摩崖石刻,趙鎮寬寫的《紀實碑》也立,碑首仍用篆書刻有明朝鮮國,碑文末年仍用崇禎時代。1831年,九義士後人王德一、王德九、馮念祖、黃載謙、鄭錫一等從漢城移居朝宗巖,守護大統廟,同時修建九義行祠。

朝鮮時期,除上述三人外,李恆老、劉重教、金永祿、李宇等朝鮮人、明朝大臣馬貴、李如松、李如柏、石星的後代以及九義士的後代構成了朝宗巖祭祀的主要社會力量。

1934年,日本拆毀大統廟,禁止祭祀明朝皇帝。1958年,韓明後裔恢復祭儀,1975年,京畿道政府將朝宗巖定為名勝古蹟保護地。朝宗巖保護會於1978年成立。1979年大統廟重建,1980年祭祀,位於明太祖、神宗、崇禎三帝,東從享韓國九賢,西從享九義士。祭禮複雜隆重,與祭者一起穿明服,有晨裸禮、初禮、亞禮、終禮、分禮、飲福禮、望燎禮,演奏古樂,念神詞。

根據《韓國研究論叢》第四頁345,1985年韓國人口調查顯示,九義士中王以文後裔800人,馮三仕後裔361人,鄭先甲後裔871人,黃功後裔619人,楊福吉後裔179人,散居韓國的九義士後裔約3000人。

這些明朝遺民成立了朝宗巖儲存會、明義會、九義士子孫親和會,致力於朝宗巖的祭祀活動。據馮爾康《現代國內外宗族史研究》330頁介紹,其中代表人物為九義士中馮三仕的後裔,曾執教京畿道大學,編撰《明遺民史》等資料,是明義會和大統廟祭祀的主要推動者。

誰能稱得上最後的明朝人?

大統廟祭祀屬於民間私祭,在朝鮮時期,得到官員和官員的個人支援,多少屬於官私合辦,朝鮮社會參與者眾多。由於當代韓國政府不再崇明,大統廟祭祀完全成為民間祭祀。參與者多為中國人,韓國人參與者少。在韓國社會,知道的人不多。今天在世的這一代

遺民

後裔,恐怕真的是最後一個明朝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