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骨,作者:王東超

排骨是指供食用的帶肉的豬(牛、羊暫且不談)的肋骨和脊椎骨,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一向是吃貨們的最愛。南北文化不同,對排骨的叫法也不一樣。黃縣的殺豬方式是先放血剝皮,然後掛起來砍成兩片,各剔出一扇排骨。脊椎骨黃縣話叫作“脊樑杆兒”,帶著脊樑杆兒的稱為通排,去掉脊樑杆兒的稱為精排,黃縣話稱為“肋(lé)巴條兒”。

排骨,作者:王東超

腔骨,又叫豬龍骨

南方人分得更精細一點,分為腔骨(脊椎骨)、大排、肋排和小排。

有一年我到南方遊玩,吃飯時看到店裡有大排面,不知大排是什麼,就要了一碗,原來大排是肋骨和脊椎骨連線那一塊,帶著外脊肉,橫切了鋪在麵條上面。

排骨,作者:王東超

大排

南方人說的炸豬排,也是指大排,必須連骨頭帶肉的才正宗,炸出來帶著骨頭的焦香。

現在常見的日式炸豬排,都是用裡脊或外脊切一厚片,用棒棍敲打攤薄,再裹上面粉、蛋液和麵包糠入低溫油鍋炸。

這和牛排一樣,與排骨沒有什麼關係。

排骨,作者:王東超

無錫糖醋小排

小排是指豬腹腔靠近肚腩部分的排骨,肉厚,並帶有白色軟骨,常剁成比較小的長方形塊,無錫的糖醋小排骨就是用小排燒的。

在後背和肚子中間,胸腔部位的14—17根長長肋骨就是肋排,飯店裡常一根根烤了端上來。

黃縣人可以說是最會吃排骨的了,沒有之一。排骨在黃縣有多受歡迎?裡脊是豬身上最好最貴的肉,通排卻比裡脊肉還要貴一點,精排差不多有裡脊肉一倍半到兩倍的價錢。

排骨,作者:王東超

粉蒸排骨

黃縣人也把排骨吃出了花樣翻新,裹上炒好搗碎的糯米粒可以做成粉蒸排骨,炒好糖色再入鍋加醬油翻炒煨燉的是紅燒排骨,放糖醋汁裡燒出來是糖醋排骨,又煎又燜連鍋端上來的是乾鍋排骨,加甜麵醬燜燉的是醬排骨,醃漬入味再下油鍋炸的是幹炸排骨,炸好再放入大蒜末入鍋炒就是蒜香排骨,如果放入孜然炒就成了孜然排骨。

