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工藝品景泰藍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景泰藍又叫做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燒製、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景泰藍是中國著名特種的金屬工藝品,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的製作達到了巔峰,製作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所以得名“景泰藍”。

中國傳統工藝品景泰藍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追溯景泰藍的起源,還需根據史料分析,銅胎掐絲琺琅大約於13世紀末由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當時元蒙軍隊遠征,橫跨歐亞大陸入侵西亞,俘虜了大批有專業技能的工匠作為工奴,專為蒙古貴族生產豪華日用品,此時阿拉伯地區流行華麗的金屬胎琺琅製品,被稱作“大食窯器”、“鬼國窯器”和“佛郎嵌”。在這種情形下,燒造“大食窯器”的阿拉伯工匠帶著燒造技術和主要原料來到中國。雖然這種以金屬為胎填敷琺琅釉料燒製而成的作品是舶來品,但是透過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很快這種工藝品便融入了中國的文化和風格,也成為了歷史上璀璨的工藝品之一。

“景泰藍”這個稱謂最先見於清宮造辦處的檔案中——清六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五月初五日,據圓明園來貼內稱,本月四日,怡親王郎中海望呈進活計內,奉旨:……琺琅葫蘆式馬褂瓶花紋群仙祝壽,花籃春盛亦俗氣。琺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藍琺琅瓶花不好。欽此。”明宣德年間景泰藍已經形成了特有的工藝的特點,實物也最常見到,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薰等,紋樣有蕉葉、饕餮,獅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釉色多為天藍、寶石藍、淺綠、深綠、紅色、白色和黃色等。

明宣德年間

景泰年間宮廷裡已經有專門製作景泰藍的作坊了,這個時期製作景泰藍的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胎型有方有圓,並向實用方面轉化。除了瓶、盤、碗、盒、燻、爐、鼎之外,還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燈、蠟臺、樽、壺等器物,有龍戲珠、夔龍夔鳳等寓意吉祥的題材,有云鶴、火焰等表現道教、佛教內容的題材。大明蓮的紋樣也日趨豐滿,枝蔓形狀活潑有層次,釉色也出現了葡萄紫、翠藍和紫紅新色,這個時期的釉色具有內涵的亮度和純度,放射出寶石的光芒,在以後任何時期也沒有達到這種水平。在裝飾手法上,非常重視金工的處理,器物的頂、蓋、耳、足邊線等部位,多有鏨活裝飾。朱家溍先生說:這個時期的製品掐絲整齊、磨光細潤、鍍金勻實,是在宣德時代基礎上的又一步提高。

中國傳統工藝品景泰藍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清朝時期

由於清朝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繁榮,皇帝下令設立造辦處,專門製造各種御用器物。到了乾隆時期,景泰藍與雕漆、金漆鑲嵌等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乾隆四年時,從廣州招來的琺琅藝人梁紹文,邀揚州藝人王世雄進宮製作琺琅器。這一時期,景泰藍製品在皇宮內處處可見,小到床上使用的帳鉤,大到屏風,甚至高與樓齊的佛塔,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硯、匣、筆架、建築裝飾、宗教用品等等,無所不備。

社會經濟不斷髮展,至清中期,物阜民豐,國力強盛,統治階級有足夠的財力精力來支援工藝美術的發展,很多工藝品種都較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的琺琅工藝也不例外。康熙初年,清廷即在武英殿附設的造辦處部門中設定“琺琅作”,製造宮廷專用器皿。乾隆時期的宮中造辦處在琺琅器的製作上,更是突破了一般瓶壺碗盤之類範圍,擴大到傢俱上。這些嵌琺琅傢俱依據嵌琺琅的工藝手法的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掐絲琺琅傢俱、嵌畫琺琅傢俱、嵌鏨胎琺琅傢俱等幾大類。

這個時期所採用的物質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絲,中等者銀胎銀絲,下等者銅胎銅絲。景泰藍的花紋也比明代更為廣泛,花鳥蟲草圖案更加生動多姿,龍鳳圖案越顯剛柔相濟,大明蓮也演變成精美細秀的勾子蓮,並出現了利用歷代文人名畫掐制的作品。這時已開始使用手搖壓絲機,使絲工技藝達到了空前的勻稱精美。釉料不僅出現了粉紅、銀黃和黑等顏色,而且粉碎技術也有了很大提高。釉料研磨的加細,對點潤技術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現力起了很大作用,產品的砂眼也大大減少。景泰藍與漆器、木器等其他工藝的結合,也是始於乾隆年間。

總的來說,清代初期的景泰藍缺乏獨創性,無論造型、色彩和裝飾大都沿襲了明代的風格。清代中後期,由於宮廷皇室的奢華,對景泰藍的影響很大,這時期的作品造型豐富,除器皿造型外還有立體的建築物、屏風、桌椅、動物造型和實用物等。可以說清代中期開始,景泰藍在表現內容上,走上了一個新的紀元。其裝飾題材廣泛,像勾子蓮、龍鳳、吉祥花鳥等圖案,色彩也較明代豐富起來。清代對景泰藍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景泰藍在清中期以前大都為宮廷所供奉,所以就它的造型、裝飾、色彩及做工而言,總體感覺過於繁瑣、過於奢華。

中國傳統工藝品景泰藍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民國時期

1911~1933年,景泰藍行業基本上處於徘徊發展狀態。民國初期,在國內市場上,水菸袋之類的實用品銷量很大。同時,美、英、法等國的商人在北平設立洋行,爭相購買景泰藍。位於王府井大街的仁立公司則是專為外國人代收景泰藍的機構。1923~1924年北平景泰藍行業比較景氣,僅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額就達15萬餘無,僱工350多人,並時常僱用零散工。工廠設在寶禪寺街,馬立新街有它的銷售門市,上海、漢口等地還有分銷處。由此可見景泰藍行業在當時的發展情況。在外銷出口方面,據當時海關出版的《中國進出口貿易統計月報》和《歷年海關報告編制》提供的材料來看,景泰藍出口情況呈上下徘徊的趨勢。

中國傳統工藝品景泰藍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景泰藍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充實,有效地提高了從業隊伍的綜合素質。景泰藍行業認真繼承和吸引了傳統景泰藍造型穩重豐富、圖案飽滿、色彩鮮明、絲工精細的長處,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臺,以及過去認為最美而又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傳統產品的生產。這一新的嘗試獲得了很好的效果,既保持了原物的古雅之風,又豐富了景泰藍的品種。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設計人員和藝人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新穎的《金魚荷花大魚缸》,造型渾厚質樸,紋樣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在20世紀70年代設計製作了歷史上少有的大型《獅子爐》、《亭子爐》、《獅子滾繡球大盤》、《孔雀壺》等產品。

中國傳統工藝品景泰藍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景泰藍作為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其歷史發展是漫長而坎坷的,它透過精緻和美觀的工藝技術和外貌能延續至今非常不易,傳承這種不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使命,並且需要將它的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