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何高度推崇張釋之,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司馬遷為何要如此重視張釋之呢?他有什麼豐功偉業,又或者搞了什麼創舉?

“張廷尉釋之者,堵陽(河南南陽方城東)人也”。讀《史記》應該熟悉這種句式,“……者,……人也”,人物姓名加出生地方。姓名前面加上爵位比較常見,但在姓名加上官職,張釋之是為數不多幾人之一,除此“張丞相蒼者”、“陳丞相平者”等。

司馬遷給張釋之明確職務,說明在“廷尉”這個職務上恪盡職守。“廷尉”屬九卿之一,執掌刑獄的最高長官,相當於大法官。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張釋之的記錄以及評價。

司馬遷為何高度推崇張釋之,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騎郎十年不升遷

張釋之在家排行老三,“有兄仲同居”,這裡指和二哥張仲生活在一起。

“以訾為騎郎,事孝文帝”,由於家中資財頗多,就捐官(花錢買的名額)做了騎郎,侍奉漢文帝。“騎郎”說是官,其實就是皇帝的侍衛,負責看守門戶,皇帝外出兼職騎馬警衛。

張釋之表現太平凡了,所以“十年不得調”,為官十年未得升遷,默默無名。由於“騎郎”的車馬服飾需要自備,所以“久宦減仲產,不遂”,當了“騎郎”十年耗費了家裡不少錢財,張釋之為此深感不安,打算辭官回家。

張釋之的直接領導中郎將袁盎瞭解他的才能,對他的離去表示惋惜,於是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謁者。“謁者”為皇帝接待賓客,傳達通報的近侍。“中郎將”統帥皇帝侍衛的官員。

“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張釋之終於有了機會表現自己的才能,在朝見文帝時彙報了便國宜民的大計。張釋之按照漢文帝的要求,避免高談闊論,就秦亡漢興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文帝稱善,乃拜釋之為謁者僕射”,漢文帝聽了張釋之的分析表示很滿意,就任命他為謁者僕射。“謁者僕射”即謁者的長官。

張釋之任謁者僕射後,跟隨漢文帝的機會多了。才華展露被擢升有一次到劉恆上林苑看老虎,漢文帝針對上林苑經營狀況提了十幾個問題。

“尉視左右,盡不能對”,上林尉左看右看,一個也不能回答出來。“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薄甚悉”,這時從旁代出來一個人,答得極周全。這個人是“虎圈嗇夫”,“嗇夫”是指小吏,“虎圈”是職務範疇。

“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虎圈嗇夫”想借此展示自己業務熟練,對漢文帝是有問必答。漢文帝由此感慨道,“吏不當若是邪,尉無賴”,做官難道不應該像這樣子,上林尉是無能的。

於是,讓張釋之傳達詔命任命“虎圈嗇夫”為上林令。“上林令”,這是上林尉的直接領導。從嗇夫到上林令,可以說是火箭式的提拔。

作為“謁者僕射”不過是謁者的長官,負責傳達皇帝詔命而已。張釋之超越職權範圍,對漢文帝的任命提出了不同看法。

“釋之久之前曰”,張釋之經過深思熟慮,才到漢文帝跟前勸諫。張釋之以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為例,二人雖不善於言談卻是長者。如果越級提拔伶牙俐齒的嗇夫,會導致上行下效,產生不正之風。漢文帝採納了張釋之的建議,“乃止不拜(授官,任命)嗇夫”。

“上就車,召釋之參乘”,漢文帝駕車回宮,讓張釋之陪乘。這待遇不一樣,那是因為漢文帝看到了張釋之的才華。

司馬遷為何高度推崇張釋之,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徐行,問釋之秦之弊。具以質(誠實)言。”在回宮的路上,漢文帝趁機問張釋之秦朝執政的弊病,張釋之據實而言。

