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朱丹溪,生於1281年。浙江義烏人。原名朱震亨,字彥修。元代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對於中醫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大突破性貢獻。被尊為一代醫宗。因其家鄉有一條小溪名叫丹溪,故後人便尊稱其為朱丹溪。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一、“尚俠”少年礪磨難

朱丹溪從小聰敏好學,“日記千言”。與其他少年一樣,苦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以便“學而優則仕”,準備以後踏上仕途,光宗耀祖。

然而,這一切美好的願景,在他15歲那年戛然而止。原因是他的父親、伯父、叔叔先後去世,“一切皆歿於藥之誤也”。作為長男的朱丹溪必須支撐起這個家,幫助母親照顧年幼的兩個弟弟,學業因此而中斷。

由於家中失去主要男丁,因此“鄉之右族,鹹陵之。”常遭受鄉里大戶人家的欺辱。性格倔強的朱丹溪豈能屈服於人,“尚義氣,不肯出人下”。挺身而出,凡事一定要爭個是非曲直。他不怕把事情鬧大,動不動就訴訟到衙門。如此一來,那些“鄉之右族”都怕了朱丹溪。“上下搖手相戒,莫或輕犯”!千萬別惹這個小太歲啊!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朱丹溪從此養成了好打抱不平的性格。“哪裡有不平哪有我!”鄉親們也喜歡有事就找這個充滿正義感的小夥子。朱丹溪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律師”。

二、走上“仕途”任里正

由於朱丹溪有正義感,“愛管閒事”,因此大家乾脆把他推舉為自己的理正,相當於今天的大隊書記。

朱丹溪也沒有辜負鄉親們的信任。帶領大家修建水利設施,灌溉農田等等,做了不少好事。

當時義烏有個縣令,想搞一個封建迷信工程,建一座神廟——岱宗祠,藉以斂財。對外宣揚說是神仙託夢讓建的。但是說歸說,沒敢動工,因為這事必須朱丹溪同意才行,他不同意這事準不成。因為大家只相信朱丹溪。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於是這個縣令就把朱丹溪請到縣衙,故作神秘地對他說:“我告訴你一個機密,你知道我們的生死是誰掌管的嗎?是泰山神,她託夢給我,讓我們建一座岱宗祠,我們可不能違背神的意願啊!”

朱丹溪聽後,說道:“簡直是胡扯,我們的命是上天給的,豈能對著泥偶膜拜;如果真有那位神仙的話,那麼請你轉告她,讓她先讓老百姓吃飽飯,然後再給她建祠立廟”。朱丹溪不同意,結果這事就黃了。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就在朱丹溪22歲的時候,郡裡下達了徵收包銀的命令:“包銀之令下,州縣丞急如星火”。各州縣著急忙慌地到處催銀子,但就是義烏縣收不上來。郡守一調查,得知是朱丹溪不讓交,這還了得,難道不知道官威有多大嗎?

郡守於是把朱丹溪“請”了去,劈頭就問:“此非常法,君不愛頭乎”!朱丹溪坦然應到:“守為官,頭固當惜。民不愛也”!意思很明確,就是:民不怕死,奈何以死懼之!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真把事鬧大了,造成群體事件,郡守您的腦袋也得想一想啊!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朱丹溪

朱丹溪繼續說:徵收包銀明顯超出百姓的承受能力,一旦形成制度,代代都要繳納,這樣會遺害子孫。實在不行的話,我家裡還有幾間房子,賣了就充當包銀吧。最後“竟不能屈”。結果,這個縣只交了兩個人的包銀。

朱丹溪正義凜然,為了百姓的利益性命也可拋啊!

三、自學《內經》治母病

朱丹溪“大律師”的日子一直持續到30歲的時候。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他的母親病了,疼痛難忍。什麼病呢?脾疼。找了很多醫生,卻“眾工束手”。此情此景,讓朱丹溪非常害怕,因為父親、叔伯們的結局讓他不敢往下想。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無奈之下“遂取《素問》讀之。三年有所得;又兩年,母氏之疾,以藥而安”。朱丹溪自己開方,治好了母親的病。

中國古語就有“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父母年齡大了,身體機能下降,會經常出現一些問題。而他們又行動不便,作為子女的一定要懂一些醫術,儘可能地做一些急救護理方面的工作,讓老人及時得到救治。

中醫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一種“孝”文化。中醫是一種醫道,更是一種孝道。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四、八華山裡拜名師