排骨,作者:王東超

蓮藕排骨湯

清燉是最家常的做法,以前土豆燉排骨是主流,現在受南方人影響,用蓮藕、白蘿蔔燉排骨的越來越多,味道更清淡一點。

如果燉的火大了,肉和骨頭會“離蓇(gū兒)”,輕輕一碰肉就掉下來了,黃縣話管這叫“脫兒褲嘍”。

排骨,作者:王東超

烤排骨

這幾年燒烤店裡時興烤排骨,包著錫紙用微波爐烤出來的細嫩些,直接放炭火上烤更狂野奔放,有嚼頭有焦香,吃過讓人難忘。

黃縣人過年家家要打凍兒,凍兒以豬蹄為主,有的還要加上豬皮和雞。

也有人家喜歡在凍兒里加上排骨,吃起來很香,也滿口,但稍稍遮掩了鮮味。

排骨最有黃縣特色的吃法是包排骨包兒,選取肋巴條兒(脊樑杆兒剁成小塊也可以包著吃,但骨多肉少,未免不太厚道,所以多用來燉著吃)剁成小段,放到盆裡用醬油養起來,然後再拌和切好的蔬菜作餡,包到擀好的包子皮裡上鍋蒸。俗話說,最香的肉是骨頭上的肉,排骨骨頭外面是一層瘦肉,再包裹一層薄薄的肥肉,肉不粗不細,肥瘦相間,如果再加上脆骨,一咬咯嘣脆就更好了。蒸制過程中,骨頭中有些易析出的氨基酸和小體積的脂肪滴融入到菜餡中,蔬菜的清香又被排骨吸收進去,面香、菜香、肉香和骨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顯得更加豐腴、飽滿,咬一口,有面有菜有肉有骨頭,口感層次更豐富。再嚼嚼脆骨咂咂骨髓,簡直不要太享受喲。我走南闖北,閱天下包子多矣,以排骨為餡做包子的,唯黃縣一處,比黃縣排骨包子更好吃的,尚未發現。外地朋友來黃縣,也都大為驚詫:從沒想過排骨可以包包子。請他們品嚐,均讚不絕口,走時還要帶幾個回去。黃縣的青年人出去打拼,在濟南、北京等城市開店賣排骨包子,收益都很不錯。黃縣城專賣排骨包子的店鋪就有好幾家,不少飯店還以排骨包子為特色主打飯食,生意也很紅火。黃縣人過生日,都要包一鍋大包子,排骨包子是首選。

排骨,作者:王東超

排骨包子

家常做的排骨包子可以選用應季的蔬菜和排骨搭配,大白菜、芹菜、大頭菜、蒜薹都可以,不過最搭的還是芸豆,最好是那種圓滾滾的一軲輪肉的小架兒芸豆,芸豆喜油,且有一股豆腥味,和排骨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排骨也少了些油膩,多了幾分豆香。

排骨,作者:王東超

韭菜排骨包子

我吃過最神奇的是韭菜排骨包子,很多人都認為韭菜不耐火,肯定是把排骨先蒸熟了再拌入菜餡,其實這是外行話,包子的肉和菜必須一同起跑才能在蒸制過程中產生融合。

實際上肉比我們想象的更容易熟,面熟了肉就熟了,韭菜排骨包子的秘訣就是排骨塊要小一點,面熟即出鍋,排骨當然沒有那麼軟爛,但味道更加鮮美。

黃縣人吃排骨,可以論扇買著吃,也可以單買脊樑杆兒燉湯,買肋巴條兒包包子,整賣分拆均可。做起來煎烤燉炸、酸辣甜鹹、冷熱乾溼全都相容,再加上充滿奇思妙想的排骨包子(第一個發明排骨包子的人肯定是個天才加吃貨),黃縣人吃排骨若排第二,誰又敢說排第一呢?

補記:在黃縣話裡,用“排骨”來描摹人多含戲謔之意,一者形容其人之瘦,二者以物喻人,一般都不是什麼好話,比如:你看你這一身排骨。平時黃縣人多把普通話中的“肋(lèi)部”稱為“肋巴(léba)”,比如:我咳嗽嘞肋巴都疼。把“肋骨”稱為“肋巴骨”“肋巴條兒”,比如:他磕斷三根肋巴骨;他瘦嘞都能數出幾根肋巴條兒來。

前幾天看《風味實驗室》,有一位來自臺北的嘉賓莊祖宜女士,在說到“肋排”時讀作“lè排”,臺灣話屬於閩南語,看來與黃縣話一樣,都保留著不少中古時代的讀音。清袁枚《隨園食單》“排骨”條:“取勒條排骨精肥各半者,抽去當中直骨,以蔥代之,炙用醋、醬,頻頻刷上,不可太枯。”此處“勒條”即“肋條”,“勒”為同音替代,看來清時江蘇也讀“肋”為lè。俗話說,“要吃肉,骨中瘦”,骨頭上的肉是最好吃的,袁枚卻說抽骨以蔥代之,實屬畫蛇添足,怪不得有人說袁枚的《隨園食單》多是道聽途說,他本人並不是個美食家。

又記:說到排骨,就不能不說到黃城集排骨拉麵。和北馬火燒一樣,黃城集排骨拉麵屬於黃縣的地理標誌產品,每天都有不少人專程開車去吃碗拉麵,好多還有自己中意的相對固定的麵館,你覺得這家的排骨酥爛入味,他喜歡那家的拉麵筋道Q彈,各有各的喜好。

排骨,作者:王東超

排骨拉麵

一條街上十幾家拉麵館,生意都還不錯。

吃的時候可以要骨面一起的排骨麵,也可以單獨要一個排骨碗,肉爛面彈湯鮮,再吃上一口自家醃製的瓜唧解解膩,簡單不要太舒坦喲。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