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松不是懈”與“緊不是硬”

導讀:如果未了解鬆柔之前或不明白緊的用途,就會誤將硬的動作當成“緊”的練習,使整個身軀與四肢貫著沉重的笨勁。

論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的“松”與“緊”

太極拳中“松不是懈”與“緊不是硬”

人們在論述太極拳理時往往強調一個“松”字,這是因為各派太極拳的最大的特點是講求鬆柔。但也不能不談或疏忽一個“緊”字,疏忽了“緊”,就會不符合太極拳的原理。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對“松與緊”都是非常講究的,“松”在外表可以看見,“緊”在外不明顯,主要是在內的意會。正所謂“柔中求剛,剛柔相濟”。那怎樣才能在玩拳時做到“松與緊”的相連呢?

太極拳行拳走架做不到松就沒有柔的出現,做不到柔就達不到剛,沒有鬆柔與緊剛就稱不上太極拳。“松”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只有行拳過程做到了“松”才能使頭腦清醒,精神更會提得起,不覺之中在松靜練拳時會感覺到哪部分是“松”,哪部分是“緊”,從而更會使氣血流暢全身百穴,就起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身領手,達於外內四梢,起到調和陰陽強身健體養命的作用。

太極拳中“松不是懈”與“緊不是硬”

由於“松”關係重要,所以很多太極拳老師,一開始便強調要求初學者要做到全身手腳放鬆或放軟,這是值得斟酌的。有時候用詞不當,就容易使初學者產生悟錯,或走錯路子。對於初學者來講,應該讓他們知道松的重要性,並說明松而不是“丟”。松與丟的感覺不一樣,文字卻難表達清楚,只有手把手教才容易使學者領會明白。如果剛學就強調他們一定要做到松,這是不切實際的。要做到松必須具備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需要拳架正確熟練,長期引導為前提,使學者明白拳理,掌握要領,演練較熟(即不用再想拳架的動作),那時才能談得上要求真正的鬆柔,正所謂“松裡求松,輕裡求輕”。

如何才能做到松呢?松在外形上就是拳架熟練的基礎上,把整個身形調整好,中正頭、身、腿,要做到整體配合,謂之“三直”,使身軀形成一箇中正具有彈性的運動實體。比如,在推手較技上,當手臂與對方接觸時,四大節(雙肩雙胯)就要“松”下來,更準確聽對方的力點強弱在何處,同時要審察對方的身形變化,做到拳論所講“知己知彼,得機得勢”,才能由柔化達到剛發。透過不斷磨練增長功力、輕靈、柔活。遇上對手才能承受對方的來勁(謂之懂勁),並實用引、化、拿、發的功效。

太極拳中“松不是懈”與“緊不是硬”

松不是丟懈,丟則是動作不到位,外形支撐不起,精神提不起,以至氣血、勁力處處受阻,無法打通經絡和勁路。松是在外形拳架正確的前提下使經絡、勁路全面打通,松必須有內氣貫通經絡,使氣血、勁路節節貫穿,沒有任何阻滯,而且往返不斷,使意、氣、勁整體齊到。道家學說“七返九還”迴歸先天之力。

在行拳時候必須有內氣貫穿連線。比如,上勢結束(成勢微緊一下),下勢開始(鬆柔化),綿綿不斷運化,謂之“氣似車輪”剛陽之氣不斷滋固,性命雙修(指拳架已成熟)。

另外,求松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正如松裡求松,輕裡求輕。松是有層次之分的,亦即一層功夫一層道理。初學者要求的松只能是在不斷糾正拳架姿勢中追求鬆柔,逐漸去掉一些僵勁和拙力。隨著功夫的熟練,松的要求就會由區域性進入到整體,由體形的松進入到內在的松,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過來,功夫越深,對松的質量要求也就越高。功夫是沒有窮盡的,人是有極限的,現在我們能做到人體的極限,已經不簡單了,所以對松的要求也是沒有止境的。

太極拳行拳走架要做到“緊”,也要有一個過程,在松熟練的前提下,再求“緊”就較容易理解。如果未了解鬆柔之前或不明白緊的用途,就會誤將硬的動作當成“緊”的練習,使整個身軀與四肢貫著沉重的笨勁。因為緊不是用後天之硬力。有很多人認為練和美太極拳不用力,怎能把對方發放出去?又怎能練出功力來呢?就用舉重又加強跑步,或用一些硬性超負荷的東西來助長功力,這是不對的,產生偏差後患無窮。所以如果對太極拳認識不足,很容易悟錯路子。

要知道緊不是硬,是在行拳由松至緊,是每一式到位時才有微意一緊。在推手過程中是柔化、剛發,先從腳底,到胯、腰、手臂、手指為整體,意、氣、勁三合。

太極拳中“松不是懈”與“緊不是硬”

“緊”是在外形不易見到,如功夫高深者更難見到。經過長期反覆習練,可練出精、氣、神的階段。為何行拳定勢時,更多精彩搜尋和美太極,五指一展呢,由五指代表五臟,拇指為肺部,食指為肝,中指為心,無名指為脾,尾指為腎,所以五指一展對臟腑起到磨擦運動。又何為內四梢呢,牙齒一扣為骨梢,舌頭一頂為內梢,指甲一展為筋梢,毛髮一鬆行於氣梢,這些動作是要一起去完成,即是一式成勢定位時的一“緊”。是意念要自然,緊的用途就是一觸即發,是剛勁。

趙堡太極拳每個式子都有松與緊,虛與實的變化。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剛柔變化,鬆柔是虛,剛緊是實,每個式以至每個動作都是鬆緊接連,陰陽結合。整套太極拳在執行中,就是要使每個式都循著走弧、轉圓、滾動的路線來達到鬆緊交替,虛實易位,剛柔相濟的效果。

例如“金剛三大對”一式,就有掤、捋、擠、按四個不同方位的剛柔的變化,而且掤、捋、擠、按每個動作本身都可柔可剛,察敵之來勢而變化。就掤式而言,它既可松,亦可緊,既可化,亦可打。松到盡頭,到了成勢定位之時就不能再松。此時要意、氣、勁齊到,筋骨一合(即發勁),鬆柔、剛緊互相轉換,陰陽、虛實互相易位,亦即要做到鬆緊適度,一觸即發,才能取得剛柔相濟的效果。

練太極拳是有松有緊的變化,而不是用暗的力氣去練,推手也不能有硬力、抗力、頂力的弊病。我恩師劉瑞先生曾提出“是圓的較量,而非力的抗衡”。在八字訣也提到,中正、平圓,輕靈、柔活。所以我們練太極拳時,“松”和“緊”同樣重要,不可不修,修久必高壽,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