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道理更透徹,很多人因此吃虧!

俗語“百聞不如一見”,背後典故意義深刻,可惜十人九不知!

文/婉清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時候我們得見的不過是冰山一角,就像一些國粹比如圍棋、京劇等,入門極其快,但想要真正的精通卻是一輩子也很難有所成就的。但若只是想要了解文化入門,最好的方式怕就是俗語了。俗語是文化的一角縮影,吃穿住行、衣冠文物皆有涉及,所以透過俗語我們可以對文化有所領略。

俗語“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道理更透徹,很多人因此吃虧!

俗語是文化的縮影也是文化的濃縮,它千百年來流傳於世而沒被淘汰,究其原因就是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深刻的道理做支撐。俗語雖然看著粗糙,但話糙理卻不糙,是精悍短小字字珠璣精華之所在。在《俗語辭典》中有收錄一句俗語“百聞不如一見”,雖然人盡皆知但卻止於表明,對於它的下一句和背後的故事知之甚少。

俗語“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道理更透徹,很多人因此吃虧!

這句俗語其實出自《漢書·趙充國傳》,背後不僅有故事還寓意深刻,可惜十人九不知。漢宣帝時期羌族經常擾亂內地,於是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就被派去視察,不過問題沒解決他人就回了朝。後來西羌與匈奴聯絡再侵犯,義渠安國大敗,這時候漢宣帝派了老將趙充國去平叛,當時漢宣帝發問趙充國應派多少人手前去,趙充國就說了百聞不如一見。於是後來趙充國就親自去往前線調研,從而制定了駐兵屯守分化瓦解之計平定了邊陲戰亂。

俗語“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道理更透徹,很多人因此吃虧!

“百聞不如一見”其實根本寓意是聽說一百次都不如見一次來得實在,而引申意思是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劉向的《說苑·政理》中有“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可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自古以來的共識。《荀子·儒效》也有“聞之不若見之”的認識,因為這寓意深刻,所以如今很多人也發現世間很多矛盾都從中而來,於是這句俗語也愈發被人們所熟知。

俗語“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道理更透徹,很多人因此吃虧!

而這句俗語還有下一句,下一句道理更透徹,很多人因此吃虧!下一句就是“百見不如一試”,其實這意思和我們常說的“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差不多,只有真正的嘗試了做過了才知道其中滋味,有時候我們看過千百遍但卻是不如手寫一遍記得更穩固,所以後世人們也有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說法。

俗語“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道理更透徹,很多人因此吃虧!

婉清觀點:很多人眼高手低自視甚高,雖然看千遍確實有用,但穩紮穩打手過一遍卻更有奇效。如今的社會浮躁,很多人只願意嘴上說說或是表表態,對於進一步動作卻懶得,所以不少人因此吃了虧,其實這也表明老祖宗所言能流傳至今那道理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多費一時半會的功夫得來的成就更穩,大家覺得呢?

參考文獻:《俗語辭典》、《漢書·趙充國傳》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聯絡原創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