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援筆寫下的《洛神賦》是為甄宓而創作嗎?事實讓多數人打臉

今天不說詩詞,說一下“詩詞歌賦”的“賦”。什麼“賦”?《洛神賦》。

曹植援筆寫下的《洛神賦》是為甄宓而創作嗎?事實讓多數人打臉

《洛神賦》書法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洛神賦》節選)

這段文字對洛神的描寫十分經典,作者對洛神的五官、體型、神態、服飾等刻畫細緻入微,秋毫畢現。也讓人不由去猜測,曹植筆下的“洛神”在現實中究竟有沒有原型,如果有,又是以哪位女子作為原型的?

關於這個問題,民間和學界都有所討論。民間多認為此賦牽涉到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間的感情,持有此觀點者認為曹植青年時深居宮中,與甄氏朝夕相處,萌生出一段情意。後甄氏被曹丕賜死,同年曹植進洛陽朝見,甄氏之子太子曹叡陪曹植吃飯。飯後曹丕將甄氏遺物金帶枕賜予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夜宿舟中夢見與甄氏洛水相遇,回到甄城,援筆寫下《感甄賦》,明帝八年,曹叡為避母諱,改賦名為《洛神賦》。

那麼“甄氏說”到底可靠嗎?

曹植援筆寫下的《洛神賦》是為甄宓而創作嗎?事實讓多數人打臉

電視劇《軍師聯盟》甄宓扮演者張芷溪

“甄氏說”最早見於唐代李善(《昭明文選》注卷十九賦癸),李善在作者曹植後註釋了這段浪漫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說法此前四百年間並無任何古籍記載,李善在引用這段文字時也僅僅是寫了一個聊勝於無的“記曰(未標明記於何處)”。這樣看來,這個說法既然沒有在四百年間流傳或見於記載,就憑藉一個“記曰”,那又該讓人如何相信?即使不能直接說李善信口開河,但至少也可以說李善治學不嚴。而這樣一來,便導致了“甄氏說”可信度極低。

宋人劉克莊曾說“造甄后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也曾說到“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傖父耳。”到了清代,更有朱乾、張雲等人群起反對。不僅僅是因為最根本的起源問題,同樣因為它本身就有諸多不合情理之處:

首先,曹丕納甄氏時年僅十八歲,甄氏二十三歲,此時曹植十三歲。甄宓曹植兩人相差足有十歲,曹植還是一個少年,而甄氏已兩度嫁為人婦。曹植對甄氏產生感情,不論是從生理層面還是倫理層面,都不合理。

曹植援筆寫下的《洛神賦》是為甄宓而創作嗎?事實讓多數人打臉

其次,因《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所以也有人認為此賦乃曹植感念甄氏所作。其實不然,《感甄賦》確有其文,也就是《洛神賦》的前身。但其中的“甄”字,不是“甄氏”的“甄”,而是“鄄城”的“鄄”。范曄《後漢書》中,每每提及鄄城,都寫作“甄”城。標明“甄”作“鄄”。除此之外,《康熙字典》、《史記·齊太公世家》等等典籍都記載了甄作地名時同鄄,音絹。所以我們得出“甄”“鄄”互通的結論。加之成賦地點是在曹植的封地鄄城,所以此賦名為《感甄賦》,實為《感鄄賦》。也並非為感念甄氏所作,而是以成賦地點直接命名。曹叡更改賦名也僅僅因為“甄”、“鄄”互通,避母親名諱而已。

綜合以上幾點,“甄氏說”並不可靠。既然“甄氏說”並不可靠,那麼,目前學術界流行的其他觀點是否可靠呢?

曹植援筆寫下的《洛神賦》是為甄宓而創作嗎?事實讓多數人打臉

電視劇《軍師聯盟》曹植扮演者王仁君

“隱喻君王說”是除“甄氏說”以外另一種比較主流的觀點。該觀點認為曹植以此賦託意,敘述自己不但無緣帝王之位,還屢遭兄弟迫害,無奈之餘感到悲哀和憤懣。

原因之一為賦中有“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一句。然細讀便能發現,這一這句話在賦中並非曹植所說,而是洛神所說。而此君王也並非尋常意義上的帝王,而是兩個單音節字,“君”和“王”,是洛神對曹植的稱呼。否則,前後文都是洛神在向曹植表達心意,這裡卻話鋒一轉,提及帝王,於情難解,於理難通。

