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之降龍降世》:只緣身在更高層

《濟公之降龍降世》:只緣身在更高層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這首詼諧、快活、得意的歌曲一旦響起,遊本昌飾演的濟公和尚形象便顯現在中國人的腦海之間。提起濟公,大家都曉得他是一個不受佛門戒律束縛、瘋瘋癲癲卻又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縱然在紅塵中酒肉隨便、但又是得道的高僧大德。濟公,俗名李修緣,法號道濟,南宋時代禪宗代表,在民間擁有極高的知名度,老百姓對於這位羅漢非常親近,稱之為活佛。電影《濟公之降龍降世》首次用動畫形象演繹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濟公成長曆程,講述少年濟公李修緣肩負起拯救蒼生、讓天下得以迴歸太平的故事。濟公之所以成為一個狂僧,只因為他看待世界的高度非常高,高到雲端。他可以不在乎清規戒律和世俗眼光,率性而為,只緣身和心都在更高層。可惜,主創的野望與實現能力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濟公之降龍降世》:只緣身在更高層

濟公之揚名立萬,不僅在於醫學修養和實踐、路見不平一聲吼鋤強扶弱,更在於他所處的時代,宋朝依然是儒道釋三教合一積極探索的年代。濟公以禪門高僧為本,同時又兼具儒、道風格。李修緣“世代仕宦,且為將門”,本片亦安排其父親李茂春為鎮守的將軍(歷史上應為經商的居士),與哪吒的身世基本一致。李氏家族“世代仕宦,且為將門”,少年李修緣性情通達、“頑劣不堪”、狂宏豪邁,在山水中肆意瀟灑、渾然天成,可以說是“一片痴心本自然”。實際上,李修緣前世為降龍羅漢,他在與金翅大鵬的對戰中,為救天下蒼生,以命相抵,拋卻金身封印住了暗黑魔頭;轉世後的李修緣歷經人間苦難,再次悟道,重獲金身,讓天下回歸太平。對於當下觀眾來說,轉世與金身的神性世界觀概念有些偏離大眾審美的基礎設定範疇,這就讓濟公的命運難以獲得《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代入感,而類似於《姜子牙》的凌空蹈虛。

《濟公之降龍降世》:只緣身在更高層

《濟公之降龍降世》由靳東擔任總監製,劉志江擔任總導演兼總製片人,喬彧執導,張挺編劇,石超群擔任視效總監。該團隊成員向來關注社會痛點,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劉志江是《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西遊題材的製片人,石超群則負責過《哪吒之魔童降世》,由他們打造的“濟公”充滿著鮮活的少年氣、幽默感。這位主人公絕對不高大上,從來不苦澀著臉,即使父親很嚴厲,母親又生病。在降龍羅漢與濟公之間的少年李修緣,他要面對的依然是青少年成長問題。在嚴父慈母構成的核心家庭裡,閃光少年在無限深情中選擇並不普通的道路。

《濟公之降龍降世》:只緣身在更高層

李修緣其實不如哪吒和孫悟空那般叛逆,他更應被視為天才兒童的達觀,怎麼舒服怎麼來。他的原生家庭很典型,父母只希望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長大。李茂春動不動就護子心切,賠償因孩子胡鬧對街坊造成的一切損失,回家後對兒子的懲罰也“很不到位”,甚至還要遭到頑童的言語反擊。李修緣時時刻刻“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父之過”的口頭禪,卻也微妙表達著父子互動。相對於《哪吒之魔童降世》裡那位具有典型當代中產階級焦慮的哪吒母親殷夫人來說,李修緣的母親更是傳統慈母,她更希望兒子健康平安長大而不是出人頭地。而李修緣要成為羅漢的重要原因,也是要為母親治病——這是一個關於家庭親情的故事,濟公也曾經是少年,是一個傳統價值觀的兒子。愛母親、與父親對抗,最終理解父母的期望和無奈。

《濟公之降龍降世》:只緣身在更高層

所謂羅漢間的轉世和對決懲罰,本質上就是“人心的鬥爭”。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是一種價值觀,能力越大野心越大也是一種很現實的價值觀。禪宗不拘修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濟公便是典型,尤其是不造作,很有竹林七賢的道家之風,卻又不清淡更多是俗家語。當然濟公也為天下人,推己及人是人的本能,也是儒家“仁”的關鍵所在。

《濟公之降龍降世》:只緣身在更高層

毋庸諱言,《濟公之降龍降世》中有著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再結合當前焦慮的社會課題,以動畫電影的方式呈現,落實到銀幕上,就有了“問題少年成長記”的意思,但是相對於主創的野心,電影傳導給觀眾的熱能卻力有不逮。畢竟李修緣的困境與突圍,具備濃厚的先天註定的成分。相對於哪吒和孫悟空在新時代動畫電影更為自洽的性格轉進和人生悲喜劇,濟公卻沒能更上一層樓。所謂羅漢間的轉世和對決懲罰,本質上就是“人心的鬥爭”。“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是一種價值觀,“能力越大,野心越大”也是一種現實的價值觀。李修緣在矛盾中不斷磨礪、歷練、反抗和頓悟,男人的擔當則體現在其肩負起朗闊宇宙、拯救人間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