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日用即道:平定砂器的歷史與變遷

砂器是什麼

一種介於陶器和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在今天我們稱之為砂器,其產地主要分佈在山西平定縣、四川滎經縣和河北蔚縣等幾個屈指可數的地區。中國陶瓷歷史悠久,種類繁多,砂器作為古老的陶瓷品類,它今天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卻遠不及景德鎮彩繪瓷、龍泉青瓷、河南鈞瓷、宜興紫砂陶等其他膾炙人口的陶瓷名品,曾經具有最廣大受眾的它,今天似乎有點鮮為人知了。

隨著近十來年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各類陶瓷燒製技藝都陸續入選為各級非遺保護名錄,山西平定砂器製作技藝也在2014年迎來了難得的機遇,被成功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擴充套件專案名錄(Ⅷ-98)。就在接下來這短短几年裡,平定砂器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名聲也逐漸顯赫起來。平定砂器因有“燒飯不變色、煎藥不變性、燉肉不變味”三大特點和耐酸、耐鹼、透氣性好三大優良效能,加上砂器能直接在明火上燒煮,不僅當地百姓愛用,城市居民也越來越認同它優良的物質效能和獨特質感,人們似乎是重新發現了這一“藏在民間久未識”的民族文化瑰寶。

平定砂器燒造歷史悠久,早在秦代就已有生產。1972年從平定縣東關古窯層塌土中出土的砂器碎片,經過專家精心復原成兩件砂器:一件是圓形三足砂燈(砂燈圓盤直徑13。8釐米,足高1。5釐米,通高3釐米);另一件是古代祭祀用的圓形砂鼎(鼎口直徑12釐米,足高4釐米,通高15釐米)。只需將這兩件砂器與《考古與文物》所刊載的秦代陶燈和陶鼎的標準圖案進行對比,平定砂燈和砂鼎與秦代陶燈和陶鼎的造型和規制幾乎是一樣的,僅僅尺寸大小略有差異。再結合砂燈和砂鼎燒製工藝等方面的驗證,可以初步推斷,這兩件平定砂器屬於秦代生產的砂貨類產品。

明代文獻《天工開物·陶埏篇》記載:“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南則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門。”乾隆版《平定州志·物產》記載:“砂產州北山中。砂色白,俗稱乾子。村民陶為器皿,貨之他方。京師呼為砂吊子者,即州產也”。平定北莊村現存有一塊乾隆21年(1756)的石碑,碑文明確記載著當地百姓以“耕陶為業”。可見,平定乃明清時代中國北方地區乃至全國範圍中比較著名的陶器窯口之一。

平定砂器博物館內珍藏了許多歷代砂器作品,其中有一件出土的宋代砂器香爐,在當時主要是作為祭祀、敬神用的供器。在博物館的展廳內還陳列著一幅詳細記載著晚清平定砂器生產和管理狀況的碑文拓片。據碑文內容顯示,該碑是清同治年間由一位叫劉登義的人撰文記錄當時王壠村砂器生產行規。碑文落款時間是同治壬申年嘉月,當年的王壠村即今天的王龍村,與平定縣相鄰,共屬於山西省陽泉市。

碑文主要內容記載:王壠砂壺巧妙非常,能與江西瓷器相媲美,所以遠通粵東,近達京師,以至荊楚西蜀。有制壺手藝可養老育幼。在砂壺製作規格方面:一大茶壺以四兩為率,不足者罰錢兩百。一小茶壺只許二兩以上,三兩者罰錢兩百……根據這段碑文的記載,一可以說明當地砂器宣告遠播,行銷四方,具有全國的影響力;二說明該村是非常典型的手工業村,砂器市場交易興旺,砂器藝人憑藉手藝可以維持生活;三繁榮的市場也給砂器生產的行業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該碑文可能出自砂器行會組織,它詳細規定了當時最主要的砂器產品——大茶壺和小茶壺的大小、重量的檢驗標準,以此來規範生產秩序。砂器行會組織對砂器質量的把關十分嚴厲,不許偷工減料,如有擾亂市場的行為,違者重罰。一方面,只有砂器生產達到一定規模才會自然產生行會組織;另一方面也從這裡可以看到山西人民敦厚朴實的一面,做生意十分講究行規,秉承了晉商逐利四海、開拓進取、信譽至上、誠實守義的精神。

正是因為平定砂器一直有著良好的信譽,在明清時期平定砂器聞名遐邇,並與宜興紫砂陶、廣東砂煲齊名,史稱“三鼎甲”。

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兩個關於砂器的故事。其一,傳說西漢名將韓信一次兵敗後躲藏於平定,當地老百姓用砂鍋煮飯、做菜、煎藥招待他們,軍隊在經過休整之後取得了勝利,韓信便把砂鍋帶回京城長安,從此平定砂器馳名於世。