司馬遷描寫雖然簡潔,但卻細緻。車子行駛緩慢,張釋之詳實回答。

“至宮,上拜釋之為公車令”,到了皇宮,漢文帝就任命張釋之做了公車令。一路上展示的才華讓漢文帝稱讚,於是張釋之再次被提拔。“公車令”即公車司馬令,屬於衛尉,掌管殿門、司馬門,負責宮中夜間巡邏,天下吏民上書及四方貢品均由其轉達。

彈劾太子受賞識

張釋之任公車令不久,“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與梁王劉武同乘一輛車入朝。“不下司馬門”,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沒有下車。司馬門是張釋之的管轄範圍,而且到此不下車違反了皇宮保衛條例。

於是,張釋之就追上太子和梁王,扣留並阻止他們進宮,並且以“不下公門不敬”的罪名,向漢文帝彈劾太子和梁王。

“薄太后聞之,文帝免冠謝曰:‘教兒子不謹。’”,薄太后聽說了這件事情,漢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說:“是我教子無方”。司馬遷對此處的記錄有點模糊,根據翻譯有點難以理解,漢文帝究竟是向張釋之道歉賠罪,還是向薄太后請罪呢?推測應該是漢文帝向張釋之求饒。張釋之沒有給漢文帝面子,最終薄太后親自下達特赦令,才得以進入宮中。

“文帝由是奇釋之,拜為中大夫”,漢文帝反而覺得張釋之與眾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這裡既表達了漢文帝寬容大度,又體現了張釋之剛正不阿。同時,對後來張釋之的命運埋下伏筆。

當然,不可否認張釋之也是聰明人,非常瞭解漢文帝的為人,所以才敢於剛正不阿,鐵面執法。

“傾之,至中郎將”,又過了不久,張釋之升任中郎將。這次,司馬遷雖沒有明確什麼理由,不過張釋之的才能為漢文帝所欣賞,仕途坦蕩。“中大夫”郎中令的屬官,掌議論。“中郎將”,郎中令領導五官署、左署、右署三中郎署,各設定中郎將以統帥皇帝侍衛。由此來看,張釋之自從被袁盎引薦之後,提升速度確實夠快的。

司馬遷為何高度推崇張釋之,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勸諫薄葬再拜封

張釋之跟隨文帝到了霸陵,此次漢文帝出行寵姬慎夫人隨行。霸陵是漢文帝與竇姬的墳墓,皇帝在位活著的時候就要準備好後事,提前修造墳墓。

“居北臨廁”,“居”解釋為坐;“臨”,從高處往下看;“廁”,通側,解釋為旁邊。漢文帝坐在北面往遠處看,指著北邊的方向對慎夫人說,這條路可以去往邯鄲。

接下來又陷入久思不解之處,讓慎夫人“鼓瑟”,漢文帝合著節拍高歌,“意悽慘悲懷”。為什麼漢文帝會情意悲慘淒涼呢?這個問號需要繼續保留一下。

司馬遷為何高度推崇張釋之,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斫陳漆其間,豈可動哉!’”

漢文帝回頭對群臣說,用北山的石頭做槨(外棺),縫隙用切碎的苧麻絲絮堵住,再用漆粘塗在上面,難道還能開啟嗎?群臣都都隨聲附和,表示贊同。

唯獨張釋之不以為然,“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

假如裡面有能引起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封鑄南山做棺槨仍可能有縫隙;如果裡面沒有引發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又哪裡用得著憂慮呢!這句話又得到了漢文帝的贊同,張釋之不久又被任命為廷尉。

