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騾馬隊”夫妻,在懸崖峭壁上掙錢養家,月收入高達4萬

中國有句俗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其中,騾子就是驢和馬交配的後代。如果是用於騎行奔跑,騾子不如馬,但如果是馱物運輸,馬不如騾子。一般人們都用“騾馬”來指代騾子和馬。在早期,人們多用騾馬來運輸貨物,在北京、西安、成都等地因而衍生出了大型牲畜交易市場“騾馬市”。

唐代詩僧貫休在《送盧舍人三首》中寫道:“勸君登商山,不用覓商山皓,雲深雪深騾馬倒。”可見騾馬的歷史源遠流長。而騾馬幫,就是以騾馬為運輸工具的職業人群。他們可以是幾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但不管人數多寡,共同的一點是擁有一定數量的騾馬,並以此運輸物品為生。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騾馬幫行走於懸崖峭壁、崎嶇山路之上,為僱主搬運各種貨物,成為當時非常常見的運輸途徑。

80後“騾馬隊”夫妻,在懸崖峭壁上掙錢養家,月收入高達4萬

現在中國的運輸業發展成果顯著,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道、村村通路,那麼是否還有騾馬幫的存在呢?有的。不但有,現在的騾馬幫也被稱為騾馬隊。經營騾馬隊的人大多收入不菲,月收入可以達到4萬。但是個中辛苦卻不是人人都受得了的,每天都得起早貪黑,在陡峭的山路上驅趕著負重的騾馬前行。不僅工作艱苦,如果遇到特殊天氣更是險象環生。

廣東河源的山村中就有三對80後夫妻,依靠著騾馬運輸為生。他們都是普通平凡的人,沒有任何地方與眾不同,稍微特殊一點的便是黝黑的面板以及蒼老的容顏,這是長年累月的辛勤勞作所致。這三對夫婦皆來自廣西,因為羅村需要修建基站,但是羅村的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汽車無法通行,所有往來運輸的物資裝置,都需要他們提供的騾馬來運輸。

80後“騾馬隊”夫妻,在懸崖峭壁上掙錢養家,月收入高達4萬

這三對夫妻便租住於河源,每日將基站所需裝置運入羅村。這樣的生活註定不會輕鬆,每一天晚上他們就必須將所需要運輸的材料準備好,第二天天還不亮,便要趕著幾十匹載滿貨物的騾馬出發。幾人起早貪黑,餐風露宿,途經陡峭山路和密林,一路危機四伏,可以說他們幾乎是在懸崖峭壁上掙錢養家。每天的運輸任務都必須要當日完成,不然便會導致工程延誤。

他們制定了排班計劃,以保證每個人都能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每天是妻子們先行出發上山探路,然後在約好的地方等待丈夫驅趕著騾馬過來會合,夫妻匯合後再一起將貨物運輸到指定位置,走一趟所花費的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左右。到達目的地後,便立即馬不停蹄地卸貨裝貨,然後返回到起點休息及用餐,下一趟另外換一班,則用相同的方法,走相同的路線。如此週而復始,直到夜色降臨一天的工作才得以結束。

80後“騾馬隊”夫妻,在懸崖峭壁上掙錢養家,月收入高達4萬

他們6人在此主要負責為基站運輸建築物資。正常物資袋是900斤,而他們運輸的這種物資袋比普通物資袋的重量重了300斤左右,所以對他們的騾馬群要求很高。託付這樣重量的物資對騾馬的承重能力也是一個考驗,為了保證效率和在運輸途中避免出現意外,他們運輸所用的騾馬也需要不斷更換輪休,以保證騾馬的最佳狀態。

雖然月收入4萬,看起來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但實際上這三對夫婦每年的工作時間大概只有4個月左右。主要是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騾馬的更換。更換騾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這6人所使用的騾馬大多數是從雲南採購而來,因為需要長途運輸,所以必須早做計劃,不然會影響工作效率。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施工地點的天氣和地質環境會影響施工進度,在雨季,本來就很危險的山路會更加惡劣,在這種時候是無法進行運輸工作的。

80後“騾馬隊”夫妻,在懸崖峭壁上掙錢養家,月收入高達4萬

所以這樣算下來,他們這個小小的騾馬隊,每年基本上工作時間就是4個月。為了在這樣短的工作時間內創造最大的價值,每個人對待工作都是爭分奪秒,拼盡全力。對於收入的分配,這6人約定將每日收入均攤。

唐代詩人羅隱在《蜂》一詩中寫道:“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對於這個騾馬幫而言,他們的辛苦都是為了將來。雖然收入頗豐,但是他們都非常節約,並不捨得如何花錢,在日常開支上節儉得令人心酸,主要還是為了攢錢回自己的家鄉修房子。在家鄉里修建起一座風光無限的大房子,才是他們心中最大的榮耀。

80後“騾馬隊”夫妻,在懸崖峭壁上掙錢養家,月收入高達4萬

自古勞動皆辛苦,不管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還是在密林陡壁間討生活的騾馬隊。他們面臨著險惡環境和突發天氣的威脅,還要日復一日的高壓工作,說到底還是因為身負重任。不管是為了餬口生活、回老家修房子還是供孩子上學,都是他們負重前行的重要動力。

參考資料:

《蜂》

《送盧舍人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