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異讀現象探析

地名異讀現象探析

作者:曹慧萍

地名異讀現象探析

【摘要】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加上漢語的博大精深,出現了很多地名異讀的現象,即同一個字的地名用字與一般用字讀音不同。地名異讀形成原因十分複雜,既有歷時的也有共時的。本文主要從語言學的角度探討地名異讀形成的原因:古音保留、方言音變、語言接觸、歷代誤讀等等。

【關鍵詞】地名異讀;古音保留;方言音變

本文主要討論兩種情況:一般用字和地名用字異讀的情況以及同一個字用作地名但在不同的地方有異讀的情況。

一、一般用字和地名用字異讀

主要原因有:古音保留、方言音變、語言接觸、歷代誤讀。

1.古音保留:地名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語音變化發展很慢,因此地名異讀可以反映一定的古音特點,是研究語音演變的寶貴材料。古音保留又分兩個方面:

a

以姓氏命名,地名根據姓氏命名,或者姓氏出於這些地名。如山東“單縣”依“單”姓讀shàn,山西“解縣”依“解”姓讀xiè,河南“召陵”依“召”姓讀shào,廣東“高要市”依“要”姓讀yāo。

b

遵循古音音變:廣東“番禺市”中的“番”讀pān,而不讀fān,因其上古音韻地位為滂母元部,符合“古無輕唇音”的語音原則。

安徽“蚌埠”中“蚌”字讀bèng,上古音韻地位為並母東部,保留古音。

安徽“六安”中“六”的中古音韻地位是來母屋韻合口三等入聲通攝,和“陸”的中古音韻地位相同“六”可通假“陸”,意為水邊的山崗。

安徽“阜陽”,山東“曲阜”,北京“阜成門”中的“阜”都讀fù,“阜”在《廣韻》裡為“房久切”,是一個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全濁聲母的上聲字今讀變為去聲。

陝西的“阿房(páng)宮”,據《古今地名辭典》:“此以形名宮,言其四阿旁廣也。”可見“房”為“旁”的借字,讀páng也符合“古無輕唇音”的語音規則。

2.方言音變,地名專用:僅僅為了區別地名,是約定俗成的地名專用的語音符號。徐通鏘先生認為:地名中的白讀是最頑固的,甚至可以說它是“對抗”文讀形式堅持生存權利的最後“堡壘”。正因為地名讀音的這種相對的“滯後性”,所以從這些讀音中常常可以發現許多白讀層次,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地名讀音的頑固性,不一定是該方言白讀音,而應該指該地區命名的那個歷史年代的讀音層次。

如:“濟南”的濟jǐ,《廣韻》有去聲和上聲兩讀,《廣韻》明確指出:子禮切,又水名。作為地名應該讀上聲。類似的還有:山西並(bīng)州,浙江天台(tāi),廣東東莞(guǎn),河北燕(yān)京,河北蔚(yù)縣,安徽歙(shè)縣,山西繁峙(shì)縣,山西長(zhǎng)子縣,山東莘(shēn)縣,江西鉛(yán)山。

3.語言接觸形成音譯地名。譯音地名的用字和讀音以該地名母語的語音為準。

海南“通什市”的“通什”屬黎語譯名,指四周長滿樹木的田地,原音讀zá,譯名用“什”字譯寫zá音。

一些現代已不存在的地名,如“龜茲”,指古代西域國名,音譯為qiūcí,同現在的漢語拼音不同。

古代遊牧民族“大月氏”讀為dàyuèzhī,查《史記·匈奴列傳》《漢書·西域傳》以及《資治通鑑》卷十八漢紀十,凡首見月氏名字的地方,月氏的“氏”都專門注出“氏,音支”。

4.古音無依據,屬歷代誤讀。從“麗水”的讀音來源看,康熙字典等古代字書中,“麗”作古縣名時音“郎計切”,為去聲。麗水得名源於轄內的“麗陽山”,後人誤解為陝西的“麗(lí)山”,以訛傳訛,變成了“麗(lí)陽山”。

二、同一個字用作地名時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讀音

1.

廣東大埔(bù),廣州黃埔(pǔ)

“埔”是個地名專用字,意思是山間的小平原,是閩南方言用字。“埔”原本只有bù的讀音,後被錯讀成pǔ,以訛傳訛、越傳越廣。

2.

吉林琿(hún)春,黑龍江愛琿(huī)

琿(hún)春,基本字義:美玉。

瑗琿(huī),縣名,在黑龍江。今作“愛輝”。

3.

河南滸(hǔ)灣,江蘇滸(xǔ)墅關

“滸”本義為水邊,讀hǔ。

另有讀xǔ,如:滸墅關,滸浦。

4.

河南漯(luò)河,山東漯(tà)河

漯(luò)河,《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後人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

漯(tà)河,古水名,在今中國山東省。

5.

甘肅崆峒(tóng),湖南茶峒(dònɡ)

崆峒(tóng):崆峒山是高海拔地區的丹霞地貌。

茶峒(dònɡ):峒,意為山中的小塊平地。此字多用於南方。

6.

浙江七里瀧(lóng),廣東瀧(shuāng)水

七里瀧(lóng):急流的水。

瀧(shuāng)水:水名。即今武水,源出湖南省臨武縣境,流入廣東省。

7.

河南澠(miǎn)池,山東澠(shéng)水

澠(miǎn)池:地名,在中國河南省。

澠(shéng)水:古水名,在今中國山東省臨淄市一帶。

8.

安徽芍(què)陂(bēi),湖北黃陂(pí),安徽焦陂(pō)

芍陂(bēi)“陂”是池塘的意思,芍陂,因引淠水經白芍亭東積水形成而得名。

黃陂(pí):地名,在湖北武漢市。

焦陂(pō):鎮名,在安徽省阜陽市境內。

9.

河南滎(xíng)陽,四川滎(yíng)經

滎(xíng)陽:地名,在中國河南省。

滎(yíng)經:縣名,在四川。

10.

河北“樂亭”、山東“樂陵”中的“樂”讀lào;四川“樂山”、“樂至”,江西“樂平”、“樂安”,廣東“樂昌”讀lè;浙江“樂清”讀yuè。

“樂”字遠古時讀lào或yào。後來讀音分化,漸行漸遠,成了不押韻的多音字。

11.

陝西瓦窯堡(bǎo),陝西吳堡(bǔ),十里堡(pù)

“堡”字,在不同地名中有三種取義,因而有三個讀音:一讀bǎo,取土城或堡壘之義,如瓦窯堡(陝西省);一讀bǔ,指有城牆的集鎮或村莊,如吳堡縣(陝西省)、柴溝堡(河北省);一讀pù,取驛站、客棧之義,如十里堡、四十里堡。

地名異讀現象探析

地名異讀現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