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功臣林俊德:生命垂危帶著氧氣面罩工作,死後要求葬在戈壁灘

兩彈功臣林俊德:生命垂危帶著氧氣面罩工作,死後要求葬在戈壁灘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嗎》中寫道: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中華民族正是在這種文化氣節的傳承下,才有無數的前赴後繼者。林俊德院士用他的青春換我輩青春,用他一生“樸實無華”成就今日的繁榮昌盛。

國家資助的求學之路

林俊德出生在戰爭年代,抗戰爆發的第二年,1938年。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他們卻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在林俊德的父母看來,讀書是最有效地實現自身價值和抱負的途徑。幸好,在林俊德即將小學升初中時,

正是新中國成立之時。在黨的資助下,他順利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業。

兩彈功臣林俊德:生命垂危帶著氧氣面罩工作,死後要求葬在戈壁灘

對於黨給的幫助,無疑在林俊德的心中泛起了陣陣漣漪。他感謝中華人民共和政府,給了他生活的方向。懷著這份感恩,林俊德在學校異常努力。在高考中,憑藉高分成績進入浙江大學機械專業就讀。

1960年,22歲的林俊德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進修。一年以後,他接到通知要前去馬蘭。

一問三不知,前往馬蘭成為“馬蘭花”

馬蘭是什麼地方?去那裡幹什麼?要去多久什麼時候能回來?對於這些問題,林俊德不知道。唯一知曉的是,這是國家秘密下達的指示。進修回來的林俊德按理說如果去到一個更廣闊的平臺,教教書搞搞小研究,這後半生再娶個媳婦,也就圓滿了。

可是,他沒有。

林俊德始終不敢忘記是國家在他最無助的時候幫助了自己,更不敢忘記自己身為一箇中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所以,義無反顧地,他前往馬蘭,誰也不知道。

兩彈功臣林俊德:生命垂危帶著氧氣面罩工作,死後要求葬在戈壁灘

來到這以後,一切的疑問才真正解開了。馬蘭是一個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因為這裡沒有開發,所以很適合作為研究"兩彈"的實驗基地。

與此同時,

這裡的環境極其惡劣,風沙呼嘯,沒有乾淨的飲用水,沒有完備的生活設施,更沒有充足的新鮮食物。

外在環境的挑戰是林俊德一行人首先需要克服的。

其次,是這裡也沒有用來做實驗、研究兩彈的材料。一言以蔽之:“一清二白”。當時的國際環境其實也同樣很惡劣,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虎視眈眈。沒有強大的武器作為後盾,我們和外國的對抗無異於是雞蛋碰石頭。

林俊德知道,他們不能失敗,也不允許失敗。這是一場與科學的競賽也是一場和時間的對決。

23歲的林俊德“奉命於危難之間”,擔任起原子彈機械壓力自記儀組長一職。

他的責任就是帶領小組在兩年之內研製出可以準確測量核爆炸中衝擊波引數的壓力的儀器

。林俊德組收集的資料重要性不亞於核炸彈的研究,因為一切都是依據他們收集的資料。

兩彈功臣林俊德:生命垂危帶著氧氣面罩工作,死後要求葬在戈壁灘

原子彈能否爆炸成功,資料的正確性與準確性要求極高。每一個人都不敢有絲毫馬虎,迫在眉睫的壓力深深落在每一個科研人員的身上。林俊德知道,自己必須以身作則,率領組員完成資料的採集。他在無數個不眠之夜裡反覆對比不同的動力設施,哪一個更準確更好呢?

功不唐捐,

林俊德受鐘錶擺動的啟發,順利研製出了為壓力自計儀的啟動動力

。儘管反覆核算了多遍,但是因為沒有得到實踐,林俊德還是夜不能寐。他一面相信自己和團隊長久以來的努力成果,一面又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意外。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隨著騰空而起的蘑菇雲,林俊德和他的組員早已經做好了準備第一時間衝進爆炸現場收集資料。

這也是一次危險的任務。眾所周知,核爆炸是有輻射的,尤其是在爆炸之後更加強烈

。但是,這又是難能可貴的第一手資料,林俊德只能把生命放在核事業之後。

和眾多為中國核事業奮鬥的人一樣,林俊德也是馬蘭荒漠一朵盛開的“馬蘭花”。他籍籍無名,卻幹著驚天動地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林俊德依然堅守在艱苦的馬蘭

。他前後參與了我國核試驗一共45次,每一次都是以生命為賭注和消耗。

兩彈功臣林俊德:生命垂危帶著氧氣面罩工作,死後要求葬在戈壁灘

核導彈的破壞力巨大且深遠,但是中國人必須要有。我們不主動挑起戰爭但是我們也不怕戰爭,核導彈就是我們的底氣。從一無所有,只知道核導彈很厲害,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核導彈到