朱丹溪36歲時,義烏附近的八華山裡來了一位理學名師,他就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四傳弟子——許謙許文懿老先生。他的到來江南震動,四方學子無論遠近,蜂擁而來。朱丹溪雖然已36歲,但也立即背起行囊,報了學習班。

此時的朱丹溪正面臨人生的困境:不上不下的尷尬年齡;何去何從的人生之路。急需一盞明燈,照亮未來的方向。“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不亦惑乎”。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朱熹

“大丈夫讀書學習,不用來追求真理,卻把行俠仗義、打抱不平作為第一要務,真的讓人困惑不已啊!”

朱丹溪於是義無反顧地奔向八華山,來到許文懿老師身邊,如飢似渴的汲取大師的智慧。人到中年,惜時如金。“每宵挾朋,坐到四鼓。潛驗默察,必欲見諸實踐”。

理學深刻的天理人倫理論與內聖外王之道,讓朱丹溪醍醐灌頂。

“自悔昔之沉冥顛濟,汗下如雨”。因此“日有所悟”。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許文懿

身體的成長點點滴滴,心智的成長一日千里。在痛悔過去虛度光陰的同時,自己的整個內心也逐漸光明起來。心門漸漸開啟,思想的天空越來越晴朗。

四年的艱苦學習之後,朱丹溪性情大變。整個人都溫和了,凡事願意與人講道理。說話辦事更嚴謹有度。

這時的朱丹溪,已年屆40。

朱丹溪在40歲那一年又考了一次科舉,結果同樣未中。這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打擊。而更大的打擊則是他的愛妻因病去世。這樣,他的妻子、小弟、父親、叔伯都因病去世。接連不斷的打擊,讓朱丹溪“心膽摧裂,痛不可追”。而造成這一切的都是庸醫害人。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就在朱丹溪萬分痛苦之時,他又和許文懿老師做了一次交流。而老師的一席話,讓他下定決心走上學醫之路。

許老先生對他說:“吾臥病久,非精於醫者不能起。子聰明異常人,其肯遊藝於醫乎?”

原來許老先生的病是“心痛”。疼了幾十年,以至於後來腿腳都不利索了,成了偏癱。

家庭的不幸,加上許老先生的殷切期許,讓朱丹溪下定決心走上從醫之路。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五、終遇名家羅知悌

但從醫之路一開始就註定不會一帆風順。沒有名師指點,很難學有所成。下定決心之後,朱丹溪就開始了拜訪名師之旅:過浙江、走吳忠、出宛陵、抵南徐、達建業、到定城。但始終未遇名師。

1325年,他在武林聽說杭州有極著名的中醫大家羅知悌。於是星夜兼程趕往杭州。

羅知悌曾為北宋理宗皇帝治病,是一名太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再傳弟子。善辭章,工書法,精通天文、地理。其老師是劉完素門人荊山浮屠。羅知悌又自學旁通了金元四大家裡面其他兩家——李東垣、張從正的醫學學說。治病處方靈活多變,療效頗佳。尤推崇精神療法(這一點被朱丹溪發揚光大,朱也因此被稱為一代醫宗)羅知悌醫技高超,已入化境。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朱丹溪興沖沖趕到羅府,門人通報後卻被拒絕接見。但朱丹溪千辛萬苦尋名師學藝,決不會輕易放棄。於是第二天,第三天……堅持不懈,每天都求見。以至於門人都不耐煩了,甚至對他有了辱罵反應:“蒙叱罵者五七次”。但朱丹溪拜師之志日堅:“日拱於其門,大風雨不易”。如此“趑趄三月”。前後共持續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

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天,羅知悌突然吩咐下人:“沐浴更衣,盤發美容,以接貴客!”

下人不解,問道:“貴客何來?”

羅知悌道:“門口旦夕求見的朱彥修,便是今日之貴客”。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李東垣

於是大門大開,隆重地把朱丹溪迎進府來。沒想到二人一見如故,甚是投緣。兩個聰明絕頂的人,碰出了不少火花。羅知悌很滿意:畢生所學終於有了傳人了,他就是我今生要等的人!

