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窮匕見刺秦王,功敗垂成劍術疏?揭密荊軻刺秦的真相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噓氣兮成白虹”!

公元前227年,易水河畔,燕太子丹為即將赴秦刺殺秦王政的壯士荊軻送行,荊軻喝完太子丹的壯行酒,慷慨悲歌,呵氣成虹,直衝雲霄,隨即和隨行的街鬥之王秦舞陽一起,帶上內藏淬毒匕首的燕國督亢地圖和裝有秦國叛將樊於期頭顱的匣函,登車摧鞭,義無反顧,徑直踏上一去不返的刺秦之路。

秦王大殿之上,端坐一人,偉岸雄奇,身材高大,天庭飽滿,大目有光,鼻樑高隆,身披玄色龍袍,頭頂平天王冠,腰懸太阿寶劍,正是秦王嬴政。醫官夏無且侍立一旁,殿下文武百官和執戈懸劍的武士分列兩側,但聽一聲“傳燕國使者”,荊軻和秦舞陽手捧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頭函抬階而上,忽見秦午陽面如白紙、驚恐萬分,被秦待臣叱下,只讓荊軻進入殿中。秦王嬴政驗過樊於期的頭顱,又觀看督亢地圖,圖窮匕見,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右手搶過匕首,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擊秦王,秦王驚起袖斷,不中;秦王繞柱而走,荊軻奮起追擊,排除秦臣的干擾,再擊,又不中;秦王得隙,拔出太阿寶劍,反趨直擊荊軻左腿,荊軻倒地不能起,投擲匕首三擊於秦王,秦王閃過又不中,遂與秦舞陽同被殺於秦殿。有詩嘆曰:

獨提匕首入秦都,神勇其如劍術疏?

壯士不還謀不就,樊君應與覓頭顱!

又有陶淵明詩云: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嗚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左席擊悲筑,右席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白至,豪氣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林林總總等等,都是說荊軻俠義可嘉,但劍術不精,功虧一簣,誠屬可惜。

依小編淺見,也不盡然。一是為秦王威儀所震懾。其時,秦國剛滅韓趙兩國,兵勢正盛,天下畏之如虎狼。荊軻和秦舞陽一介草民,乍見秦王威儀和秦武士的殺氣,心神為之所攝。想那秦舞陽13歲殺人於鬧市,從容淡然而去,一見秦王便嚇的面如白紙。荊軻雖表面上從容淡定,但內心恐慌可見一斑,戰力自然大打折扣。二是不自信。荊軻本來打算等一劍客朋友一同赴秦行事,但為形勢所迫,不得已和秦舞陽一同前往,戰力又打一折扣。三是車馬勞頓,體力不支。想那荊軻和秦舞陽二人一路從燕京到咸陽經歷千山萬水,一路車馬勞頓,體力消耗可想而知,戰力自然又打一折扣。

不知各位高人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