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旦昔字源新探

日昔什麼意思

日旦昔字源新探

日旦昔字源新探

日旦昔字源新探

日旦昔字源新探

日,旦,昔,此三字有聯絡。把日字說清楚了,其它二字,迎刃而解。古人一定會十分關注與人們息息相關的這個最大天體。例如,它從哪裡升起來,又落在了哪裡,為什麼它的大小冷熱會變化等。巧的是我國東部又是大海,給觀察日出提供了條件,古籍也記載了不少例子,有的今天看來,接近神話。①《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這是制歷令的官員羲仲,住在大海邊觀暘谷日出的記載,證明上古觀察日出考定天時的一則記錄。

②《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於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幾里?”這裡說的太陽是從大海里叫湯谷的地方升起來,在蒙水河邊休息。有意思的是,神話“夸父逐日”實際是反映太陽究竟落在什麼地方。③記載最多最複雜的是《山海經》《大荒東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這是十個太陽生於大海的傳說。那麼,它怎樣住在海里呢?看同篇記載“湯谷上有扶木,柱三百里,一日方至,一日方出。”這是說太陽住在大海里,有個山,山上有個扶桑樹,高三百里,谷水很熱,太陽在這裡洗澡。一個太陽剛回到湯谷,另一個太陽就從扶桑樹上出發,每天輪換。同時代的《淮南子。天文訓》也有記載十日並出的情形。傳說東方朔著的神話《海外十洲志》又把這個故事發展了,較完整詳細。把三百里的扶桑樹,擴大為三千里,範圍更廣大了。

回到正題,日,甲骨文象形字,或圓或方,中間有點。《說文》“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

日字和旦字中的日,甲骨文也不完全相同。於是有人說,那是太陽從地面升起來的情景,非是。看甲骨文,上日下日,怎麼同時有兩個太陽,叫人不明白。其原因之根本是太陽在水中的倒影。有的寫法上日加點,表實,下無點,示其虛。旦字,金文下有虛影,與日粘連,示其從大海將升未升的情景。有人說旦字下有太陽的黑影,這是不加思考的結果。試想如果用紅色印刷的字,那麼,就是紅色的影子,哪有如此推論。依據以上解釋,從《說文》以來,兩千年困惑的問題,我們就分分鐘搞定。

再說昔字。按照《甲骨文字典》的說法,與往古的大洪水有關,實際不是。那是太陽在海水下面的情景。古人把海平面作為今天和往昔的標準線,日在線上為旦(今天),在海水下為“昔”(往昔)。意思很明白。

旦字,直到唐代柳公權楷書《玄秘塔碑》,還保留日下面的粘連,見於“坦”和“旦”字。說明柳字與古意暗合。

日旦昔字源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