朱丹溪醫宗之路從此邁開了步伐。

古語云:“人過30不學藝”。但凡事無絕對。朱丹溪憑藉其深厚的儒學功底,紮實的理學根基,以及天賦異稟,年過40也照樣學有所成,而且是大成。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這時的羅知悌老先生已經80多歲了,行動極為不便。因此他看病有個特點,自己躺在床上,讓徒弟給病人診脈:“必令其診視脈狀回稟”。然後老先生根據徒弟彙報的脈象和症狀,口訴開方:

這是什麼病,要用什麼藥來治他的病症

要用哪味藥來兼治哪味藥

又用哪味藥做 “引經報使藥” 把這個藥力引到哪一經絡去。

口述完畢,徒弟出來開出方子。

朱丹溪發現,羅老先生最獨特的地方是:從沒有見他用過同樣的方子。隨患者的病情,隨時發生變化。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六、著名醫案解困感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成為朱丹溪進階的關鍵。

有一天,羅知悌門人來報:門外大街上躺著一位遊僧,看來命不久矣。羅老先生說:趕快抬進來啊!下人說:看他那樣可能出不起診費啊。羅老先生說:別管那麼多,趕快抬進來!

原來這是一位遊僧,今年25歲。從老家四川出來,到江南一帶雲遊,7年了。“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朝夕西望而泣。”但一摸口袋,沒盤纏了,因此傷心過度就病倒了。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羅老先生一聽:哎呦,那麼思念母親,還當什麼和尚啊?

然後讓朱丹溪診脈,結論是:瘀血與痰積糾纏在一起,要用“化痰瀉下之法”。先把瘀血、痰積化開,然後用瀉下之法給洩出去。

只聽羅老先生說:你去買幾斤牛肉、豬肚,然後把它熬成粥熬爛了。朱丹溪覺得奇怪,但依言而行。

隨後,羅老先生把這位年輕的和尚安排在自己的隔壁住下:“時以慰渝之言勞之”。時不時過來安慰幾句,以便讓他打起精神。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張仲景

等到肉粥熬成了,讓和尚慢慢吃下去,如此這般持續了十幾天的時間,只見和尚神氣足了,精神飽滿了,身體也壯了。

這個時候,羅老爺子開了方:

桃核承氣湯,每日服三貼。

這是張仲景《傷寒論》中專治瘀血、熱邪糾纏在一起,導致的下焦蓄血癥。而這個桃核就是桃仁,專門化瘀血,其擅長化的是有形的瘀血。在中醫裡,桃仁和紅花經常配著用。紅花化的是無形的瘀血。張仲景還用了大黃和芒硝,都是洩下瀉熱之藥。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這個時候和尚要吃什麼呢?稀飯和蔬菜熬成的粥,將養他的脾胃。如此又過了十幾天,和尚的病就痊癒了。

和尚對羅老先生感激不盡,救命之恩不知何以為報。羅老先生卻說:“吾不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爾”。然後又拿出10錠銀子給和尚,讓他回家好好侍奉自己的母親。和尚千恩萬謝而去。

這件事讓朱丹溪整個醫道的境界,提升了一個檔次。

過去對於攻邪派和扶正派兩方的觀點如何辯證地運用,一直困擾著朱丹溪。這一醫案,讓他茅塞頓開。攻邪的正確方法是先扶正,再用瀉法。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很多東西書上是寫不出來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和領悟。

朱丹溪跟隨羅老先生學習了一年半。他離開的當年羅老先生仙逝。至於是朱丹溪走了以後,羅老先生才去世;還是去世後朱丹溪才離開,並不明確。

按照常理,學中醫一年半時間似嫌不夠。很可能是羅老先生感知大限已到,便讓朱丹溪走了。不過憑藉朱丹溪的天賦異稟,以及儒學理學的深厚功底,一年半的時間似乎也足夠了。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七、返家鄉救死扶傷

朱丹溪返回家鄉之後,直奔八華山。著手整治許文懿老先生的病。

診脈之後發現許老先生的病是脾胃出了問題,中宮糾纏不清,有瘀血和痰積糾纏。

上焦有瘀積,要用吐法;下焦有瘀積,則用瀉法;中焦有瘀積,則吐瀉並用。由於許老先生正氣充足。可直接攻邪治療。

於是朱丹溪買了十幾斤牛肉,熬成了粥狀,濾出其汁,讓許老先生喝;然後繼續熬,再過濾,繼續讓許老先生喝。直到他喝得難受了,上吐下瀉了,吐乾淨了,然後讓他到一個不透風的屋子裡面休息。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張元素

