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備)初學簫的兩三事兒

大家好,我是小筠呀,你們期待已久的學簫知識來了,歡迎大家留言,每一條留言我們都會認真對待的。

(新手必備)初學簫的兩三事兒

筠屹—花橋流水。mp3

筠屹—花橋流水。mp3

03:35

來自筠屹制笛師賀建

姿 勢

持簫姿勢原則順人體自然,雙手持簫按孔一般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南管古老方式剛好相反,何者在上獨自練簫無妨,對將學八孔簫或兼吹笛則有關,樂團中習慣相同會方便些。

因為八孔簫的最下孔是開在稍側面,換手就需重開孔,吹笛是橫吹,就有左右問題。按孔手指以最輕鬆能蓋滿音孔為原則,下方的手最好稍稍斜度向上,根據最下孔以指臉蓋孔,依序上來越高手指更接近指中蓋孔,將有助於按孔的靈活度。也有助於大型簫的吹奏。

為維持換氣的順暢,身體要維持挺直腰桿,不管是坐姿或立姿或慢步間吹奏,維持直立的腰身,以利呼吸換氣自然平順,若是坐姿時切忌躺住椅背及蹺腳,必須坐於前方椅子三分之一處,以利身體自然垂直,不必過度緊繃,輕鬆直立便是。

雙肩也必須放鬆,隨樂曲而姿體語言而無妨,切莫高聳雙肩,增加身體無謂的負荷。雙臂隨著按簫的手指而自然垂於兩方,簫與身體成約45度角,若南管則略仰於45度,南管簫有鳳簫之名,吹簫者雙臂象其鳳翼。

換 氣

吹簫首重換氣方式,因為若換氣不適當會影響身體健康,民間傳說吹簫致吐血的故事,筆者認為有可能。若方法錯誤,又是憂鬱性格而寄情簫聲,吹簫會有持續性停不住的情形,不覺中長時間對健康會是慢性的大損害。

一般人呼吸都以胸部的肺部呼吸,吹簫或其他吹管樂器,含歌唱,都需要練習含腹部的呼吸,胸部呼吸的容量有限,吹簫容易疲勞與頭暈,一方面是會有氣不夠的感覺,對肺部也會有損害。

吹簫以腹部呼吸為先,就是深呼吸及下腹的呼吸方式為首,胸腹同時使用為輔,的呼吸方式,一般的吹奏都以下腹部作為換氣空間,必要的長樂句段落需要一氣呵成時需胸腹同時使用。

腹式呼吸在打坐或練功都有用到,在吹簫的練習上,可以透過哈氣法練習,就是練習在鏡子前哈氣,可以看到霧氣的現象就是腹部哈出來的氣,熟練了哈氣的換氣方式,用來吹簫練習時,先吹筒音,將洞簫尾端接近鏡子。

(新手必備)初學簫的兩三事兒

吹出簫聲後,鏡子也會有霧氣,那就是腹部的氣出來了,用鏡子來檢驗自己的方法有沒正確,是個人的體驗方式,可謂簡單確實。當已經能將腹部之氣撥出,要吸進腹部乃簡易自然之事,因為那裡空間已經被擠壓沒氣了,只要一吸便深入腹部,因此先有正確的呼氣法也是方式之一。

確定自然的腹式呼吸,可請旁人注意吹簫時的身體變化,吹簫時肚子是慢慢消下去,吸氣時腹部是凸出,而不是隻有胸部在變化。

至於吸氣是由鼻子吸氣或嘴巴吸氣,若是自己練簫修身養性,以鼻子吸氣是最好方式,若為演奏或錄音,則需要練習鼻口同時進氣的功夫,迅速又減少換氣聲音。

大部分的人吹簫都會有喉嚨的異聲,這情形有些人即使非吹管樂器,例如拉胡琴也會有,都是身體沒有完全放鬆,這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自己吹簫的用力點,多餘的緊張儘量消除,就像高聳的雙肩一班。

口 風

洞簫音色的關鍵性影響在口風,口風氣息的控制是吹簫最重要且最基礎的技巧,吹簫的功力在這上面可以看出來,因為口風與氣息的控制能力演變的技巧很多,例如強弱音的控制,簫聲音色的改變,乃至迴圈換氣都與口風有關。

個人認為在口風控制上,每支簫多少都需要經過適應期,以達到駕馭自如,在經驗上,每次吹簫也都有口風的適應期,尤其隔一陣子沒吹簫,一開始吹就需要經過口風適應期,大約十分鐘到半小時。

聽老一輩南管絃友提到古人練簫,為了檢查自己的簫聲音質,對著大缸,讓大缸的共鳴擴大簫聲,讓吹簫口風控制能掌握最佳簫音音色。南管對簫的要求簫音要濃,就是要夠厚實,尤其低音要渾厚,同一支簫可以吹出纖細的雅簫聲,也可以吹出渾厚的濃簫聲,完全在口風的控制上。

