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

引言

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被稱為“東方《聖經》”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透過記錄其言行及與其交談的話語整理而成。全書包括《學而》、《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個篇章。《論語》作為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四書五經之一,其中包含了許多治理國家、為人處世、學習方法的記載,其中樹立的人格典範,構建的理性智慧,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西夏傳播的書籍

《孟子》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西夏文《孟子》為

14

卷本,抄本,蝴蝶裝,面高

27

釐米,寬

16。5

釐米,框高

18。5

釐米、寬

16。5

釐米。半頁

7

行,行

19

21

字不等。

卷首及卷尾題西夏文版“孟子書”及卷次,正文各章起首有圈發。

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

“萬物皆備於我”的樂觀主義情懷;“

仰不愧於

天,俯不怍於人”的大丈夫氣概。

這些飽含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的儒家倫理思想,對於西夏這個新建不久的政權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

唐朝吳兢撰寫的《貞觀政要》也節譯成西夏文字,名為《德事要文》。

《貞觀政要》記載了唐朝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

主要有唐太宗與大臣的爭議,大臣所上勸諫的奏疏,唐太宗與大臣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的問答,以及貞觀年間所實行的政治上的措施,其中滲透著傳統的儒學理論和說教,是一部被歷代統治者十分看重、流傳很廣的史書。

西夏在接受儒學的同時也接受了中原王朝治國的原則和理論。

西夏把《貞觀政要》節譯為西夏文字,刻印出版。

當時遼政權和金政權也曾流傳《貞觀政要》。

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

西夏文《德行集》,系夏桓宗天慶年間

(1194-1206

番大學院教授曹道安譯傳。卷首有節親訛計奉敕序,正文分八章,內容為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方略,系摘譯自中原典籍而成。有活字版和寫本兩種版本,卷首皆有書名“德行集”。

《類林》是唐代於立政編撰的一部重要類書,分類記古人事蹟,分10卷50目,每目下包括若干故事,以儒家思想作褒貶。

如卷第三包括敦信、烈直、忠諫、聖明、行果隱逸等節。書中集中宣揚了儒家的禮教,如吳起、孟子的誠信,董宣、蘇武的志忠,比干、伍員、屈原的忠諫,子產、皇甫嵩的清廉,胡秋妻、柳下惠的節操等。

西夏人所撰《聖立義海》,分門別類地記錄了西夏的自然狀況、現實社會制度與生活習俗以及倫理道德,該書為

5

冊,

15

卷,每卷分為多少不同的類,共

142

類,每類中有若干詞語,每一詞語下有雙行小字為之註釋。

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

儘管其中也記載了不少一般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及中原地區典故,但大部分卷次真實地記錄了西夏本土的地理、物產、制度和習俗等雖體例稍顯駁雜,但內容十分豐富,可視為一部西夏的特殊類書。

全書約計200頁。該書存有殘刻本,僅存原書四分之一左右。

這樣內容豐富的類書,其中的制度和習俗釋義既反映出西夏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也多方面體現出儒家的忠孝節義精神,如書中關於君臣關係、立人九等、家庭婚姻都貫穿著儒家的道德精神。

傳播的社會風尚

風俗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西夏政權位於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中國西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相比,生產力水平並不是很高,整個社會物質生活水平低下。西夏民眾崇尚節儉,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提倡節約。

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

如仁宗朝的國相斡道衝在任十餘年,逝世後“家無私蓄,卒之日,書數床而已。”

西夏在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儒家文化後,也接受了中原漢族的歷法、傳統節日、婚喪嫁娶等習俗。總體來說,西夏民風樸實淳厚。

傳統節日

西夏很重視新年,認為這是一年的開始。正旦節是西夏的傳統節日,即每年的大年初一。西夏在正月會開設宴會,西夏文《月月樂詩》記載

“正月中黑頭、赤面年初安穩設國宴。”

據文獻記載,西夏也採取了中原王朝那種立法的方式,重要事件一般都在正月進行,如改元。

元昊將年號顯道二年改為開運二年,天授禮法延祚二年,即元昊稱帝第二年春正月遣使入告宋以稱帝事,乾道元年秉常母梁氏垂簾攝政。

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

西夏至少在宋元祐五年就派遣使者去宋朝賀正旦。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原是中原地區節日,即佛教的盂蘭盆節,西夏也將其作為重要的節日。《聖立義海》七月之名義中

“賢僧匯聚”條有具體記載,反應西夏這一重要節日供盂蘭,結道場,賢聖僧人聚會的主要內容。八月十五是中原的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多彩。