接著用稀粥和蔬菜熬爛的菜粥調養半個月,基本也就痊癒了。

後來許老先生還生了一個兒子。

據朱丹溪自己說,這個方法傳自西域異人。今天這個辦法已經不再用了,因為有了更好的替代之法了。

朱丹溪非常重視脾胃的養護。他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不和了,消化吸收就會出問題,整個人也就會出問題。飲食清淡很重要。

把母親的病治好之後,朱丹溪一直讓母親清淡飲食。當時的人有的還說他不孝順。但他說,雖然少了口腹之慾,但可以長壽。朱丹溪的母親後來果然長壽。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張元素

朱丹溪對於“心理療法”,或稱“情致療法”有突出貢獻。

說有一個姑娘病了,每天躺在床上,幾乎不吃不喝。人都快不行了。找了許多醫生,卻“眾工束手”。最後把朱丹溪請來了。

朱丹溪診脈之後,讓姑娘父母把其他人都支走,單獨對他們說:“你家姑娘想男人了。”

她的父母大吃一驚:“哎呦,真是神醫吶。就是這麼回事。”

原來,姑娘訂親之後,男方就外出做生意了。一晃幾年,杳無音信。過去訂了婚就相當於結婚啊。如此,姑娘就不淡定了。小夥子是不是不要我了,在外面和別人結婚了呢?結果積思成疾。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朱丹溪告訴姑娘的父母,這病無藥可治。但有一種方法叫“以情勝情”,可以治她的病。但必須要激怒她,讓她生氣。

於是,朱丹溪對姑娘說:你有外遇了,不守婦道。這一下可把姑娘給惹急了:“大怒而哭”。氣得滿臉通紅,極力為自己辯解。沒想到,一氣之下,姑娘慢地地坐了起來,然後下了床。對父母說:“有吃的嗎?我餓了。”

她父母一看,高興地不得了:“姑娘啊,你可起來吃飯了。”姑娘的病從此逐漸好了起來。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但是,朱丹溪對她的父母說:這個病還沒有完全好。因為姑娘不只是思念,她心中還有憂慮。擔心未婚夫的安危,擔心未婚夫還會娶自己嗎等等。

於是又用了一招:讓她父親模仿未婚夫的口吻,給姑娘寫信,告訴她:自己在外面很好,不久就會回來與她完婚。

姑娘接到信之後,非常開心,不久,病就痊癒了。

老天也非常眷顧這一家人,過了不久,小夥子回來了,與姑娘完了婚。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朱丹溪沒用一味藥就治好了姑娘的病。根據是什麼呢?

原來,中醫裡認為,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相生相剋。

這位姑娘的過分““思”念,導致氣機鬱結於脾經;而“怒勝思”,只有使其發怒,才能疏解鬱結。

“喜勝憂”。姑娘擔憂未婚夫。“其父偽詐其夫有書來,約日成婚。”姑娘拿到信,滿心歡喜,衝開了憂的情結。

在《黃帝內經》裡都有論述。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還有一位秀才,剛娶的漂亮新娘不幸病故。秀才憂慮成疾,茶飯不思,病症嚴重。朱丹溪診脈後對他說:恭喜你有喜了。

一下就把秀才氣樂了。我這剛死了媳婦不說,我還有喜了,什麼名醫啊,胡說八道啊。

事後他出去還對別人當笑話講,自己也以此取樂。不知不覺病好了。

朱丹溪在“情致療法”的探索運用上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在“金元四大家”裡面,朱丹溪所處時代最晚,因此,有機會整合前三家的醫學理論。取其長,補其短。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另外,朱丹溪還精通道家、太極之理、《易經》、《禮記》、《通書》、《正蒙》等書籍。可以用書中精義來參驗各種理論。同時用《黃帝內經》的理論貫穿起來,以此來探求其中真諦所在。

透過多年臨床實踐,朱丹溪自創新說。創立了有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以及“相火論”學說。並於雜病提出了以氣、血、痰、鬱的辯證治療方法。對於醫學理論的發展和雜病的治療做出了重大貢獻。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金元四大家”裡面他的成就最高,影響力也最大。

1358年夏,一代醫宗與世長辭。其墳瑩幾經修葺,至今香火不斷。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年過40方始學醫的朱丹溪,終成一代醫宗

朱丹溪醫案/醫案名著校釋叢書9787811212624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朱丹溪 撰 焦振廉 註釋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