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過人生至暗時刻?

如何度過人生至暗時刻?

如何度過人生至暗時刻?

每一次,當你撫摸大象時,請仔細體味那種觸感;每一次,當你開啟一扇窗時,請仔細欣賞那處美景。

就這樣腳踏實地、水滴石穿,你終將學會如何在被生活掌摑時依然心滿意足。

以下,Enjoy:

路斯·哈里斯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ID:jjchangshi)| 來源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隨時遇到它:生活猝不及防地給我們沉重打擊,令人驚慌失措、傷心欲絕,也會打亂日常生活的節奏。

我們唯有掙扎前行,但有時也難免跌倒在地。

生活對我們的“掌摑”有很多種形式,有時十分暴力,出手就是重拳,比如:

深愛之人離世,罹患重病,嚴重受傷,遭逢意外,遇到暴力侵犯,孩子先天殘疾,事業失敗破產,慘遭背叛,遭遇火災、水災等天災人禍……

而有時,它出手相對溫和:

發現別人擁有的正是我們渴望的,嫉妒在心中一閃而過;

感覺自己和別人失去聯結,為此深感孤獨痛苦;

突然受到刺激,然後對自己在刺激下出現的反應感到不滿;

還有那些刺痛感,比如挫敗、失望、被拒,等等。

有時,掌摑事件會很快褪色、成為回憶,彷彿曾經的一陣短暫、粗魯的敲門聲;有時,被掌摑的經歷則會帶來殘酷的打擊,令我們深陷迷霧,需要好幾天甚至好幾周才能緩過來。

無論掌摑的形式如何,有一點都毫無疑問:

它會傷害我們。

它突如其來,令人厭惡和抗拒,但問題是它還只是序曲,隨之而來的一切會更加艱難。

因為當我們被掌摑驚醒後,接下來就要面對

/01

(the reality gap)。

之所以稱為“現實裂隙”,是因為一邊是我們“擁有”的現實,另一邊是我們“想要”的現實。

兩者之間的裂隙越大,各種痛苦的情緒就會越猖獗:羨慕、妒忌、恐懼、失望、震驚、悲傷、生氣、焦慮、暴怒、擔心、內疚、怨恨,甚至還有仇恨、絕望和厭惡,等等。

而且,裂隙通常不會很快彌合,可能持續幾天、幾周、幾個月、好幾年,

/01

大多數人在應對巨大的現實裂隙時,深感力不從心。因為社會文化從來就沒有教我們如何有效應對這種情況,更不用說如何才能在應對裂隙的過程中讓自己茁壯成長並持續滿足。

每當遇到現實裂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努力彌合它:

如果成功了,即彌合了裂隙,我們就會感覺良好:深感幸福,心滿意足,重歸平靜,如釋重負,而且很有成就感。

這種感覺當然很棒,畢竟如果做點什麼就能心想事成,而且不是採用犯罪手段,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不製造更大的難題,又何樂而不為呢?

/01

如果現實裂隙無法彌合,比如:

深愛之人離世,摯愛的伴侶離開,心愛的孩子移居海外;

這輩子都不能有孩子,或是孩子先天患有某種嚴重障礙;

我們想要交往的朋友對我們不感興趣;

失明,或是身患絕症;

沒有自己希望的那麼聰明、天資過人或是美麗動人……

那麼,我們會怎樣?另外,即使這些現實裂隙能夠彌合,卻耗時良久,那又會是怎樣的情形?我們將如何面對這個過程?

/01

直面生活的掌摑

你最近一次遭遇生活的掌摑是在什麼時候?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提到市面上所有的心理自助圖書都可歸為兩類:

“現實裂隙”

甚至是好幾十年!

坦白說,我很驚訝會有人相信第一類書的觀點,如果仔細觀察每個人的生活,如比爾·蓋茨(Bill Gates)、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等,無論這個人是有錢、有名、有權,還是十分美麗、健康或聰明,你終將發現無人能夠倖免:

只要活著,我們就都會經歷失望、挫折、失敗、喪失、拒絕、疾病、傷害、衰老和死亡……

如果面臨的現實裂隙很小,或是看似能迅速彌合,那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會處理得不錯。

但是,隨著裂隙越來越大,無法彌合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就會越來越感到自己在困境中掙扎。

正因為如此,

儘快行動,改變現狀,儘可能達成期望。

,那是一種深深的平靜、幸福和活力感。

即便面對巨大的現實裂隙,即便夢想永遠不會成真、目標一直無法實現,即便生活總是殘酷不公地對待我們……我們依然能擁有“內在滿足”。

這和“外在滿足”截然不同,我們當然會竭盡所能達成理想,讓自己感覺更好。

彌合裂隙,實現目標,獲取生活中真正渴望的一切,“外在滿足”確實重要。畢竟,誰不想心想事成,誰不盼諸事如願?