其二,清康熙皇帝病中使用平定砂壺煎藥,身體很快康復,他遂在砂壺上御題了一個“龍”字,從此,平定小西莊生產的龍字砂壺便名氣大噪。

無論是上述文獻記載還是兩則民間傳說,都足以證明平定砂器歷史悠久,在上層社會和普通民眾之間皆有良好口碑,歷經千年窯火不斷。

百姓日用即道:平定砂器的歷史與變遷

訪友靜修 周生亮

製作砂器的主要原材料為當地天然無汙染優質黏土——坩土,用它燒製出來的砂器“土色土香”,不含重金屬元素,基本為惰性元素,不易於食物產生化學反應,且它在燒製中在胎體上形成許多氣孔,有較強吸附性。自古“養生”文化就較重視砂器,在金代,大詩人元好問的《續夷堅志》一書中的《背疽二方》裡就有“採獨科蒼耳一根,連葉帶子細制,不犯鐵器,用砂鍋熬水”之說。用砂鍋熬製中藥、食物時,不與食品中的酸、鹼、鹽發生不良化學反應,而且用砂器盛裝熟食,即使在夏季,放置十二小時也不變質、不變味,對人體無害,這些特點完全符合當代人“養生”的觀念。平定砂器因具有獨特的使用功能,始終與百姓日用需求結合緊密,這才保持著持久的發展活力。

由於在傳統社會里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化起伏不大,砂器滿足人們基本的煮水、煎藥、泡茶、儲物、煮食、燈具、祭祀等生活需求,因此有關於它的產品型別和造型樣式在每個時代裡變化都不太大。但是,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價廉物美的工業產品逐步擠壓了平定砂器的應用空間,砂器也與其他民間手工藝一樣,一步步地走向衰落,讓位於大工業化的生產。新中國成立以來,砂器生產在時代的夾縫中勉力而為,在產品型別和造型上也不得不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做出鮮明的改良。

從現有文獻記載和現存砂器實物看,砂器從肇始以來一直到民國,它主要是作為百姓日用的實用器存在,消費者和手藝人對於砂器的可觀賞性不太重視。傳統砂器就以砂鍋、水吊(藥鍋)、砂壺、砂燈這類以日常生活之用為主的器物,外觀幾乎沒有太多裝飾性追求。儘管傳統砂器外表粗樸,裝飾動機不明顯,但它自有一種“土色土香”,說明手藝人將黏土材料的特性經過燒造、熏製工藝之後毫無造作地呈現出來,別具一種鄉土美學品格。

但是,隨著現代人生活環境和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多數人認為傳統砂器的外觀太過於“土氣”,難登大雅之堂,已經難以滿足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所以,在一段時期內,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之後,平定砂器衰落得很快,幾乎到了停工停產、人亡藝絕的地步。如何讓千年平定砂器“起死回生”,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2000年初,平定砂器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宏亮帶領著原砂器廠幾位老藝人一起苦心專研,恢復砂器生產,並大膽改良工藝和造型,在許多方面讓砂器工藝和文化發生了鮮明的變遷。

首先,燒製工藝與成型方法上有所創新。在工藝層面:傳承人張宏亮在嚴格遵循傳統燒製技藝的同時,改進了土窯(豎穴窯)內部結構,由於窯爐的設計直接影響到砂器的質量和成品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砂器廠的經濟效益,改良後的土窯不僅提高了爐溫還降低了煤炭的使用量。在此基礎上,張宏亮又引進了電窯來燒製部分產品,既環保又節約了燒製成本,同時還提高了產品的產量。

在砂器的製作手法上也有所革新,部分產品的區域性增加了拉坯這一環節,如:砂鍋蓋子上的蒂把等次要的部分使用了拉坯成型法,拉坯這道工序對砂器的樣式起到了點綴和裝飾。砂器主要部分的製作還是採用傳統“拍片”成型法,這種傳統“拍片”與拉坯相結合的新型製作手法使砂器樣式更加新穎。當然這種製作手法跟砂器的主要原材料坩土性質有著直接的關係,坩土含砂成分較多,在製作過程中易開裂,相比較景德鎮白瓷所用的高嶺土或德化白瓷主要原材料高白泥而言,坩土遠不及它們有較強的可塑性和優質的黏性。

