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哪些坐姿?都各有怎樣的講究呢?

中國曆來是個重禮的國家,特別是古代,中國的禮節可謂是林林總總。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姿”,那麼古人都是怎麼坐的?

今天周山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人都有哪些坐姿。

古人有哪些坐姿?都各有怎樣的講究呢?

第一種坐姿是正坐

看過秦漢時期影視劇的人,常常會看到,裡面的大臣們議事的時候都是跪坐的。其實不止秦漢,在宋朝以前,交椅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古人在交談是都是席地而坐的。我們常說的“正襟危坐”,其實就是其中的一種坐姿。宋·蘇軾《赤壁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釋義: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著。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古人有哪些坐姿?都各有怎樣的講究呢?

這種坐姿被稱為“跽坐”,也叫“正坐”,姿勢就是屈膝跪坐,臀部放於腳跟上,上身挺直,雙手放於膝上,鄭重而端莊。而在需要表示鄭重說話的時候,臀部可以離開腳跟,讓姿勢更加莊重。

古人有哪些坐姿?都各有怎樣的講究呢?

《史記》中有記載:有一次,西漢的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賈誼一起去聽卜者司馬季主講解卜筮。由於這位學問淵博的卜者侃侃而談,分析天地自然的執行規則,日月星辰的執行法則。宋忠、賈誼二人聽後不由得肅然起敬,於是“獵纓正襟危坐”,把帽子戴正,繫好帽帶,並正一正衣襟,端正地坐好,以表示對這位學者的尊敬。

第二種坐姿叫趺坐

古人有哪些坐姿?都各有怎樣的講究呢?

“趺坐”,也叫做“雙盤”,具體姿勢就是兩腳交疊盤坐,兩足交疊置於兩股上,和佛教弟子的打坐有些類似。正坐一般是用於比較重要和莊嚴的場合,而這種坐姿更加傾向於生活中的坐姿。

第三種坐姿是箕踞

如果前兩種姿勢都是比較禮貌的坐姿,那麼還有一種不太禮貌的坐姿,那就是“箕踞”,即臀部坐地,兩腿岔開,像個簸箕。由於漢代以前大腿間只纏了條白布,和相撲選手纏的那種似得,被稱為“褌”,如果搭配上“箕踞”這樣的坐姿,可想而知,會多麼不雅,因此這種坐姿也被視為不禮貌的怠慢之舉。

古人有哪些坐姿?都各有怎樣的講究呢?

五胡亂華以後,由於胡人大量進入中原,胡床、胡座等坐具隨之傳入,坐於椅上的姿勢因而稱為“胡坐”。直到唐代,雖然胡風盛行,但正坐仍然是正式場合的規範坐姿。

古人有哪些坐姿?都各有怎樣的講究呢?

到了宋代,椅子逐漸在民間大量普及,跪坐也逐漸被胡坐取代,成為主流坐姿,中國房屋的結構也因此發生許多重大變化。

古人有哪些坐姿?都各有怎樣的講究呢?

所有坐姿中,正坐一直是最標準、最禮貌的坐姿,然而到了宋代,隨著椅子在民間的普及,“正坐”也在中國不斷流失,雖然中國人一直到清朝仍然有跪坐,但在現代化的中國社會,可以說是已經完全消失了,現在只有在日本、韓國還保留“正坐”的傳統。

古人有哪些坐姿?都各有怎樣的講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