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漢朝人日常的文字書寫,普遍採用隸書,鄭重的碑刻之制也是如此。漢朝這段書法史,可以稱之為”隸書時代”。

漢朝銘文之碑刻,西漢無,東漢多,宋朝的金石家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我對東漢碑刻的書寫時間做過統計,結果是,東漢前期尚少,中期漸多,後期最盛。我們今天熟悉的漢碑名品,《乙瑛》(153)、《禮器》(156)、《華山》(161)、《史晨》(169)、《曹全》(185)、《張遷》(186),皆刻立於東漢後期的桓靈之世。這些鄭重的碑刻之制,往往遴選書吏中的高手為之,刻工也精細,後世書家引為臨習隸書的正宗範本。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東漢各類刻石文字,有碑、碣、摩崖、墓記、石闕、石券等等,以“碑”為多。碑原是一種不刻文字的“豎石”,按東漢經學家鄭玄(康成,127~200)的說法:周朝時,宮廷中識“日影”的立石,宗廟裡拴系牲口的石柱,墓穴旁引棺下葬的石(木)柱,都稱作“碑”。秦朝曾把頌揚秦始皇功德的文辭刻在豎石上,名為“刻石”。西漢時期仍無銘文之碑,北宋歐陽修說:至後漢以來始有碑文,欲求前漢時碑碣,卒不可得。從歐陽修到今天的千年間,時有漢碑出土,仍然見不到東漢以前的銘文之碑。就現存遺物看,立碑成為時尚,在東漢中後期,人們因事隨時立碑。推原當時的社會風俗,營喪活動中建立的墓碑應該佔有相當的數量。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東漢厚葬成風,厚葬的顯著標志是起墳壟、樹墓碑,一些高官顯貴之家還要在墓園立闕建祠堂。闕是墓園進口處顯示威儀的建築,將雕琢的塊石壘砌而成,偶有題記。祠堂又稱冢舍,墓園的祭祀之所,石結構,四壁雕刻畫像故事,並勒題記。清朝黃易在山東嘉祥訪得的武氏祠最為著名,建於東漢桓靈之世,畫像雕制精巧,內容豐富,大體是神話傳說、經史故事、現實生活三類,人物旁有題名,有題記。

厚葬耗資甚巨,若按厚葬習俗辦喪事,貧而守禮之士,只能厝柩不葬,以避不孝之譏。為了盡孝,也有人不惜傾家蕩產營辦葬事,東漢書法家崔瑗去世後,其子崔寔

“剿賣田宅,起墳家,立碑頌。葬迄,資產竭盡,因窮困,以酤釀販鬻為業”

(《後漢書·崔寔傳》)。但崔寔因此博得“至孝獨行之士”的美名,桓帝時徵召人朝,做了侍從皇帝的郎官。

漢碑形制有大有小,碑高通常兩三米。碑的上部叫碑額,有圭形、圓形之分。碑名題於碑額,名為“題額”。東漢題碑額的書體,有篆有隸,多用篆書題額,名為“篆額”。有些漢碑的碑身上部居中處,保留了古代引棺下葬碑的遺制,鑿有圓孔,名為“穿”。碑身正面為“碑陽”,書刻碑文;碑身背面稱“碑陰”,往往題寫捐資者的姓名和錢數,如果捐資的人數眾多,碑陰刻滿後,則刻於碑之兩側,這種情況可以在《禮器碑》上看到。碑陽的隸書工整精麗,刻工精緻,而碑陰書法往往草率,所以後世書家臨仿漢碑往往重碑陽而輕碑陰。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漢碑是個通稱,按銘刻的文字內容及用途,主要分為

墓碑、功德碑、記事碑、祠廟碑、刻經碑

。墓碑如《孔宙碑》《鮮于璜碑》,記載墓主籍貫、家世、生平經歷和死亡日期。功德碑如《曹全碑》《張遷碑》,頌揚官員政績,也敘及官員的家世。記事碑如《禮器碑》《乙瑛碑》,記敘重要事件(相關詔書、奏文)。祠廟碑如《華山廟碑》《白石神君碑》,敘周以來歷朝在西嶽華山舉行的祭祀典禮;記白石神君之靈異,兼記修廟之事。石經碑僅有《熹平石經》,朝廷所立,書刻經由學者“正定”的五部儒家經典,是中國最早的石經碑。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東漢墓碑碑文,一般由敘事的“序”和讚詞的“銘”兩個部分構成,自成一種文體,古人也稱作“碑”。東漢著名文士楊修、馬融、皇甫規、桓麟,還有文士兼書家的崔瑗、崔寔、蔡邕、邯鄲淳,都擅長碑文的撰作。蔡邕一生所作的碑文最多,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的著錄猶有二十六種。頌德體裁的“碑”,注重辭藻華麗,一意虛譽浮誇,當年蔡邕對盧植說:“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郭有道名泰,東漢大名士。

碑文大多由當地文吏直接寫於石上,叫作“書丹”。漢承秦制,文吏具備的“全套”能力是“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漢朝教育,有“學治文書”的“文吏之學”,而“治文書”的基本條件是“能書”。為了保證文吏具備文字書寫技能,朝廷設立了一套考試製度,考試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識讀古文字的能力,即《張家山漢簡·史律簡》所謂“試史學童以十五篇,諷書五千字以上”。“十五篇”指大篆《史籀》十五篇。二是考察書寫能力,試以“秦書八體”,即許慎所說的