因此,“拍片”成型法是砂器製作的主要方法。傳承人在砂器造型上做出的種種創新努力,皆是為迎合當代審美要求的變化。現代大工業化生產不僅給人們帶來花色繁多的日用產品,也重新塑造了人們的審美觀念,大家習慣於去接受光鮮、亮麗、透明、質地細膩的人造物。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對傳統粗澀、黝黑、笨拙的砂器嗤之以鼻,換句話說就是老樣式的砂器已經滿足不了現代人的日用和審美。在這種狀況下,傳承人張宏亮以及其他一些老藝人在保持傳統砂器粗樸風格基礎上,研製開發出了符合當前生活方式的成套用器,如成套茶具、唐式茶爐、砂火鍋、提樑壺、葫蘆形執壺、白釉握把壺、薄胎砂鍋、雙耳茶葉罐等。這些造型和功能新穎的砂器一改原來“陳舊”、“笨重”的面貌,達到實用與審美的統一。

其次,加強了砂器的表面裝飾:傳統平定砂器表面沒有過多的裝飾,顏色也基本以黑色為主白色為輔,比較單一。黑色砂器需要經過“滲碳還原”工序來完成,即將燒好的砂器挑入事先準備好的堆滿煤渣、鋸末的煙燻坑中熏製,熏製也稱燻釉或滲碳還原,經過大約二十分鐘熏製之後表面“亮晶晶”的黑砂器就完成了,當地老百姓口中常說的“平定砂鍋亮晶晶”指的就是黑顏色砂器。白砂器則是製作後自然冷卻即可形成白色。

百姓日用即道:平定砂器的歷史與變遷

房前屋後 周生亮

此外,對器物表面透過新型“噴砂”工藝進行施釉,施釉之後的砂器表層呈現斑斑點點、深淺不一的褐色釉彩,釉彩變化是根據“噴砂”環節的主觀能動性決定的,這就在無形中突出了製陶藝人的設計思維。“噴砂”是一種表面裝飾工藝,它可以令砂器在“粗樸”的外表下有了含蓄細膩的層次變化,把砂器的“砂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更突出了砂器濃郁的北方鄉土氣息。除了“噴砂”施釉之外,傳承人張宏亮還把山西平遙推光漆運用到砂器外觀的裝飾中,即待燒製好的砂器冷卻之後,在其表層進行手工上漆推光。這種漆砂結合的做法打破了砂器單一的色彩,改變了砂器以往給人們留下的“灰”“土”印象。

最後,手工薄胎工藝的處理;針對於傳統砂器胎體厚重,導致使用不方便,導熱慢等情況,張宏亮在傳統制胎工藝上精益求精,經過改良之後,總體上縮減了所有砂器的胎體厚度和重量,其中胎體最薄的砂鍋體積為:長30釐米,直徑26釐米,高21釐米的前提下,胎體僅僅只有3-5毫米的厚度,重量也才0。8公斤。就質量來看,相比起傳統胎體厚重的砂器而言,薄胎砂器不僅不變形,還更加經久耐用。胎體最薄、重量最輕的砂鍋與傳統砂鍋和砂壺一樣可直接明火烹煮。薄胎砂器的出現,是砂器製作工藝上一個質的提高,它增強了砂器實用性,讓砂器更加輕便、美觀。

手工藝製品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為了滿足百姓日常生活所用,在充分完善器物使用價值後再去追求器物之“美”,這是“工”和“藝”相結合的過程,最終目的也是最大限度地擴大器物的實用性功能。正如邱春林在《手工藝承載的文化傳統》手工藝製品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為了滿足百姓日常生活所用,在充分完善器物使用價值後再去追求器物之“美”,這是“工”和“藝”相結合的過程,最終目的也是最大限度地擴大器物的實用性功能。正如邱春林在《手工藝承載的文化傳統》所述:手工藝的文化既有獨特的物質載體,也有鮮明的精神旨趣,它是用與美的統一,是傳承與創新的統一,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柳宗悅《民藝論·“工藝之道”概要》一文中提出:用即為美。

用為用品之意,美由用而生髮,離開用便不是工藝美所述:手工藝的文化既有獨特的物質載體,也有鮮明的精神旨趣,它是用與美的統一,是傳承與創新的統一,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柳宗悅《民藝論·“工藝之道”概要》一文中提出:用即為美。用為用品之意,美由用而生髮,離開用便不是工藝美。這些觀點都是強調器物“美”的根源在於“用”,也就是要實現器物的價值首先必須建立在滿足百姓日常生活所用這個基礎之上。

百姓日用即道:平定砂器的歷史與變遷

西山望梅 周生亮

平定砂器從問世那一刻起,屬其性就是百姓日常生活用瓷,至今在充分滿足百姓日常生活之用後才開始燒製日用性兼藝術性為一體的砂器作品,這些砂器作品已符合當今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對高品質的生活需求。因此,在全社會日益現代化的時代,手工藝作為人類古老的生產方式傳承至今,既要保證手工藝產品質量的同時還要兼顧其審美價值,如此一來,它獨具的文化價值即內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