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充滿詩意親情的節日

暑氣尚未消盡,中秋節又臨近了。

我國傳統的節日,都是從農耕文化中孕育出來的。

中秋節,雖然有久遠的歷史淵源,但作為一個民族的節日,是“始於唐而盛於兩宋”,北宋時正式定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到明、清時,中秋節已成僅次於春節的全年第二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又是適合人們戶外活動的好時節,秋收結束了,炎熱的暑期也過去了,天高雲淡,氣候涼爽,丹桂飄香,晚間,皓月當空,月明如晝。在這樣美好的氛圍裡,人們由祭月逐漸轉向賞月。神聖嚴肅的祭祀活動成分日益淡化,人文的內涵逐漸加重。人們首先把各種傳說加以人性化的想象,仰視明月,編織出許多神話故事。最著名的“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

唐代的名人雅士對月飲酒抒發詩興。像李白《月下獨酌》中寫的那樣: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或像張九齡《望月情遠》中寫的那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人,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中秋節還含有濃厚的親情。人們對著天上的一輪圓月,總期盼全家團聚一起,團團圓圓歡度佳節。此時倘若有親人在遠在他鄉,彼此都會思念。中秋節不能回家團圓的人,有的在外求學、謀生為官或衛國戍邊。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不能像現在這樣,給遠在他鄉的親人打電話來表達思念之情。有文化的人就會寫詩歌來邀寄對方。就像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恭祝各位網友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