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狐假虎威》、《衛人迎新婦》

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則故事吧!

《戰國策》主要記述戰國時代謀臣策士遊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與鬥爭策略,原出於多人之手,後經西漢劉向(約前77一前6)整理成書。收入(戰國策》的文章,語言風格鋪張揚厲,巧譬善喻,運用寓言來說理辯論已達到成熟境地。寓言中有不少採自民間的動物故事和生活故事。先看《狐假虎威》:

《戰國策》:《狐假虎威》、《衛人迎新婦》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善,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這是人們十分熟悉的一則由動物故事演化而成的寓言。原來穿插在《楚策一。荊宣王問群臣》這一篇中,由大臣江乙講給荊宣王聽,說明“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在當時情況下,江乙講述這個故事含有攻擊武功卓著的楚將昭奚恤的意思在內,在後世流傳過程中,它已獲得了更廣泛更深刻的象徵意義。

《戰國策》:《狐假虎威》、《衛人迎新婦》

我們有理由認定,它是一則來自民間口頭的動物故事。老虎和狐狸,是中國民眾十分熟悉的兩種動物。對虎的崇拜,使人們相信它是由天帝封賞的百獸之王,有資格以百獸為食。狐狸則被人們視作生性狡詐的動物。人們在用擬人手法編織故事時,不只是從它的生物習性出發,而且自然而巧妙地融合進了對這些動物的民俗心理,它是一種“集體無意識”,並非某些個人的觀念。中國民眾對老虎和狐狸所持的這種相對固定的印象歷久不變,創造了許許多多關於老虎和狐狸的故事,它們的形象都具有某種型別化的特徵。只是《狐假虎威》這一篇,因被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所加工運用,便成為一篇著名寓言而膾炙人口罷了。

《戰國策》:《狐假虎威》、《衛人迎新婦》

《戰國策》中還有一篇精彩的民間生活故事,即插人《宋衛策》中的《衛人迎新婦》:

衛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御曰:“借之。”新婦謂僕曰:“拊驂,無答服。”車至門,扶,教送母:“滅灶,將失火。”入室見臼,曰:“徙之牑下,妨往來者。”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為笑者,蚤(早)晚之時失也。

《戰國策》:《狐假虎威》、《衛人迎新婦》

這是在迎娶新媳婦過程中發生的一個富於喜劇性的小故事。新媳婦上車時,問左右兩旁的驂馬是哪裡來的,駕車的人說是借來的,她立即囑咐:“途中就多給驂馬幾鞭子,可不要鞭打自家的服馬。”車子到了丈夫家門口,伴娘扶她下車,她急忙叮囑伴娘,回孃家後“千萬記住把灶裡的火滅掉,以防失火!”走進丈夫家裡,看見中間擱著一個石臼,又迫不及待地吩咐家人:“趕快把這石臼挪到窗戶下面,免得妨礙客人來往!”丈夫家裡的人見了不禁失聲笑了起來。為什麼人們要笑她呢?她說的三句話都在理,可是出於一個新娘子之口卻不合時宜,“失之早也”。

《呂氏春秋·審應覽·不屈》篇中也載有這個故事:白圭新與惠子相見也,惠子說之以強,白圭無以應。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豎子操蕉火而巨,新婦曰:‘蕉火大巨。’入於門,門中有斂陷,新婦曰:‘塞之,將傷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甚者。今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說我有大甚者。”

《戰國策》:《狐假虎威》、《衛人迎新婦》

故事講的是,有一戶人家娶新婦。新娘子進門本應微視徐行,斯文安詳,她卻指手劃腳。有人正點火把,她喊道:“把火把燃得大大的!”門口有一處凹陷,她又說:“趕快填平,不要跌傷了腳!”這些話並非說的於家室不便當,只是作為新娘子,言行太過分了一點。我們不難看出,白圭所講的這個新媳婦的故事,實為《衛人迎新婦》的有趣的口頭異文之一。

《戰國策》:《狐假虎威》、《衛人迎新婦》

公木將這兩則故事輯錄在一起寫道:“可見這是古代流傳很廣的一個民間故事。把這故事作為一則寓言,意思是說明:即使是正確的意見,也不可在不適當的時候亂說。不分時機,不看場合,不顧身分,多嘴多舌,好話也會惹人發笑。”這不僅是一篇在當時流傳很廣的故事,而且是一篇民間文學特色很鮮明的故事。它所講的是一位新媳婦從孃家到婆家,急於主事,多嘴多舌而生出的笑話。人們一方面笑她講話不合時宜,同時又不能不喜愛她的直口快、爽朗大方。故事中飽含民間生活情趣。在敘事藝術上,著力勾勒人物最富於特徵性的動作和語言,採取嚴謹的三疊式結構有節奏地展開敘述,使一個生活小故事也具有娓娓動聽的魅力。在中國民間故事寶庫中,這類既生動有趣又寓意深刻的生活故事一直流行不衰,從《衛人迎新婦》可以看出它的早期形態及其社會影響。

《戰國策》:《狐假虎威》、《衛人迎新婦》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偶爾聽聽這些故事也是我們日常樂趣之一呢,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