《聖立義海》

“八月之名義”中“秋季中月”條“八月屬酉,全國演戲聚會。”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西夏的中秋節也是非常的熱鬧。

九月九日是中原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稱登高節,主要是登高、賞菊等活動。

《聖立義海》

“九月之名義”中“寒花迎霜”條有“九月九日濁酒飲,民庶安樂祥和也。”《番漢合時掌中珠》中列不少花名,但無菊花,疑西夏文中的“寒花”就是菊花。臘月三十是除夕,《聖立義海》“臘月之名義”中“舊新分別”條:“臘月三十夜,胡崇驅除,辭別舊歲,迎接新年也。”

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

西夏的節日很多,有傳統節日、時令節日,也有宗教節日。

因《聖立義海》一月至六月的

“名義”殘缺,可能會有遺漏,如西夏是否會有五月五日的端午節。

目前尚不能知曉。據寧夏方塔出土的佚名漢文詩集,共有

75

首,詩篇多為描寫自然山水、風花雪月、四季節日等,其中有《冬至》、《重陽》、《打春》、《元日》等,皆為關於節日的詩篇。

傳統漢禮

西夏自德明時期已效法中原皇帝:

其號令、部署、宮室、旌旗一擬王者。

每朝廷使至,則撤宮殿題榜,置於廡下。

”但西夏統治者並未摒棄本民族的文化,遵循“番漢並行”的制度,

在不同時期對番禮和漢禮的推崇中,使漢族文化和党項族文化都得到發展,交相輝映,形成有西夏特點的文化習俗。

河西走廊境內少數民族眾多,境內民族關係中最重要的還是番、漢關係。《番漢合時掌中珠》中指出:

今時人者,番漢語言可以俱備,不學番言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

豈入漢人之教。番有智者,漢人不敬,漢有賢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語言不通故也。

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

這段記載反映了西夏時期對番漢關係的看法,認為雙方應該互相尊重。

番禮和漢禮雖有不同,但提倡孝敬長輩、尊敬師長、尊重知識是番漢共同的風俗。西夏諺語有:

“有物不貴有智慧,無畜不賤無賤藝。不擇良師父無智,不正所學子望心。不敬有智敬衣服,不愛守信愛守物。”

“不孝父母惱禍多,不敬先生福智薄。無德富貴天中雲,非道貯財草頭露。

山中積雪者高,人中有德者尊。”西夏也跟中原地區一樣尊重知識,讚賞知識分子。

在科舉制度傳入西夏以後,“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也在西夏普及開來。

傳統婚俗

傳統的党項羌族婚俗很有特色,據《舊唐書》記載:

“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父,淫穢烝褻,諸夷中最為甚,然不婚同性。”

記載中可以看出党項羌族在婚姻制度上還保留著收繼婚制的殘餘。

在党項羌族遷居到中國西北以後,社會生產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婚姻家庭關係也在發生著改變。西夏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國家,人口較少,因此他們很重視男女婚姻。

《番漢合時掌中珠》中記載:

“男女長大,遣將媒人,諸處為婚,索與妻眷,室女長大,嫁與他人,兒女了畢,方得心定。”

且進入封建社會的西夏政權,對婚姻的認識也受中原地區的影響,相信“姻緣說”,認為婚姻由前世而定。

在西夏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一樣盛行各種文化傳播

故在西夏文《聖立義海》

“婚姻名義”中“依前緣結親”條有明確記載:“人之親戚成婚者,前世姻緣和合,此世為親戚婚姻也。”《聖立義海》“夫婦名義”中“依因緣合”條:“男

女為夫婦者先昔禮已定,依天地日月陰陽和合順而成就,不能依自力。

這種

“姻緣說”讓人們看重婚姻關係,不得隨意離婚。

對於婚姻自由,是一種無形的束縛,也是家長做主的包辦婚姻的思想基礎之一,帶有很強的封建社會時代特點。

在婚姻程式中,西夏時期的河西走廊地區的說媒、納禮、食價、

婚價

、嫁妝、迎媳等締結婚姻的程式和中原地區婚姻成立過程中的

“六禮”十分相似。

結語

總的來說,河西走廊地區同中原漢族地區其他地區一樣,媒人說合是締結婚約時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也是一種通行的社會習俗。中原地區講究的

“媒妁之言”同樣在河西走廊地區地區適用。西夏對婚姻過程中的迎娶十分重視,故形式隆重,禮儀繁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