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與《五首素描》

江文也與《五首素描》

《五首素描》是江文也先生1935年所創作,受匈牙利馬爾托克的影響,所以在本首作品中也大量運用了巴托克時期的創作手法。

鋼琴小品是江文也先生嘗試用新的現代音樂作曲技巧寫作的“試驗田”,就像巴托克的《小宇宙》那樣,而《五首素描》正是“試驗”的開篇之作。

江文也與《五首素描》

▲江文也

這首作品是由五個小曲構成,第一、二、三、五首小曲分別創作於1935年的二月二十一日、三月三日、三月五日、四月三日,而第四首創作與1934年。當時的江文也充滿著青春活力,剛剛加入日本的音樂組織“近現代日本作曲家聯盟”。

《五首素描》採用的鋼琴小品的形式,描繪出五種不同的生活畫面

,表達著個人的感受:如“在小巷”、“山田中的獨腳稻草人”等,在他音樂創作中帶著抒情而又有淡淡的哀切之情。這也是江文也先生與一群日本的青年民族主義作曲家們共同學習、探討日本、巴托克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的音階、調式諸問題後的成果。

當時的日本青年作曲者們,都熱衷於古典主義音樂和法國的印象派,那時意氣方剛的江文也也不例外,他醉心於學習匈牙利巴托克的現代寫作技巧,憑藉著自己的良好的聽覺,在作曲上摸索創新。他說:“我把許多名曲幾乎都背下來才學和聲基礎,這樣很快的學到了歐洲音樂的作曲技法。”從《五首素描》中不難看出巴托克的作曲技法。

江文也與《五首素描》

▲巴托克

1935年初江文也先生結識了俄國作曲家齊爾品,受其很大影響。齊爾品欣賞江文也的才華兩人最初見面就甚是投緣,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指導其寫作、出版他的作品,並帶其結識俄國的作曲家,還以鋼琴家的身份在全國各地演奏他的作品。齊爾品提出“歐亞合璧”,就像他所說“要發展民族音樂創作,必須由共同的語言開始,而這共同的語言就是20世紀的音樂語言。”

江文也先生的這部作品與他的另一部鋼琴套曲《斷章十六首》共同入選威尼斯第四屆國際現代音樂節。他運用了近年所學的現代作曲技巧,鋼琴效果可以說是豐富多樣。套曲音樂風格統一,剛出手就選入國際音樂,起點較高。

在《五首素描》中,江文也熟練地運用日本的民謠、都節、律、琉球音階及它們各不相同的四度音程核而組合成的旋律。

在他的作品中,很容易聽出大小調音階或教會音階混合旋律、七聲音階呂調式、增調式和減調式、日本琉球調式、現代音樂中的自由十二音等。

江文也與《五首素描》

▲江文也與夫人合影

江文也早期創作具有敏銳的創新意識和豐富的和聲技法,巴托克的調式綜合、重疊技法在《五首素描》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這些調式中,存在大量的四、五度音程疊置的色彩和聲。主要以它們各不相同的的四度音程為核心的五聲音階或含有半音的五聲音階組合成旋律。

在《五首素描》中表現出江文也先生喜歡在鋼琴上模仿各種民族樂器的彈(吹)奏聲及打擊樂器的敲擊聲的傾向。就像在“屋後的田野”中,右手模仿了三味弦的彈奏,左手像是一個男子在低低吟唱著。而在最後一首“滿帆”中更能體現出模仿敲打所發出的聲音,由左右手的交替八度和絃來完成。

江文也與《五首素描》

▲蔡宇明演奏《五首素描》

《五首素描》中曲式比較傳統,但仍有隨音樂而自由發展,不受固定曲式所束縛的傾向

。在五首小品中有四首均不用調號的現象可以看出江文也先生在寫作時儘量想擺脫某一調性調式的束縛,就像任何和聲技法的產生,都是作曲家們想擺脫束縛、自我創新的一種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