口風的控制得宜,吹簫可以省力,不浪費氣息於不必要的地方,因此讓迴圈換氣變得可能,這也是讓吹簫不會很累的方法。一般人初學吹簫,往往使力過度,簫聲不但不純淨,還吹得頭昏腦脹,上氣接不著下氣。若覺得吹簫很累人就是口風控制不佳。

以嘴唇來分,口風可以分為鬆緊嘴唇兩種,若以簫吹口與吹氣角度可以分順氣,俯切與仰切型。上嘴唇必須變化上下與下嘴唇的前後配合,可以變化氣束的強弱與角度。

扁 平 氣 束

———— 唐簫吹口研究

吹唐式吹口在口風控制上需要讓出氣扁平,吹高音更扁細,讓氣束壓力強,而不是加大力氣吹出來,而是嘴唇控制鬆緊,低音時下嘴唇稍後,讓上嘴唇相對在前,口風松,簫音就低濃。

唐式吹口著重在平扁口風,角度適中後,透過俯仰角度可以變化音高,約大二度範圍。日本有某流派以偏一邊的的嘴唇吹簫,使用單邊嘴唇的直線性,對扁平口風更有利,其波動俯仰時類似搖頭方式,以約45度角俯仰,群簫吹奏時,長音的搖頭族甚是壯觀!

唐式吹口在俯仰變化上,對音高影響很大,音孔間而且差異不同,其影響同一音階的高低八度音,在俯吹時近吹口的音孔,會造成高八度比低八度高很多,就是俯吹時對低八度的影響大,降低很多,高八度卻降得少。這在吹口特性上需要注意音準的控制。

(新手必備)初學簫的兩三事兒

圓 氣 束

吹南管簫的口風屬於橢圓氣束,尤其高音時,變得細窄時可以是小音量的高音,也可以是大音量的高音,完全是口風對氣息的控制。

相對V型(雞嘴)的吹口形式,圓氣束更有力於發揮,在角度上也容許範圍大,不會向唐式吹口,角度不正確,吹不出聲音,V形角度對口風的縱軸適應範圍大一些,因此在吹南管長音控制上比較容易,且在簫音上氣聲少,相對有幽靜的感覺。

早期臺灣的簫都是半雞鴨的UV混合方式,有點尖又有點弧度,這樣的簫聲是典型臺灣簫味,這樣的口風也是橢圓氣束方式,簫聲聽起來有點甜味。

總的說來,氣息拿捏到最佳時,簫聲在共鳴最佳點,把氣用在適當的地方而不浪費,音量隨心所欲能控制,就是最佳口風。

口 風 控 制 與 八 度 音 階

洞簫吹奏音階約有三個八度音,音孔只有一組八度音,八度音階的變化在於口風的鬆緊與氣息的強弱變化。基本上高音需要的氣息強,口風要細緊,低音要鬆口風要弱的氣息。根據這個原理若吹高音需要更大力氣,在實際上是口風縮小,讓氣流加大,並不是維持原來口風加大力氣吹氣,這樣會很累,方法是錯誤的。

口風在控制氣流上做寬鬆的變化,實際操作上是在上下嘴唇的配合,下嘴唇有前後變化,也有上下變化,來配合不同音階所需要的氣流。

良好的控制口風與氣息可以讓高音也可以很小聲,讓低音也可以很大聲,初學者容易是吹高音很大聲,吹低音階變得小聲,這就是還需加強的地方。

口 風 控 制 的 音 色 變 化

透過口風控制來變化簫聲音色,是吹簫重要的功力,也是一支簫的效能評價之一。這樣的效果在臺灣或國樂領域中比較被忽略,在日本尺八上尤其著重這樣的音色,簫友們以“共鳴”來形容此音色。

筆者修過【音響工學】,對音訊效果可謂專長之一,透過頻譜分析與聲音波形檢測,很容易可以發現音色的變化情形,透過儀表可以檢測出簫的共鳴好壞與吹簫者口風控制能力。

(新手必備)初學簫的兩三事兒

所謂共鳴聲出現在簫音出現多次倍頻諧波的震幅,它是一種共振頻率的出現,就好像竹笛貼了笛膜的聲音,也讓笛聲出現不同倍頻的諧波,讓笛聲不是純正弦波,這樣的現象在簫聲的低音域尤其明顯,南管簫的品味就是濃音,簫聲很濃,就是在低音中出現諧波。