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

殳書

、隸書

之類。說是“八體”,若按文字組織結構劃分,不外篆書、隸書兩大型別。這是西漢的情況。王莽當政,

書體改為古文、奇字、篆書、佐書、繆篆、蟲書

,名為“新莽六書”,仍然在篆、隸兩大類型範圍內。經過考試的文吏,訓練有素,又長期從事書寫,書技嫻熟,而且寫碑人又是文吏中的善書者,所以漢碑隸書寫得那樣精妙也就不奇怪了。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立碑向來是件鄭重的事情,書寫者受託寫碑,重人之事,自會認真對待。如果是官府敕令刻碑,書碑者自律之外,還有一個保證書寫無誤的“察書”程式。這在文獻不見記載,而漢碑上偶有所見。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刻立的《華山廟碑》,末有一段題記:

京兆尹敕監都水掾霸陵杜遷市石,遣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刻者穎川邯鄲公修、蘇張,工郭君遷。

東漢人寫碑,尚無署名之制

,因此宋朝金石家對”郭香察書”的解讀頗有爭議。歐陽修之子歐陽棐理解為郭香察所書,

當作書寫者的署名

。而洪适認為漢朝人習用單名,“郭香”是姓名,“察書”就是到刻碑現場察核文字是否訛誤,書體書法是否工整。漢朝政府對公文的書寫也有規定,“書有不正輒舉劾之”,這和“察書”的做法一致。《華山廟碑》是”肅恭神明”的碑刻,又是弘農太守袁逢交辦的事情,“察書”以示慎重。1997年河南偃師出土唐朝顏真卿書寫的《郭虛己墓誌》,志題下附刻小字一段:“劍南節度孔目官徵士郎行太僕寺典廄署丞張庭詢檢校。”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張庭詢是郭虛己的僚屬,大概由他經辦郭氏的營葬事務。張庭詢的“檢校”,當然包括核對 《郭虛己墓誌》的文字,和漢代的”察書”如出一轍。

如果漢代的“察書”同於唐朝的“檢校”之意,則可知道,官府主持的刻碑設有校對碑文的環節。這讓我聯想到公文類的漢簡上有兩人聯署的現象,估計其中一人是書寫者,一人負責檢校文字、傳送文書。《華山廟碑》的書寫者,恐非”郭香”,而是官府另外一位書吏。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北宋學者注重收集金石拓本,歐陽修的《集古錄》開了金石研究之風。其後趙明誠《金石錄》,著錄漢朝碑刻百餘種,數量甚於歐陽修,部分有考釋,南渡後由其夫人李清照完成。洪适《隸釋》《隸續》是研究漢朝碑刻的第一部專著。洪适《隸釋序》說到考釋漢朝碑刻的初衷:“既法其字為之韻,復辨其字為之釋,使學隸者藉書以讀碑,則歷歷在目,而咀味菁華亦翰墨之一助。”他重視碑文的文字校勘與研究,不言漢碑隸書的書法如何。明清之際,文人書家追求古意,紛紛研習漢隸,漢碑幾乎成了漢隸的同義詞。為了擴充收藏,他們不辭辛勞,北遊訪碑,隨訪隨拓。一些新出的漢碑,為宋朝金石家所未見。

清朝是隸書書法中興的時代。清初,學者朱彝尊把漢隸歸納為方整、流麗、奇古三種,帖學家王澍分為雄古、渾勁、方整三類。清末康有為評點漢碑,分為峻爽、疏宕、高深、豐茂、華豔、虛和、凝整、秀韻八類。當代還有學者把東漢碑刻隸書劃分為

方正派、方峻派、纖勁派、華美派、奇麗派、平展派、秀勁派、駘蕩派、寬博派、館閣派、勁直派、摩崖派、雄放派、恬逸派

,凡十四派。這些分類,或大略,或細碎,皆屬審美評價。還有以字畫形態分類者,略為方筆、圓筆兩類。清朝書家錢泳說:“漢人各種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無有同者。”(《履園叢話·書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20 世紀仍有漢代碑版刻石出土,但漢代碑刻的典範之作已在清朝確立。碑一類,方整的《乙瑛碑》,華麗的《華山廟碑》,嚴謹的《史晨碑》,勁挺的《禮器碑》,流媚的《曹全碑》,方厚的《張遷碑》。摩崖類,樸質的《開通褒斜道刻石》,靈動渾勁的《石門頌》和《楊淮表記》,寬博的《西狹頌》,茂密的 《郙閣頌》。這些漢隸名品,《開通褒斜道摩崖》最早,刻於東漢前期明帝永平六年(63)。最晚是刻於靈帝中平三年(186)的《張遷碑》,三十四年後東漢亡。

本文摘自:劉濤《字裡書外》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劉濤:東漢碑刻隸書 摘選

策展人:田井泉、李欣宇、王啟亮、王文彥

主 辦:谷田美術館

協 辦:陝⻄省收藏家協會古籍碑帖專業委員會、河北永昌博物館、迦南文創、履薄齋、格物拓真社、且社、 湖西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