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西周諸王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天子?“神人”光環從何而來?

西晉太康(280—289)年間,汲郡(今河南衛輝,戰國時是魏國的封地)一帶發生了一件怪事。先是盜墓賊不準(fōu zhǔn,汲郡人)挖到一座500多年前的古墓(戰國魏王墓),挑走了不少貴重物品。沒隔幾天,官府收到訊息,再來“探寶”,只不過他們要找的寶物和父老鄉親眼中的不太一樣,成捆竹簡從古墓裡被搬出來,裝滿了數十車。官府還跑去村民家裡,詢問竹簡下落,村民疑心:難道上面畫得跟蝌蚪一樣的竹片比金銀財寶還值錢,真是奇怪。

被官府當成寶的東西不準壓根就沒看上,早知如此,他當後悔燒了一些,充作搜尋珍寶的光源,只怪自己讀書太少。原來,那蝌蚪狀的文字為戰國古文字,秦始皇焚書後,戰國時期除秦以外的各國史書、典籍要麼被燒成灰,要麼被藏了起來。衝著寶藏去的不準,不意間打開了通向先秦史的大門。

晉武帝司馬炎對這批竹簡非常重視,命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整理研究,眾多學者參與其中。要知道,釋讀幾百年前的古文並非易事,況且部分還被燒沒了,竹簡儲存狀況也不是很好,學者們經多年釋讀,從竹簡殘片中整理出先秦古書約10餘種共75篇(統稱“汲冢書”),其中最重要的當屬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前者對《史記》內容做了大量顛覆性的補充,時間跨度從傳說時代的五帝至戰國,後者描述了一個任性遠遊、與西王母飲酒唱和、樂而忘返的周穆王形象。可惜的是,汲冢書中大部內容今已失傳,《竹書紀年》不幸在宋代散失(只存有輯佚本),唯獨《穆天子傳》自出土以來廣為流傳,奠定了後人對周穆王姬滿的初印象:西周諸王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天子(穆王幾神人哉?能窮當身之樂)。究竟他的“神人”光環從何而來?讓我們從洋洋灑灑數千言的《穆天子傳》說起。

誰是西周諸王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天子?“神人”光環從何而來?

簡單點說,《穆天子傳》就是周穆王的旅行日誌,就像它最初被編校時的名字《周王遊行》,只不過作者不是周穆王而是其他人,所以通篇都以第三人稱敘述,如“戊寅,天子北征,……辛丑,天子西征,……甲戌,至於赤烏”。

據《穆天子傳》載,周穆王帶著大批人馬、禮物奔赴的第一個目的地為河宗氏轄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經學者們考證,周穆王一行的路線當為:從成周(今河南洛陽)出發,沿著太行山西側,渡黃河,越磐石(今山西平定),沿滹沱河北岸西行,北征犬戎後,透過現在雁門關一帶,然後到達河宗部落居住的地方。在那裡,周穆王一行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招待,他們獻上12匹駿馬、10張豹皮作為見面禮,周穆王休整了好幾天,打獵、釣魚,而後帶著禮物上路,於燕然山下(今陰山)赴河宗氏首領伯夭之約。在後者的引導下,他才開始了神奇的西遊行,路過很多聞所未聞的部落,“西征崑崙丘”,見識各種各樣的植物、動物,集齊馬牛羊、乳酪、玉石等各式禮物後,周穆王終於來到與中原相隔一萬多里的西王母之邦。

初次見面,周穆王就給西王母留下了好印象,他帶來的禮物,又是珠寶美玉如玉圭、玉璧,又是精美衣料如錦繡絲絹,比沿途賞賜給各部落的高階得多,“西王母再拜受之”,對遠道而來的新朋友十分滿意。幾天後,雙方相會於瑤池之上,宴飲唱和,互表心意:

西王母為天子謠,曰: “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大意是說,西王母感謝周穆王不顧路途遙遠來訪友邦,希望他以後常來看看。面對西王母的盛情邀約,周穆王愉快答應:等我回去穩定政局,確保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了,三年後再來赴約。

相聚總是短暫,離別又惹人傷感,二人分別後,周穆王登上弇山,刻石紀念,繼續向西北曠野行進,一路上搜羅的寶貝,如獸皮禽羽、貝帶硃砂、彩色寶石等,數不勝數。據《穆天子傳》統計,這趟遠遊,周穆王一行走了35000裡(往返)。回程穿越沙漠時,沒有水喝,周穆王差點渴死。有人心生一計,刺傷馬脖子,取了些馬血遞與穆天子喝,這才救了他一命。長途漫漫,意外隨時發生,要是沒有最出色的馭手造父為其駕乘八駿(可日行千里),沒有伯夭擔任嚮導,沒有軍隊人員(“六師之人”)緊密跟隨,周穆王無法走完全程。是什麼驅使他堅持下來,在草原、沙漠、森林留下足跡?難道只為看藍天白雲、好山好水、實現周行天下的夢想?恐怕沒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