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魏的歷史視角下,看元魏品官職位變更

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初期一直遵循“直勤”的氏族身份制度,直勤制度不重宗族血緣親疏而重平等平均,這就與中原“親親”、“尊尊”的宗族背景相悖,拓跋入主中原後也需要類似於漢族宗室的血緣紐結以固化一統,而酋邦下的直勤制度已不相適,外加皇室宗親龐多冗繁,財政壓力日益加重,故而孝文帝“改降五等”,仿照漢人的五服制度對拓跋宗室進行系統的家族式改造,以五服中的喪服等級為依據,將宗族成員縮小至以皇帝本人為中心,上溯高祖,下至玄孫,旁及五世的範圍內。

孝文一朝辨族即上迄四世太武帝拓跋燾,太武之上子嗣後裔則排除在外。五服辨族的實施就意味著,每當新君即位就是一次朝廷掌權者的重新洗牌,前朝宗室相當大的機率被除名,儘管辨族在孝文帝之後未能完成並漸消弭,但這種影響一直存在。

從元魏的歷史視角下,看元魏品官職位變更

一、元魏官員丁憂前後變化情況

起復後官員職位大多非官復原職,出任他職,品級上下變動等諸多變更。所以丁憂不僅僅是官員孝義的個人表達,也是當朝人事、官制、政局的官場體現。所以在研究丁憂與官員官職的影響中,首先要明確此期官制的大體概況。馮太后去世後孝文帝親政,進一步推行涉及律令官制領域的全面漢化改革。

1。 部分官員在丁父憂與母憂的官職

奚康生遭母憂後,由南青州刺史起為別將、持節、假平南將軍,升遷一階;丁父憂後,由平東將軍平起為平西將軍、西中郎將,職級無變化。賈思伯母憂服闕後,由鴻臚少卿遷至徵虜將軍、滎陽太守;遭父憂後官職由南青州刺史降為光祿少卿,徵虜將軍號無變化。於忠世宗初丁父憂去職左右郎將,不久起復本官,官職無變化;正始年間遭母憂去職平西將軍、華州刺史,服闕後授予安北將軍、相州刺史,官職不同職級一致,但屬同品級的前班位。

從元魏的歷史視角下,看元魏品官職位變更

2。 區分前後令實施的變動情況

孝文帝釋出太和前令之後旋即率軍南征,這一時期遭喪官員也多因戰事奪情起復,其官職就需注意區分前後令實施的變動情況,對於此類丁憂前時間在太和十九年,依據前令職官,而起復後依據後令職官者,應將前令官職品級置換為後令官職品級加以比對,孝文末至宣武初這一時期丁憂的官員,起復後官職位階不一致,並呈現比丁憂前職階下降趨勢,此即為依據不同官職令的結果。孝文帝的後令將七品以下切除,將前六品重新分為九品,最能直接體現的如表中陸睿丁憂後起複本官,而職級明顯不一致,但實質上官位並無變化,只是依據此標準上下變動。

3。歷史狀況

丁憂起復後的官員人數百人,以起復後官職升遷者居多,佔 44%;本官起復者可歸為職級無變化者一列,共佔 32%;職級下降者約佔 11%。綜合來看可見丁憂對元魏官員在仕途方面更多是積極的反饋,這與元魏統治者重丁憂盡孝義的政策表現是一致的。在起復官階晉升官員中,以高門著姓和一般士族為主,佔官職升遷人數的 80%,並佔總人數三成有餘,也與丁憂服闕的中原士族大致吻合。

從元魏的歷史視角下,看元魏品官職位變更

二、官職升遷與調動

1。 起復後官職晉升

穆紹丁父母憂後均升一級;高門楊津母憂後由從三品徵虜將軍起為右將軍;寒人溫子升丁憂後由正八品御史起為從七品奉朝請;高門辛子馥宣武時遭父憂去職龍驤府錄事參軍,服闕後起為給事中,不僅官品不僅升一級,且由王國僚屬晉升為清職,地位倏然晉升。

中古士族尤其看重出身,而地位高、待遇好、升遷快、職清閒的文職是良好出身和社會地位的體現。或在戰事中因建功超升。清河著姓房亮宣武年間出使高麗未果遭貶官為中郡太守掌平原,後遭憂解任,但因任職期間平叛京兆王元愉有功,故服闕起復左將軍,任司州太守,並在此後的遷轉中仕途扶搖直上。