但是,假如沒有達到目的,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內在滿足”相對於從外部獲取滿足而言,那是一種深深的平靜和幸福感,需要在我們的內部持續培育。

而且,美妙之處在於:實現“內在滿足”的資源對我們來說總是觸手可及,每當需要時就會從內心湧出,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不過,

我們完全可以盡情享受世俗之歡,讓自己的慾望、渴求和需要都充分得到滿足,力爭不斷實現目標,只要可能,我們當然要彌合現實裂隙。

我真正想強調的是,

,即便是處在巨大的痛苦、恐懼、失落和喪失中,我們也能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慰。

如何度過人生至暗時刻?

/02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博士(Dr。 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哀傷五階段”理論:

否認(denial)

憤怒(anger)

討價還價(bargaining)

抑鬱(depression)

接納(acceptance)

儘管這個理論是針對死亡和臨終情形的,

/02

不過,這些階段並不是嚴格對應和精準劃分的,很多人可能不會完整經歷全部階段。

這五個階段的發生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同時發生,也可能來來去去、彼此交織,而且它們常常貌似“結束”,卻很快“捲土重來”。

現實裂隙在我看來可能很有挑戰,或許你認識的人也有同感。

離婚、死亡或殘障,疾病、傷害或虛弱,抑鬱、焦慮或成癮,所有這些在旁觀者看來都異常艱難,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它們又都存在相似之處。

而且這個裂隙越大,我們真正能做的就越少。

因此,我專門提出一種應對現實裂隙的策略,無論這個裂隙是大是小,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這個策略都會給你帶來幫助。

如果這個裂隙能被彌合,可以運用該策略彌合它;如果這個裂隙無法彌合(無論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也可以運用該策略讓自己獲得內在滿足。

如何度過人生至暗時刻?

/02

/02

擁抱“內在滿足”

總的來說,這一策略包括四個步驟:

善待自己

落下錨點

選擇立場

發現寶藏

下面,就讓我們來快速瞭解一下這些步驟。

第一步:善待自己

一類宣稱你能夠擁有渴望的一切,只要用心去做就行;

很不幸,這一點知易行難。對大多數人來說,頭腦的預設設定就是一種尖酸刻薄、慣於評判、漠不關心或自我苛責的姿態(尤其是當你認為現實裂隙是你自己製造的時候)。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自我批評並沒有實際幫助,但這些批評之聲一旦響起,就難以止息。

而當今流行的那些自助方法,比如挑戰自己的消極思維,反覆進行積極的自我肯定,練習自我催眠,長期來看對絕大多數人並不奏效,我們的頭腦會繼續停留在尖刻、評判和自我苛責的頻道。

所以,

另一類主張你無法擁有想要的一切,但依然可以過上豐富多彩和獎賞豐厚的生活。

,有效處理痛苦的想法和情緒,從而減輕它們對生活的衝擊和影響。

第二步:落下錨點

現實裂隙越大,隨之而來的情緒風暴就越猛烈。痛苦情緒的波浪猛烈地撞擊我們的身體,痛苦想法的颶風瘋狂地席捲我們的頭腦。

當我們被這些想法和情緒的風暴裹挾而去,就會感到十分無助,

擁有“內在滿足”特別重要

因此,當風暴襲來時,必須落下錨點,自我穩定,才能繼續有效行動。拋錨並不是消除風暴,而是讓我們保持沉著鎮定,直到風暴平息。

如何度過人生至暗時刻?

第三步:選擇立場

無論何時遇到現實裂隙,我們都可以問問自己下面這個問題,可能會很有幫助:

只是,“外在滿足”並不總是可行。

我們可以選擇對生活繳械投降,也可以選擇做一些意義更深遠的事。我們可以選擇在內心深處珍視什麼,然後用它們為苦難賦予尊嚴,從中獲取前行的決心和勇氣。

顯然,我們無法返回舊日時光或是抹去已經發生的事,但可以選擇面對這些事情的態度。有時,選擇立場就足以彌合現實裂隙,有時則明顯於事無補。

但是,只要亮明立場,我們就會隨之體驗到生命的活力;或許無法真正擁有渴望的現實,但我們能夠因懷有意圖去生活而感到真正的心滿意足。

第四步:發現寶藏

一旦將前三步付諸實踐,我們就會進入一種和以往迥異的心理空間,

儘管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內在滿足”,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外在滿足”:

最後一步聽起來似乎很難實現,特別是如果你正處在強烈的焦慮、悲傷或是絕望中時,但其實是有可能的。

這正是這趟旅程的最後一步:

我們無須過度依賴從外在世界獲取幸福和活力

我們並非要矢口否認深深的痛苦,或是假裝毫髮無傷,而是承認痛苦就在這裡,與此同時,還能感恩生活的慷慨饋贈。

路斯·哈里斯,

享譽國際的接納承諾療法(ACT)培訓師,壓力管理專家,因其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培訓方式而廣受推崇。撰寫過多部基於ACT的自助書。

本文經出版方授權“身邊的經濟學(ID:jjchangshi)”原創首發,整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

《生活的陷阱:如何應對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我們並不是等風暴平息才能開啟生活,而是本就一直生活在風暴中。在本書中,哈里斯將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和臨床實踐告訴你如何跳出生活的陷阱,帶著生活賜予我們的寶藏勇敢前行。

宣告:本文所用影片、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