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無它乎?別來無恙?古人見面原來是這樣打招呼的

第七課|無它乎?別來無恙?古人見面原來是這樣打招呼的

“無它”一詞,今天更多地寫作“無他”,而且口語中很少使用,多用於書面語,意思是“沒有別的”,或者表示沒有二心,專一。但是在古代,這個“它”字可是大有講究。

《說文解字》:“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其實,“它”就是“蛇”的本字,在甲骨文中,“它”就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蛇的形狀。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解釋說:“像蛇之頭、身、尾形。”上古時期,人們或穴居或草居,或者住在洞穴裡,或者住在草叢裡,每以蛇多為患,因此人們見面時,總是先心有餘悸地問上一句:“無它乎?”親愛的,你家裡有蛇出沒嗎?你最近被蛇咬過嗎?後來從對“蛇”的稱謂引申為第三人稱代詞,人們就再也不知道這個稱呼的本源了。

第七課|無它乎?別來無恙?古人見面原來是這樣打招呼的

繼“無它”之後,還有一個通行的問候語:別來無恙。朋友們相見或者寫信時通常總會來上一句“別來無恙”,表示問候。同蛇患一樣,上古時期,“恙”也是一種常見的疾患。東漢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佚文)中解釋說:“俗說:恙,病也。凡人相見,及通書問,皆曰‘無恙’。謹案:《易傳》:‘上古之世,草居露宿。’多被此毒。恙,噬人蟲也,善入人腹,食人心,人每患苦之,故俗相勞問者雲無恙,非為病也。”按照這種說法,“恙”是一種在草叢中聚居的蟲子,這種蟲子的特點是“善食人心”,簡直像食人蟲,而不是一種疾病。

中國第一部詞書《爾雅·釋詁》中則解釋說:“恙,憂也。”意思是憂心,因此“恙”從心。唐代學者顏師古據此在《匡謬正俗》一書中辨析道:“凡言無恙,謂無憂耳,安得食人之蟲總名恙乎?”

還有一種解釋更有趣,出自託名西漢滑稽大師東方朔所著《神異經》,該書《中荒經》中寫道:“北方有獸焉,其狀如獅子,食人,吹人則病,名曰㺊。恆近人村裡,入人居室,百姓患苦。天帝徙之北方荒中。”據此則“㺊”為一種猛獸。王利器先生在《風俗通義校注》中認為“㺊與恙為二字,合而一之,《神異經》誕矣”。

綜上所述,針對“恙”這個字,古代學者們共有三種觀點:或為蟲,或為憂,或為獸。不過,從醫學上來說,“恙”其實就是恙蟲,又稱恙蟎,可引起恙蟎皮炎。恙蟲病就是感染後的恙蟎幼蟲叮咬人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持續高熱、皮疹、面板受刺叮處有焦痂和潰瘍、區域性或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等。恙蟎寄生的地方通常是雜草叢生的野外環境,上古時期衛生條件差,人們露宿野外,因此常常會患上恙蟲病。

恙蟲病既然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古人見面的時候,生怕傳染給自己,於是先互相問一句:“別來無恙?”親愛的,您身上到底有沒有恙蟲啊?如果有的話可得說實話,千萬別傳染給我啊!久而久之,“別來無恙”失去了最原始的含義,由生怕傳染的擔心變成了一句透著親熱和關切的問候語。

“別來無恙?”跟“無它乎?”的語氣幾乎一模一樣,膽戰心驚的樣子如在眼前,十分有趣;也由此可見上古時期,食物的匱乏並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第一位的擔憂,最切近的威脅倒是蛇患和恙患。至於今天人們見面的問候語“吃了嗎?”,才是後來荒年日多,或者戰亂越來越多,食物匱乏所導致的。

第七課|無它乎?別來無恙?古人見面原來是這樣打招呼的

《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許暉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

第七課|無它乎?別來無恙?古人見面原來是這樣打招呼的

撰文:許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