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書演變史:從唐朝時正三品,到清朝時的從一品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無數辛勤的勞動人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許許多多輝煌的文明成果。不過,龐大的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也顯而易見的導致了管理的困難,我國古代的帝王,許多都因堆積如山的大量政務而心力交瘁。其中,有些君主幹脆把政務全權交給大臣或宦官來處理,這就導致了皇權被侵犯,亂世往往由此開啟。

兵部尚書演變史:從唐朝時正三品,到清朝時的從一品

除了上述那種自暴自棄的君主,還有許多主動謀求解決之道的帝王,如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廢相之苦的明成祖朱棣,便設立了“內閣”作為自己的顧問機構。不過,誕生於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或許更加著名。其中,“六部”的每個部門最高長官被稱為“尚書”。關於尚書的職能,歷朝歷代各有變遷,兵部尚書在不同時期的職能也不盡相同。

其實,早在三省六部制被設立的三百多年之前,“兵部尚書”的前身“五兵尚書”便被三國時的曹魏所設定。所謂的“五兵”,指的是

“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

,這五類兵種涵蓋了領兵作戰的所有兵士,所以掌管這五種軍隊,也就相當於掌握了最高軍事權。

隋唐時期,隨著六部中兵部的設定,“五兵尚書”一職成為歷史。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

“兵部。尚書一人,正三品……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

換句話說,兵部便是掌管所有行軍作戰、將領選拔相關的事務,而它的最高長官自然就是實際的管理者。

兵部尚書演變史:從唐朝時正三品,到清朝時的從一品

到了明朝,隨著丞相制度廢除、內閣只能起輔助作用,兵部的職權進一步擴大。據《大明會典》記載,原本正三品的兵部尚書躍升為正二品,和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這樣曾經的榮譽官職平起平坐。在權力運用上,兵部尚書不但能夠管理軍隊事務,還能夠就對外戰略方針提出極具話語權的意見,民族英雄于謙便是其中的代表。

皇太極天聰五年(1631),後金鑄造出紅衣大炮,開啟了自主鑄造火器的歷程,也是這一年,後金內部召開會議,就官制的設定問題進行了商議,並最終決定仿照漢制設定“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並由貝勒執掌各部事務,不過,後金各部的長官並不叫“尚書”、“侍郎”,而是“承政”和“參政”。

順治元年(1644),這一年先是明朝被李自成率領的大順攻滅,再是多爾袞率清兵攻入北京,後來順治帝遷都北京,短短數月,風雲數次變幻。也是在這一年,順治帝停止以貝勒管理各部事務,又將各部長官名改為尚書、侍郎,以示對中原文化的繼承,此外,清朝的兵部尚書品級又升為從一品,地位達到了封建時代的頂峰。

兵部尚書演變史:從唐朝時正三品,到清朝時的從一品

順治五年(1648),清廷開始起用漢人當尚書,為了加強控制,清朝採取滿漢尚書各一人,共同管理六部的制度,不過,實際上權力還是由滿尚書行使。直至雍正元年(1723),漢尚書才總算在朝中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光緒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組為陸軍部,兵部尚書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