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兒子寫下一首詩求放過,武則天仍然將他賜死,這首詩卻火了千年

《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生我養我,呵護備至,恩情如天一般,又怎能報答得完呢?故而,我們在古詩詞中讀到的親情要麼是舐犢情深,要麼是寸草春暉,恩山義海,感人至深。

如《凱風》慚愧寫道:“母氏聖善,我無令人。”如李商隱激動表述:“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如黃景仁心疼地說:“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孩子對母親的感情總是最真摯最本源的——然而,歷史上卻也有例外。那就是武則天與她的兒子,母子間毫無感情可言,反而前者要置後者於死地。

親兒子寫下一首詩求放過,武則天仍然將他賜死,這首詩卻火了千年

《黃瓜臺辭》李賢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李賢是個聰明人,選擇以瓜與藤蔓來隱喻自己與母親武則天的關係。首先,“黃臺”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帝王之家,這兩個字就表明這首詩的矛頭所指,而且只有帝王之家的“瓜”才能做到“子離離”,也就是子孫滿堂。可就算瓜多,你也不能多摘吧?

一摘使瓜好

”,這第一瓜指的是李忠。唐高宗李治共有8個兒子,分別是:李忠、李孝、李上金、李素節、李弘、李賢、李顯、李旦,其中後四個都是武則天生的。武則天稱帝之心早來有之,但當時一無所有的她必須要好好謀劃一下晉升之路,該怎麼走。

親兒子寫下一首詩求放過,武則天仍然將他賜死,這首詩卻火了千年

這第一步,就是成為大唐帝國最尊貴的女人。公元655年,武則天擊敗王皇后,成功進階皇后寶座。第二步,便是要蠱惑當朝皇帝李治,讓他以為自己的兒子沒一個是好東西。八子之中,嫡長子為大,李忠是太子的不二人選,他忠厚老實,勤奮盡職,可在武則天的嘴裡,即便再優秀的人也得被她詆譭成十惡不赦的傢伙。

武則天暗中陷害李忠,並勸李治將他廢掉。李忠最後的結局是被貶為庶民,幽禁終生。剔除了這位憨厚老實的大哥,或許真的對大唐的江山社稷有好處,因為可以讓更有賢能的人為君。然而,“

再摘使瓜稀

”。李忠倒臺之後,太子之位理應由李孝擔任,或者是李上金,再不濟輪也得輪到李素節了吧?

親兒子寫下一首詩求放過,武則天仍然將他賜死,這首詩卻火了千年

然而,武則天使出渾身解數成功說服李治冊立了她的大兒子李弘為太子。李弘上位後表現很是不錯,把政務治理得井井有條,可他越是出色,武則天心裡就越是忌憚,所以當李治決定退位讓賢給李弘時,武則天表示了堅決的反對。不久後,李弘中毒暴斃,年僅24歲。不用想,這事除了武則天沒人敢下手。

李賢彷彿在質問武則天:哥哥李弘是那麼有能力的一位儲君,你為何也要摘了呢?這樣做沒有好處,只會“

使瓜稀

”,也就是削弱了大唐的實力。李弘死後,本詩的作者,也就是武則天的二兒子李賢成為太子。可剛上位不久,宮中就傳出訊息說李賢是別人的兒子,這事就荒謬了,難道武則天連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不清楚嗎?顯然,這是她將要扳倒李賢的手段。

親兒子寫下一首詩求放過,武則天仍然將他賜死,這首詩卻火了千年

事已至此,李賢心裡一清二楚,於是他才給老母親寫下這首詩,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不要殺我”。“

三摘猶自可

”,這老三就是指李賢自己了,他這也是以退為進的說法:就算你要除掉我,我也無可奈何,但是如果是這樣,那麼瓜都摘絕了,你就只能抱蔓而歸了。落得個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就是你企望的嗎?

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可武則天卻是“唯其憂之不疾”,親兒子都這樣懇求自己,卑微地祈求饒命,為人父母的怎麼也有惻隱之心吧?然而,武則天是真的心狠手辣,她又陷害李賢,將其貶黜為庶人,後來又暗中命人逼其自盡,當時的李賢才29歲。斯人已逝,但這首詩的水平卻非常高,它作為一次特殊鬥爭的見證,流傳了千年,不斷為人歌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