筆者曾經在洞簫音律論文中,比較不同洞簫吹口形式的音色與波譜關係,在這裡再略加區分:吹口的不同在諧波上是屬於高頻諧波,就是比較尖銳的氣聲,而與共鳴聲的諧波屬於與主波相鄰的半頻與倍頻震幅。唐式的共鳴聲,聽起來有“霧霧”的感覺,而UV型吹口的共鳴聲聽起來有明亮又厚實之感。

音 階

洞簫的音階雖然分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等,在音律上有分為傳統音律與現代音律兩種,日本尺八與國樂簫都已經是十二律制音階,只有南管簫維持傳統模式。

五孔是日本尺八形式,其自然開孔音階為五聲音階:6 1 2 3 5 6,全按與全放重疊音階,需要半音階由俯仰口風控制,或按半孔,差孔等指法控制。

六孔簫是傳統古制,早期為勻孔開制,是典型七律制(北管),或擴大八度音的七律與十二律折衷型態(南管),目前在洞管演奏中,因為琵琶關係,已偏向十二律化,尤其大陸官方也已改成十二律制,只有臺灣維持傳統方式,而且並不統一。

筆者個人歸納各館閣折衷後訂為453hz的略高50音分的基音,並維持六孔,第二孔開略高,使倍思音與琵琶相近,且在叉孔指法的四空六音準也維持不偏高,其而相對音都比照琵琶的十二律關係,在實用上與琵琶相當吻合音律,為老一輩弦友所稱道。

七孔有日式七孔或中式七孔,日式七孔為五孔的延伸,增加兩個半音孔在高於筒音半音的#6與高第三孔半音的4。中式七孔是將折衷(騎牆音)的第二孔以各半音的兩孔取代,構成十二律音階(一孔被兩孔取代)。

八孔簫音孔是在中式七孔之後再加一孔於第四孔與地五孔間,讓半音階出現,以利於筒音為mi時的do音不需叉孔指法與俯仰控制,也更有力於其他調式的轉換與超高音的吹奏叉孔。

八孔以外有人開以九孔,多了左手小指的音孔,在上下手銜接空間處,以利更多十二律轉調應用。

(新手必備)初學簫的兩三事兒

裝 飾 音

裝飾音的應用可分為歷音、顫音及倚音等,在主旋律音階之間,或之前加以潤飾音,以讓旋律更圓融,或讓音符必較明顯等用途。

歷音可分為上歷音與下歷音,與吹笛一樣,以高點或低點迅速升降到主音,營造主旋律引導效果,倚音也是有上有下,在音符與音符間加入過渡音可加高也可加低,上行下行不同的倚音,來圓融旋律。

傳統吹簫少用吐音,吐音是可以練一下基礎,幫助口風之控制能力練習,在音符的強化上,洞簫有獨特的快速顫音裝飾於主音符之前,或利用打音來區段同音符的銜接,這樣快速顫音有單指顫音也有雙指顫音,其效果各有特色,但這樣的應用不能太多,太多會顯得旋律複雜。

南管簫在潤飾音上有獨特的簫法規則與彈性變化空間,在唱曲時候引腔度曲(引空伴powa字)。例如引腔起音可以由高往低,由低往高,小三度或大二度,三階段引進,或跳躍方式,例如起音是士,可以顫一音然後落入士,可以一六士,六一士,工六士等等。

過度音也一樣容許不同的曲線連結,但是所有的彈性變化需要在熟悉南管曲牌大韻(旋律模式)後,才能靈巧運用,不能亂無章法。因為簫的旋律需要根據琵琶指法來做旋律段落與潤飾模式,也就是簫的換氣點與潤飾模式是有規則可循,與琵琶指法有關,這是南管很重要的精神所在。

只知道音符與節拍,不懂琵琶指法與簫的關係,會造成旋律模式混亂,變失去嚴謹南管的\“和”的境界,這是一般譯譜後會發生的現象。

南管的潤腔音的加高加低音符,很多地方是容許自己發揮的,若有人唱曲,多半順其唱曲者模式,有明確規則者,例如凡前的去倒,一定是加高繞行,點甲後有輪,點甲需摺聲,並在輪前甲音之後加一潤飾高音階。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顫 音

顫音的應用有連續顫音與短暫顫音,連續顫音在南管應用很多,用於引腔之起音與過渡旋律時增加花俏感。短暫顫音應用於音符之開始,讓音階清楚之用。

另外在靈活應用上可以有兩指顫音方式,兩指顫音法在日本尺八本曲中特定應用到,個人偶而會穿插應用於適當的旋律中,增添活潑氣氛,用得太多反而造成複雜音符。應用之妙存乎一心。

顫音的技法在於手指靈活的變化,快速顫動,上方手指可以應用顫抖方式增加綿密感。開孔距離之高低對顫音效果也有差異。

宣告:音訊影片文字資料來源於網路,本平臺僅作分享,請勿商用,否則一切後果與本平臺無關!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新手必備)初學簫的兩三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