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

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

《頓悟入道要門論》直說110

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舍,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但自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

慧海禪師聽到馬祖道一指示他“你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後,這個一向動盪的心從此就歇下來了。此時方知,自己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

無一法可取

無有任何一法可以執著;

無一法可舍,

無有任何一法可以捨去,本來清淨,還有什麼取捨?只是覺性常明,朗照十方,哪裡還有什麼可取可舍處?

不見一法生滅相

清淨自性本來空寂,

不見一法去來相,

還是本來空寂。

遍十方界,

覺性常明,遍照十方,

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

沒有境界不能透得過,還是覺性常明。

當學人時時處處安住於空明靈覺,還有什麼好修行的?這個空明靈覺性本來清淨,無有可取可舍,自然不會執著於一切境相。如果能夠如此,則沒有一微塵境相不是自家財寶。我們現在所說的修行,即是安住空性不忘失。由於眾生歷劫的習氣使然,才會於悟明心性後常常被它境所惑,而忘失空寂靈知性,這個修行,即是修正這個習氣。有人說很難,要徹底改變一個人的習慣的確很難,大多數人畢竟不能像慧海禪師這樣“狂心頓歇”,還是要不斷地磨練,把這個心隨境遷的習氣磨盡了,真心就大放光明。這個時間的長短,是根據每個人根性的不同而有分別的,並不是沒有差異。如果沒有差異,都能像慧海禪師這樣,我們還要說那麼多幹什麼?何況慧海禪師在馬祖道一處一待就是六年,這六年都在幹什麼?就是要在境界上不斷磨練。

當年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處識得本心後,隱於獵人隊伍中長達十四年,這麼長的時間在幹什麼?一樣是對境磨練,正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這個習氣是多生歷劫形成的,所以也不是一下就能盡除的,要在事境上不斷磨練,什麼時候徹底對境無心了,不隨著妄想轉動了,這個習氣就磨盡了。因此,事須漸修,不可著急,著急就是執著。只是一個空寂靈覺,本來如此,你還要著急成就個什麼?

但自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

仔細觀察自心,這個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所謂一體三寶,即是我們的自性本來具足佛法僧。所謂佛,即是我們的自性,即是空寂靈覺性;所謂法,即是了悟正法,具足了這個自性的法寶;所謂僧,即是清淨無諍,沒有無染。我們平時說的皈依佛法僧,就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是無相的三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常自現前

即是一體三寶常自現前。

無可疑慮

即是無可疑惑。這個疑慮即是意識心的測度;

莫尋思、莫求覓

尋思、求覓都是意識心的測度,都是妄想分別。

心性本來清淨

本來空寂,還要起用意識心尋思、求覓個什麼呢?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沒事找事。本來清淨,本來沒有事,你非要無事生非在那裡尋思、求覓,這不是沒事找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