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怪事之三國人物名字為什麼單名多?

三國怪事之三國人物名字為什麼單名多?

三國都是二字名,找個雙字名的都難!

三國時期大量的歷史人物輪番登場。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大部分人物都是單字,如諸葛亮、司馬懿、曹操、劉備、孫權、董卓、關羽、呂布、趙雲……當然也有少數相對於這些大人物來說的不起眼的人物如袁紹猛將蔣義渠、諸葛亮岳父黃承彥、搶趙雲戰馬的山賊裴元紹、孔融手下猛將武安國……

傳說中的原因

三國怪事之三國人物名字為什麼單名多?

《春秋公羊傳》中的一句“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什麼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季孫斯、仲孫忌率領軍隊圍困運這個地方,這人叫仲孫無忌,為什麼稱他為仲孫忌呢,實際上是在諷刺他用兩字名,用兩字名是不合於禮的”

於是網上很多文章,都把這句話當成了論據,來說明二字名在儒家經典著作中是被認為不合禮法的。

事情的由來

三國怪事之三國人物名字為什麼單名多?

提倡單字名原來是被網友們公認為穿越者-王莽搞出來的。王莽是一位既有能力又有想法的開國皇帝,他提倡各種激進的改革,其中不乏有很先進的措施,甚至是後世的社會制度措施。但在歷史腳步沒有跟上的情況下,貿然進行不切實際的改革,勢必註定了慘淡失敗的悲劇。王莽早年是一個傳統的儒生,崇信儒家學說,熟讀儒家經典。王莽認為單字名才合儒家禮法,於是用法律條文形勢規定了必須用單字名。

劉秀建東漢後,王莽時期很多制度都被廢止,但起單字名的傳統在民間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了。到了東漢,三國日漸流行。據統計,西漢單名雙名比例分別為77%和23%,到了東漢時代比例變為98%和2%,三國時期更是誇張到99%單名,1%雙名。

真相分析

事實上,從儒學理論、思想並沒有明確說明單字就不合禮法!孔子根據魯國曆代文獻修訂而成《春秋》,孔子用簡潔、厚重的筆法重現了春秋的歷史,並且其中夾雜了自己大量的觀點和褒貶評論導向,這也就是常說的“春秋筆法”。說白了這就是孔子用自己的道德思想來評價春秋的歷史的文章。

孔子所做《春秋》言簡意深,若無註釋,會讓普通大眾難以理解。於是後人史學家、學者們就有了各種針對《春秋》的註釋書籍。流傳下來的著名的解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分別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戰國時的齊國人公羊高,就是《春秋公羊傳》的作者。題外話,公羊複姓出自其先祖公孫羊孺,其實是公孫傳承下來的,只是以先祖名字為氏,簡稱叫公羊,可跟動物公羊一點關係都沒有!公孫高熟讀《春秋》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給《春秋》做註釋,就有了本文開頭所說的“用二名非禮,是聖人對仲孫無忌的諷刺”。

《春秋公羊傳》有名了,但有些不少內容也是公羊高自己的想法、理解,說的也不清或者也沒做詳細的解釋。後世文人再寫了不少給《春秋公羊傳》做註釋的文章。東漢的何休所做《春秋公羊傳註疏》比較有名。何休又對公羊高這句“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又做了解釋:之所以諷刺用“二名”,“二名”會造成避諱困難。古代人起名字要避諱使用先祖、皇帝等名字中出現的字和諧音字。你上來就搞倆名字,讓後代起名字不是增加了難度嗎?不替他人著想,就是素質低下,沒教養!這帽子扣得夠大!古人真有這麼矯情嗎?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上明確說明“二字非禮”實則是公羊高對史書的誤解!按顧炎武的說法,古代歷史著作往往都會把名字簡化,將二名記載為單名只是古人的一種寫作習慣。《春秋左氏傳》中對二字名被孔子在《春秋》上記載成單字名也做了解釋,即一個人先後有兩個名字,記錄歷史就簡化為單字名。看來,《春秋左氏傳》解釋得更客觀更靠譜一些。

結論

三國時期都在用單字名,實則是受王莽頒佈的法律規定所影響。就像00後很多孩子都叫子某,是一種社會流行現象。根源就是王莽看多了《春秋》註釋曲解了《春秋》本意。

到了唐宋,單名雙名比例基本就是50%:50%了。00後的孩子基本又都是雙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