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節氣裡只有“小滿”,沒有“大滿”,原來不夠也是一種幸福

今天是小滿,二十節氣裡面,有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偏偏到了小滿則止,沒有大滿之說。對於一向注重和諧對稱的中國人,為什麼偏偏沒有大滿呢?

這是我國獨有的求缺文化所形成的。古語有云:“謙受益,滿招損。”又說“月滿盈虧”的說法。雖然沒分三五便團圓,但是團圓過後必定有缺失,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越想抓住的東西,可能越難抓住,這就造成了人心生出怨懟,佛家的七種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其實中國老祖宗早就看透了,但是沒有那種出世躲避的窩囊,反而更加積極地面對。

為何節氣裡只有“小滿”,沒有“大滿”,原來不夠也是一種幸福

一句順其自然,完美地和諧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第一和滿那是一個非常危險和並不安樂的目標。這種感覺跟西方那種所謂弱肉強食的競爭關係,物競天擇的叢林法則,其實更加高明地從另外一個角度,安頓著每一個芸芸眾生可以過著“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生活。

為何節氣裡只有“小滿”,沒有“大滿”,原來不夠也是一種幸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透過對月亮的觀察,我們有了陰晴圓缺的概念,這跟今天更科學的轉動變化不一樣,這是另外一種高深而又樸素的智慧體現,只有中國才能誕生這樣的體驗。

它總是以一種事物的判斷去折射出更多的人生百態,就是老子說的:“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有的東西殘缺了,實際上它獲得了另外一種“圓滿”。

為何節氣裡只有“小滿”,沒有“大滿”,原來不夠也是一種幸福

你看,比如我們觀察到月亮只有一彎月牙的時候,表面上是一種“損”,一種缺失,但它已經蓄滿了生命,正在邁向圓滿,這就是“損之而益”。

所以“小滿”的人生,顯然比“大滿”更適合中國人的處世哲學。這種“不夠”的幸福,更多是告訴你知進退,知道高度,知道害怕才懂得勇氣的重要,知道有恨才是知道愛是多麼珍貴。

為何節氣裡只有“小滿”,沒有“大滿”,原來不夠也是一種幸福

《增廣賢文》裡也曾經說過:“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總之你去看看過去的傳統理念裡面,處處都在告訴你,人生知足,莫要太得意,就是發財也是悶聲發大財,不要張揚。

但是為什麼今天變化呢?特別是媒體發達,自媒體發達以後,各種暴發戶層出不窮,有的確實是真的吧,有的就是打雞血,有的是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總之各種讓你應接不暇,難以想象。

為何節氣裡只有“小滿”,沒有“大滿”,原來不夠也是一種幸福

很多人平平無奇,或者很多平平無奇的人一夜爆紅暴富的事情,在今天頻繁發生,這是真的嗎?其實無論真假,都不必過於在意,你可以不認命,但是你不能瞎折騰。

有的東西圓滿了,完成了,實際上卻逐漸走向殘缺,圓月當空,流光瀉地,是一種璀璨,一種“益”,但它的力量已經達到巔峰,無力再更圓一些、更亮一些,只能慢慢消瘦下去,這就是“益之而損”了。

為何節氣裡只有“小滿”,沒有“大滿”,原來不夠也是一種幸福

詠春拳裡有一種叫小念頭,意思不容易達成,不可以抱著太大的希望,但是你只要去練習就好了,有了小念頭,會獲得更多的小滿足,而不是因為目標定的無法實現,抱憾終身。畢竟定一個億作為小目標的人,只適合極少數已經上千億身家的人吧。

所以才有人譏諷是一個笑話,老百姓當成段子。有人說這個是不上進的表現,那肯定是一個假老練。

但是人生,有的人連膨脹的機會都沒有,想想也怪悲催的,小滿固然是一種道理,如何能淡定地接受,恐怕比道理闡述清楚更有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