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看完這部電影我五味雜陳,那種塑造的完美型人設,的確讓我有些感動。

烏托邦的世界裡,王大衛的存在就像是精神理想的化身,即便數次受到傷害,可卻一直都在堅守自己心中的底線,一次次地維護著最純粹的情感,可我並不怎麼願意看這部電影,因為和現實差距太大,大概,也是因為對如今現實的失望吧!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怎麼說呢,《蛋炒飯》這部電影,也許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最不起眼的,看過甚至聽過它的人都寥寥無幾。

一來,是因為這個電影名字太不具有吸引力,二來,是因為導演作為學院派,主流價值影響下,總是讓這部作品充滿著濃濃的說教意味。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很多人會把《蛋炒飯》這部電影,看作是中國版的《阿甘正傳》,但相比較《阿甘正傳》中無限放大的美國精神,《蛋炒飯》卻把格局縮小了許多,它只是在講人性,在講品德,在講一種幾乎現實中消失的精神。

相比較《阿甘正傳》中極力宣揚的美國價值,《蛋炒飯》顯得溫和了許多,它不具有任何的價值侵略性,但就是太過於理想化,在這個虛構的烏托邦中,徹底將現實阻擋在門外,所以,看起來有些虛假。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故事開始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北京胡同,王大衛、李紅兵和蘇茉莉三個青梅竹馬,在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中,王大衛總是充當著哥哥的角色,他很傻,但他卻總能及時出現幫助李紅兵和蘇茉莉擺脫困境。

在三人童年成長的拍攝上,很明顯能夠看出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影子,朦朧的色調裡,嬉笑怒罵中的迷茫生活,孩子們不知所措的暢想未來,然後,鏡頭一轉,三人已經長大成人。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大概,兩男一女總能生出點狗血的三角戀,而王大衛從小到大的謙讓,也讓他失去了追求蘇茉莉的機會,從而成全了李紅兵。但時代變化太快,誘惑也太多,懵懂中的愛情還是敗給了個人的慾望和追求,於是,三人也就分道揚鑣。

王大衛在父親託關係走後門中進了國營飯店,李紅兵南下闖蕩去了,蘇茉莉則在失望和悲憤中隨波逐流,最終進入了娛樂圈,三個人三種命運,但李紅兵和蘇茉莉的命運更加現實,而王大衛的命運則充滿了理想化的色彩。

即便王大衛很傻,但卻時刻都在印證著傻人有傻福的傳統觀念。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從這塊開始,觀眾也就看出了導演的意圖,他在強調傻人有傻福,他在強調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他還在強調做人要老實本分,這些強調都沒錯,可總感覺有些不對味,因為,王大衛的人設好像與現實越來越脫軌。

王大衛一直庇護著李紅兵和蘇茉莉,為此,還因為一塊搬磚差點引起國際糾紛,甚至,在明明自己也喜歡蘇茉莉,居然為了李紅兵放棄了,而且,在李紅兵三番五次的欺騙中,依舊傾囊相助,在蘇茉莉三番五次的鄙視中,依舊堅守初心。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想想看,這樣的朋友在現實中有多少?這樣善良的精神品質,我們身上又殘留多少?

如今的生活,誰還不是為了利益苦苦掙扎,誰還不是因為金錢反目成仇,所以,我說這部電影是理想化的,甚至可以把它當作一部童話,童話世界很美好,童話之外很殘酷。

“做蛋炒飯要慢,要慢”,這是貫穿全片最核心的一句話,就相當於《阿甘正傳》裡頭“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這句話,可是仔細對比這兩句話,也大概能看出東西文化的差異。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我們講究腳踏實地,講究溫良恭儉讓,這是一種包容的心態,而西方講究機遇,講究各種奇遇帶來的刺激,這是一種冒險的心態。

所以,影片中的王大衛,即便保持善良且從不主動爭搶,卻也成為了旁人眼裡的傻子。

我想,其實變的不是他,而是我們,改革開放的確讓我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可是,從世界各地湧進來的思想,卻不斷讓我們迷失,甚至衝擊著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美德,堅守的成為了笑話,隨大流的成為了時尚。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其實,王大衛這個角色導演設計的不是很妥帖,不應該把他設計成真傻子,而是應當弄成因為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被別人誤解成的“傻子”,就比如像王寶強的樹先生那樣。

我承認,黃渤在這部電影裡演技很了不得,能把王大衛這麼個難塑造的角色讓人記住,很不容易,甚至,王大衛成為了《蛋炒飯》這部電影裡的絕對主角。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可你確定這樣的人現實中存在嗎?

暗戀的女孩被自己好朋友給睡了,然後,還得自己陪著打胎;好兄弟騙走了所有的家產,他卻依舊不離不棄,甚至冒著風險去救這個朋友;每個人都看不起他,對他冷嘲熱諷,但他的哥哥對他很好,可惜,這個哥哥最後自殺了。

幾乎現實中所有狗血的事情,都被放在了王大衛一個人的身上,於是,故事也就變得不再現實,本該宣揚的那種傳統品德,也在導演非要安插俗套狗血劇情中,漸漸讓觀眾產生反感,其實,三角戀這種東西是完全可以剔除的。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出彩的,也就是把很多當時中國的大事件串聯了起來。

王大衛的隨便哼唱的歌曲,影響了周杰倫的創作風格;超級女聲中李宇春粉絲團,被王大衛隨口一說,就叫成了“玉米”;還有就是對馮小剛成名的展示,以及改革開放,金融危機,搖滾樂的出現和興起等等。

雖然稍顯刻意,但過渡自然,也沒有影響故事的整體發展。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那我為什麼不願意回看這部電影呢?

因為,每看一次都會對現實失望一次,如同王大衛這樣的人已然不多見了,甚至可以說早已絕跡,而如同李紅兵或是蘇茉莉這樣,沉浮在金錢名利漩渦中的人比比皆是,這也就造成了當下的觀眾看完這部電影,都會覺得太虛假,太理想化,甚至不敢相信這種善良能堅守到最後,這種沒心沒肺的好能夠得到好報。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我們都變得現實,不再相信理想,不再堅守品質,很多事實也一再向我們灌輸著,資本市場的廝殺中,沒有哪個人能夠靠著善良走下去,友情、愛情甚至是親情,都慢慢的變成了某種交易。

難道,還真會出現像王大衛這樣的“傻人”,被人捅你一刀卻會還以微笑?

這讓我想起了樹先生,我想,如果現實中真有王大衛這樣的人,估計也會慢慢變成樹先生,無所事事且可憐至極,固執地堅守著自己的底線,以為真心能換來真心,最終,只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笑話。

被名字“毀了”的電影,也是黃渤眾多作品中,我最不願意回看的

這部電影讓我難忘的,還有那首呂方演唱的《朋友別哭》,

“朋友別哭,我依然是你心靈的歸宿,朋友別哭,要相信自己的路。紅塵中,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你的苦,我也有感觸。”

等什麼時候,社會能夠返璞歸真,人們能夠擁有善良人性,《蛋炒飯》也就不再只是理想化的電影,我也就會經常重溫,重溫中也就不會感受到無限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