此外,曹丕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帝王,從爭奪帝位時,便對曹植面面防範,處處留心。稱帝后更是戕害胞弟,大肆殺戮。曹植因為母親卞氏求情才得以活下。但即便如此,曹植也沒有逃過曹丕給他的小鞋和猜忌。

曹植援筆寫下的《洛神賦》是為甄宓而創作嗎?事實讓多數人打臉

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三國志·陳思王傳》)。

同時,曹丕也是一個功底深厚的文學家,建安風骨的代表人物之一。倘若曹植真的隱喻君臣關係,哀嘆得不到帝位,埋怨曹丕猜忌,曹丕一定能看出來。後果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洛神賦》寫出後,各類史書並未記載曹丕對曹植採取了任何措施,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隱喻君王說不可信。

除了大行其道的“甄氏說”和“隱喻君王”說以外,還有一小部分人認為《洛神賦》為曹植自我的感傷和抒懷,所謂《感甄賦》其實就是在感傷身為鄄城王的自己。

私以為,這個說法也不可靠。

曹植援筆寫下的《洛神賦》是為甄宓而創作嗎?事實讓多數人打臉

遊戲“三國殺”中曹植形象

首先,在《洛神賦》中,曹植感慨的內容大致是人神有別,佳人難求,內心苦悶。若為自感,感慨的內容也當為蒙受猜忌或無緣帝王之位,所以從這點來看,“自感說”與“隱喻君王說”並無本質區別。

其次,在此之前,以地名為賦名抒發自身感慨的賦不在少數,最出名的有《上林賦》、《二京賦》、《兩都賦》等等。它們都是以“地名+賦”來命名,而以“感+地名+賦”這樣的結構來命名,除《感甄賦》以外,最接近的當是作於《感甄賦》之後的《哀江南賦》。在此之前,這樣的命名方式並未出現。

不僅如此,在一篇名為《感甄賦》的文章裡對鄄城歷史、人文、地理等等因素隻字不提,反而對回到鄄城途經的洛水大書特書,也和之前一系列以地點為名抒發自身感慨的賦大相徑庭。所以,在我看來,《感甄賦》的意思不是“抒發自身關於鄄城的感慨”而是“在鄄城抒發感慨”。

曹植援筆寫下的《洛神賦》是為甄宓而創作嗎?事實讓多數人打臉

那麼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洛神賦》之“洛神”,在現實中有原型嗎?

我認為是有的。她便是曹植的亡妻崔氏。

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三國志·陳思王傳》)。

甄氏和崔氏都是被帝王賜死,既然《洛神賦》的主角是甄氏的說法不成立,那麼洛神的原型便最有可能是崔氏了。這個觀點並非空穴來風,最有力的論據是文字本身,細看《洛神賦》,有夫妻之喻的句子不在少數。

“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裴松之注三國志》)

這四句是懷念以前與妻子共度的時光,埋怨妻子違背諾言離開,使自己孤獨生活。

“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裴松之注三國志》)

是洛神的心理描寫,說雖然處於陰間,但心裡還是掛念著曹植。模擬崔氏心理,借洛神之口說出,形象貼切,較之隱喻君王說的牽強,更容易讓人接受。

“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匏瓜,這裡的瓠瓜有其他觀點認為是植物,其實是星名。瓠瓜星不與它星相接,無匹,就是沒有配偶的意思。這裡是感嘆瓠瓜星孤苦伶仃。牽牛星與織女本是一對,如今卻獨自在空中,這兩對例子都是反映獨自生活的情形,來形容曹植與崔氏及其合適,而用來形容曹植和甄氏或隱喻君臣關係實為不妥。

這些文字,都為“崔氏說”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再者,《洛神賦》中洛神衣著華麗絢爛,也與崔氏喜愛錦衣華服不謀而合。最後,崔氏死後曹植多年未娶,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夫妻感情的深厚。

綜上所述,在我看來,《洛神賦》既不是在隱喻君臣關係,也不是在感嘆自身境遇,而是確確實實的懷人之作。所懷之人也不是民間多認為的甄氏,而是曹植已故妻子崔氏。

最後,這篇文章的看法,也只是小堯一隅之見,諸君若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