1964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自主核導彈的國家。

課本上短短一頁的篇幅就把林俊德等人的成就勾勒完成,可是,這背後的心酸與困難,又豈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我們無法想象林俊德在研究的過程中到底遇到了多少麻煩,又揹負了多大的壓力。

在邊遠的戈壁,林俊德度過了33個春秋。

最後一次心跳獻給祖國

1996年,我國最後一次核試驗圓滿結束。

2001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俊德繼續承擔起了重大國防科研實驗裝備的研製任務,一如在馬蘭。林俊德從一個士兵一步步成為將士,成為院士,但是,他說自己永遠都還是一個戰士。戰士就有戰士的責任與擔當,即使犧牲生命也不拖欠使命。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確診為肝管癌。

此時,這位功勳卓著的老人生命倒計時只剩下26天。他開始害怕了。不過害怕的卻是自己的工作會不會來不及完成。

林俊德告訴主治醫生,自己還有很多科研資料需要歸檔,還有學生的論文需要審閱,還有技術方案需要梳理。在最後的26天裡,林俊德堅持戴著呼吸盔、穿著病號服,坐在電腦前繼續工作。

兩彈功臣林俊德:生命垂危帶著氧氣面罩工作,死後要求葬在戈壁灘

林俊德點選滑鼠的動作顫顫巍巍卻又無比地堅定。病危的訊息傳到他的朋友和領導耳中,都提出要來看看他。

林俊德卻很直接地說:"你們可以來看我,但是不要超過一分鐘,我還要工作。"

他在和死神競賽,能在這世界上多活一分鐘,就要奉獻一分鐘的力量。

5月31日,死神手中的鬧鐘進入最後的倒計時。已經是油盡燈枯、極度虛弱的他前後九次要求繼續工作,

妻子和醫生拗不過他,只好攙扶著他繼續在電腦桌前戰鬥。

此時的林俊德身上插著數十根管子,監護儀上,生命的綠線在勉力抖動,病痛帶來的臟器衰竭讓他倍感煎熬。但是生命的終點即將走到盡頭,他依然憂心著中國核事業的發展。那些重要的科研資料,還散落在浩如煙海的文件資料中,如果交給他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拼著命一般,他倔強地挺起精神、忽略身體上的病痛,繼續戰鬥。整個病房安靜極了,只聽得見粗重的呼吸聲和滑鼠點選的聲音。每一聲,都彷彿生命的倒計時。

幾個小時過去了,林俊德的手開始顫抖得握不住滑鼠,視線也慢慢地模糊起來。他問妻子,我的眼鏡呢?妻子 說:“你戴著呢。”病房裡每一個人的心都忍不住揪起來,忍不住哭泣。

兩彈功臣林俊德:生命垂危帶著氧氣面罩工作,死後要求葬在戈壁灘

時間慢慢流逝,林俊德終於把檔案做完了。他輕聲告訴身邊人:“我做完了,放在C盤。”此時,生命監視儀器上顯示,他的生命體徵在不斷消失。主治醫生和他的家人勸林俊德躺著休息一會,他還是搖搖頭。

林俊德緩慢又堅定地說:"躺在床上的是病人,坐起來才是正常人。我要坐著休息,坐著比躺著好。躺下來,就起不來了。"

這樣幾句話,說得很無力,卻沉重得讓在場的所有人流出了眼淚。監護儀上,林俊德的各項生命體徵已經瀕臨極限,兒女將他攙扶到床上時,他的意識已經模糊了。

彌留之際,林俊德用顫抖得聲音告訴兒女:

"我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我很滿足。"

當天20時15分,林俊德將自己的最後一次心跳獻給祖國後,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根據林俊德的遺囑,他要求家人將他葬在馬蘭山,他要繼續守護那片自己奮鬥了半生的土地。

英雄風骨,一顆赤子之心

2013年,林俊德獲得《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

其中,“大漠、烽煙、馬蘭”伴隨了他一生。

兩彈功臣林俊德:生命垂危帶著氧氣面罩工作,死後要求葬在戈壁灘

這位紮根在羅布泊像馬蘭花一樣,讓中國的核彈發出45次轟鳴的將軍,迴歸星河。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你問他,假如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要做些什麼?他可能會回答你,要把所有的遺憾都補上,無外乎就是吃喝玩樂、小情小愛罷了。

而林俊德卻真的把生命的每一秒都放在了國家的核事業研究上。對於這位從軍52年的將軍來說,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該發起最後的衝鋒。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

你離開了,但是你如大國之脊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