從元魏的歷史視角下,看元魏品官職位變更

2。 起復後官品下降

有的官員在喪期間較久,職位多由他人代之,待到服闕起復後基本不會原職起任,甚至沒有合適的同品級職位,只能退而求其次擔任較丁憂前略低的官職。如甄琛宣武時期遭父憂去職侍中,作為中原傳統士族恪盡三年服喪之禮,時間過久是難以為其預留職位的,“久之,復除散騎常侍”,下降一品。陽固世宗時以憂去任大將軍府長史,後為鎮守壽春特敕令元固起屬為平南將軍元衎司馬,直接下降二品。戰事緊急,闢屬官僚授予官品多不穩定,職級會出現一定波動。此外陽固身份只是普通士族,且起家尤其晚,“年三十餘,始闢大將軍府參軍事”可見陽固背景平平,也較難實現仕途的通達。

3。 起復官品一致

崔鴻延昌三年遭父憂,同年十一月世宗即以本官起徵崔鴻。肅宗時辛雄以母憂去職三公郎,卒哭後即被右僕射元欽上奏起復原職。弘農高門楊愔,正值韓陵之戰,時聞遭父憂,上表節閔帝解職,歸家還葬後即以本職徵赴晉陽。封繪太昌年間遭母憂去職通直常侍、左將軍,不久複本任。成軌延昌末以母憂去職崇訓太僕少卿,期間榮受遣使弔慰,因才德受朝廷所重不久起復本官,又接連晉升崇訓衛尉卿。崇訓太僕、崇訓衛尉位列太后三卿,掌太后宮闈警衛,故與胡太后關係匪淺,作為帝后近信自然是心腹當任,故起復本職也就顯而易見。

從元魏的歷史視角下,看元魏品官職位變更

三、元魏丁憂的歷史作用及影響

1。 對元魏社會的影響

確定元魏喪禮定製。“謹準古禮及晉魏之議,並景明故事”,之後的統治者也遵依前朝,在謹遵已有古制的前提下,並援引古今例證以作規制。孝文以後,無論是拓跋宗室成員還是代人官僚,丁憂如禮者數量明顯增加,並不乏據喪過禮、禫終仍守制的現象。這種從上自下的自發示範性也影響著元魏社會的整體面貌。總之,在孝文帝改革三年守喪定製後,丁憂制度愈加規範和具約束力。儘管在後期曾因政治動盪等因素一度稍顯低迷,但仍不乏丁憂持服已成規習俗的影響力。故而,透過丁憂持服,元魏統治階層實現和保障了家國觀念的轉型和深化。

2。 對拓跋政權的影響

魏晉以來貴族階級逐漸興起,但持續時期甚短,自拓跋鮮卑於紛爭中迅速崛起,逐鹿中原奠定一統後,逐漸受中原固有士族的社會薰染,促使北魏貴族階級政權加快建立。之前的拓跋鮮卑部族是草原民族,是部落聯盟的鬆散組織形式,首領由各部落推舉產生,這種國家組織形式不利於政權的長久穩定,入主中原後就必須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統治,漢化改革勢在必行。推行以孝治國的理念有利於維護中央集權的穩固,孝文帝改革主張恢復古禮,不僅是規範貴族道德,更是用以約束內部代人群體和官員等級的實際規範,使其認同和服從維繫家族血緣和君主權威的忠孝理念。

從元魏的歷史視角下,看元魏品官職位變更

3。 對胡人貴族的影響

在彰顯個人生平功績的墓誌中更是頻頻可見為守喪而毀瘠傷神的描述,儘管墓誌往往帶有個人色彩,但這種積極對外傳達出純孝的態度已然可以作為元魏社會崇尚丁憂如禮的主流風向。作為北方草原文明下的拓跋胡族成員,在前期不乏違制無禮,到後期儼然成為中原文人孝儒的姿態,足可見丁憂持服對元魏社會成員的教化與進步,以及孝文帝改革以來孝道的教化深入人心,也恰體現了元魏內徙胡人的貴族化程序。

結語

元魏丁憂制度貫穿北方中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極大影響著元魏職官制度發展,人文風俗的演進。在歷史大趨勢下,拓跋貴族與中原士族共同推動著漢化程序,驅動著徙洛胡人勳貴計程車族化蛻變。元魏丁憂制度作為中古文化的重要環節,在汲取漢魏晉以來的儒禮典範的同時,與同期南朝相呼應,並影響至隋唐後世。

從元魏的歷史視角下,看元魏品官職位變更

丁憂的核心思想是孝道,狹義是父母之情,是族內儒孝。狹義的孝引入國家場域,則是君臣之制,以孝為核心的丁憂之制,終極目的是培養中原社會對拓跋統治者的臣服和對權力的遵從。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在政治律法、氏族官制、儒家思想等方方面面彰顯之至,其中丁憂制度在元魏一朝的發展與成型,就是其孝道、律法和官制等多重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