從《孝文帝本紀》中我們知道,漢文帝臨終遺囑薄葬簡喪。因此,霸陵墓中沒有多少值錢的玩意兒而未遭毀壞。漢文帝免於死後受辱,得益於張釋之,可算是有先見之明。

張釋之縱然有才能,如果不是遇到漢文帝知人善任,提供機會,恐怕只能回家終老了。其次,萬一碰到糊塗蛋皇帝,即使再多的才能也只能擱置,說不定還會成為被砍頭的緣由。

秉公執法美名傳

張釋之秉公執法,與包拯有相似之處。漢文帝外出,突然有一個人躥出來,驚了御駕的馬,漢文帝險些被摔下。

這個冒失鬼被拘捕後,交給廷尉審判。張釋之審訊後,依法判定為“一人犯蹕,當罰金”,上奏朝廷。

漢文帝認為判決過輕,很生氣。張釋之就解釋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法律是天子制定的,應該和百姓共同遵守。現在法有定規,如果加重處罰,不能取信於民。何況當時皇帝要是立即派人殺了他,那就罷了。現在既然交給廷尉處理,廷尉是天下公正執法的帶頭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會不公,百姓就會慌恐不安。

漢文帝思考了很久說:“廷尉的量刑判決是對的”。

在這之後,有人偷竊了漢高祖廟裡的玉環,被衛士抓獲,漢文帝責令廷尉張釋之嚴懲盜犯。張釋之依照相關法律,奏請文帝判處棄市。漢文帝大怒,認為應當誅其九族。

張釋之摘了帽子磕頭謝罪,為啥呢?因為後面的話有點得罪人,採用了不恰當的比喻。張釋之解釋說,依照法律,棄市已是最高處罰了。即使罪名相等,然而也要看順逆程度來量刑輕重。盜竊宗廟器物就誅滅全族,如果以後有人偷挖長陵上的一抔土,又該如何處罰?

漢文帝拿不準,把這事情彙報給老孃薄太后,商議之後批准了張釋之的判決。

中尉條侯周亞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開“見釋之持議平,乃結為親友”。由於張釋之公正,被周亞夫和王恬開結為親密朋友,由此張釋之受到天下人的稱頌。

一年後被貶地方

“後文帝崩,景帝立”,“景帝”就是漢景帝劉啟,也就是早年被張釋之扣留彈劾的太子。“釋之恐,稱病”,張釋之內心極為惶恐,想要稱病隱退。為什麼害怕不需要再說了吧。

“欲免去,懼大誅至”,想要辭職離開,又擔心招致更大的懲罰。“欲見謝,則未知何如”,想當面向漢景帝謝罪,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從以上司馬遷短短几個字,張釋之面對這種境遇進退不得,又無計可施,忐忑不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漢景帝形象如此?對比之下,比漢文帝差了不少。至於,怎麼衡量需要讀者個人理解了。我讀到此處對書本所學的“文景之治”印象大為改觀。尤其是,漢景帝印象不再是完美的。

司馬遷為何高度推崇張釋之,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後用王生計,卒見謝,景帝不過也”,後來採用了一個王姓先生的計策,終於當面向漢景帝謝罪,漢景帝並沒有責怪他。

“漢景帝很大度嘛”,估計很多人看到此處都是這麼想的,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張廷尉事景帝歲餘,為淮南相,猶尚以前過也”,張釋之事奉漢景帝一年多,被貶為淮南王的國相,也還是以前的過錯。

司馬遷這點很難得,字裡行間透露出漢景帝的小肚雞腸,而且沒有被刪減。這讓我產生了對漢景帝的重新認識的想法。

“久之,釋之卒”,張釋之過世。過了多久呢?司馬遷沒有說,但是可以知道張釋之再怎麼秉公執法,到了漢景帝時代是無用武之地了。張釋之秉公執法能夠頂住漢文帝的壓力,卻對剛繼位的漢景帝恐懼不已,為什麼呢?估計,還是因為張釋之有識人之能,也證明了漢景帝沒有漢文帝度量。至於,“文景之治”大多還是沾光了老爹。

有句話叫“不知其人,視其友”,表面上司馬遷給張釋之做傳記,然而最終卻印象深刻的卻是漢景帝的可怕。對於漢景帝除了本紀沒有更多的記錄,大體上可以從其臣子中瞭解。#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